学术投稿

林一帆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

刘阳;雷春红;林一帆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 肝脾论治, 名医经验, 林一帆
摘要:介绍林一帆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经验.林教授认为FC的基本病变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临床从气虚不运、肝郁气滞、热结津亏、脾肾阳虚4型辨证论治,并针对寒热虚实夹杂自拟通便方治疗,疗效颇佳.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淫羊藿及相关配伍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老年疾病.其中50岁以上有临床症状者约占75%[1],40 ~49年龄段发病率为1.2%,7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为36%,70岁以上发病率达80% [2-3].BPH病程进展缓慢,前列腺从30岁增生,男性(超过80岁)有90%出现前列腺体积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BPE),而腺体体积可从25mL长到30 ~ 35mL(70岁以上男性)[4-5].临床上,手术治疗虽较可靠,但需符合手术指征(有严格适应征),而BPH患者达到手术指征者多已高龄且伴随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故而手术治疗不作为优选[6-7].近年,中医药治疗BPH报道较多,且多应用于轻中度的BPH[8].

    作者:徐薇;庄田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消栓饮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兔外周血IL-6、IL-8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在消栓饮干预下深静脉血栓(DVT)兔模型IL-6、IL-8不同时段的变化水平,初步探讨消栓饮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新西兰兔建立DVT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消栓饮组、低分子肝素钠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给予消栓饮、低分子肝素钠、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1周,分别于第1、3、7天给药4h后检测各组IL-6、IL-8水平.结果:与0.9%氯化钠注射液组比较,消栓饮组与低分子肝素钠组在术后同期的检测指标均下降(P<0.05);与术后第3天比较,3组术后第1、7天检测指标水平均下降(P<0.05);消栓饮组与低分子肝素钠组术后同期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饮通过减少深静脉血栓外周血IL-6、IL-8炎性因子的释放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防治作用.

    作者:曾林军;王勇;李冬春;黄永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朱明芳运用中药水面膜治疗痤疮经验

    介绍朱明芳教授运用中药水面膜治疗痤疮的经验.朱教授创新中药面膜用法,利用中药超微饮片药水敷面,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皮损特点,结合中医整体观、脏腑辨证,运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原则灵活选用中药组方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作者:陶梦颖;王峰;杨婉婷;杨逸璇;朱明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宫军治疗腰源性腹痛经验

    介绍宫军主任医师治疗腰源性腹痛的经验.宫主任认为腰源性腹痛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痰凝,采用“盘龙针法”针刺联合脉动治疗仪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作者:吴敏;宫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代谢组学法在中药方剂中的应用概况

    代谢组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是定性、定量分析某一生物或细胞中相对分子量< 1000的小分子内源性代谢产物的一门新学科.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的研究中并取得显著收效.代谢组学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国际现代化的新道路.将代谢组学法运用到中药方剂多组分、多通道、多靶点治疗协同性作用机制中,是目前中药方剂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赵群菊;邱林;李美红;胡方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症状评分量表(SOV)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SOV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蓉;彭志高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白芍甘草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芍甘草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9例,治疗组口服白芍甘草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根痛平颗粒治疗,以28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14d、28d的综合疗效.结果:2组治疗14d的综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d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对照组为85.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甘草汤加减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想汤剂,能有效缓解疼痛,疗效肯定.

    作者:刘浩;郭永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托德式麻痹验案1则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管病尤其是脑梗死是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常见的诱因,托德式麻痹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发病率低,与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存在相似表现,极易发生误诊,需仔细询问病史,做好相关辅助检查,第一时间做出正确诊疗.现介绍典型验案1则如下.

    作者:南文泽;李丹茂;秦会帮;杨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增龄Ⅰ号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增龄Ⅰ号治疗中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老年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增龄Ⅰ号治疗,对照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2组心绞痛症状、血压、心电图、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小板、SOD、MDA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血压平均值、心电图疗效及血小板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绞痛疗效、胆固醇、三酰甘油、SOD、MDA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龄Ⅰ号能改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有较好的降脂、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作者:孙晓伟;彭小菊;孙向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浅析古中医学派圆运动思想的沿革

    随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出版,古中医学和圆运动思想开始备受关注.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中医学派,对圆运动思想进行了梳理,浅析其沿革,认为中医圆运动思想起源于河图洛书,萌芽于先后天八卦和《周易》,形成于《内经》《伤寒论》,发展完善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脾胃论》《四圣心源》等著作,成熟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继承与创新于现代,以老中医李可为代表.

    作者:刘国华;武青庭;马星雨;唐婉斯;谢雪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心肺功能障碍概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1].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常出现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单从肺炎而论,脑卒中前期多卧床,伴有吞咽呛咳,反复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终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控制欠佳,同时大部分老年患者具有冠心病病史,反复肺炎及心脏负荷的增大,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这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作者:康宝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李灵芝治疗经行头痛经验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两个方面介绍李灵芝教授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经验.经行头痛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本,以血瘀、肝火、痰湿为标.临床治疗根据病情虚实,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组方用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袁世红;李灵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针药结合治疗非典型类风湿关节炎验案1则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又称类风关,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临床可有不同的亚型,表现为病程、轻重、预后、结局都会有差异.目前RA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早期RA多数只有关节炎的表现,缺乏影像学的支持;二是类风湿因子(RF)并非RA的特异性抗体,而且有20% ~ 30% RA患者RF阴性,这类患者我们定义为“非典型性类风湿关节炎”.现选取验案1则介绍如下.

    作者:韩凤娇;张昕垚;王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方法:将84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分散片、迈之灵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调气破血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CSR的疗效较好.

    作者:陈孟交;肖四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子“浊邪”探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病机及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病(NAFLD)是指排除饮酒及其他明确的肝损伤病史,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菲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相关肝硬化.NAFL作为其病理改变的一种类型,中医古籍并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肥气”“痰浊”“胁痛”“肝癖”等范畴.基于现代医学对其认识,有医家提出了“浊邪”导致NAFL的观点,认为本病发生与“浊”不归正化、淫于三焦、伏于脏腑有关[1].

    作者:段雪昭;熊焰;王雅;丁斯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才汤加味治疗糖尿病临床应用举隅

    三才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暑邪久羁,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由人参、生地黄、天冬组成.功能益气养阴、清热燥湿,主治阴虚火旺证.糖尿病归属于“消渴”,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不外乎“滋阴与清热”.按《景岳全书·论证》将消渴辨证分为上、中、下三消.笔者(除通讯作者外)在跟师学习及实践中运用三才汤加味治疗糖尿病上、中、下三消多获良效,特此举隅.

    作者:周慢;赵兴旺;朱宇溪;陈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蜈蚣药理作用、临床用量及毒性研究概况

    中药蜈蚣属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蜈蚣目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微火焙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辛温走窜、通经逐邪的功效,为祛风镇痛、攻毒散结之要药[1].蜈蚣作为中草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下品,《中国药典》记载其炮制为支竹片,用量为3~59,但竹节片的炮制对蜈蚣临床用量的控制难以把握.本文拟对蜈蚣临床药理作用、临床用量及其毒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旨在为保证蜈蚣的安全有效用药所亟待开展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和思路启发.

    作者:田莎;田雪飞;黄晓蒂;姚天振;龙嘉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四逆软肝方对高浓度乙醛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肝纤四项及MMP-1、TIMP-1的影响

    目的:探讨四逆软肝方对高浓度乙醛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肝纤四项(CG、HA、LN、PC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乙醛对人肝星状细胞LX-2株造成损伤后,随机分为四逆软肝方、清热解毒化浊片、扶正化瘀片和脱离乙醛4组;经给药24h后搜集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肝纤四项及MMP-1、TIMP-1含量.结果:250mmol/L乙醛培养72h,细胞存活率高;与正常组比,乙醛组CG、HA、LN、MMP-1、TI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Ⅲ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脱离乙醛组CG下降(P<0.01)、PCⅢ升高(P<0.01);与脱离乙醛组比较,四逆软肝方组HA、PCⅢ、TIMP-1均降低(P<0.01),CG、LN、M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逆软肝方组、清热解毒化浊片组、扶正化瘀片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软肝方可降低受损的LX-2细胞HA、PCⅢ、TIMP-1指标的表达,可能对抗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赵国荣;唐菲;梅明;邹俊驹;刘近明;李凌云;肖碧跃;Jiri Horak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1例报告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引起机体代谢过程降低的内分泌疾病,临床可表现为全身多个系统受累,少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可出现特异的肌病表现,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甲减性肌病)起病隐匿而特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类型包括伴肌强直的肥大性肌病(成人患者称为Hoffmann综合征,儿童患者称为Debre-Kocker-Semelaigne综合征)、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不伴肌强直的肥大性肌病、不伴肌肥大的肌强直以及肌萎缩[1].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具有肌酶显著升高的甲减性肌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霞;岳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完带汤联合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10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完带汤联合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完带汤联合氟康唑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用氟康唑胶囊治疗.比较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评分、pH值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对照组为8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症状评分、阴道微环境各项检测指标(除球菌外)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带汤联合氟康唑治疗RVVC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阴道微环境,利于维持阴道酸性环境从而减少复发.

    作者:刘碧星;朱焕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