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云南省中华按蚊、杰普尔按蚊种群与环境因素关系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刘美德;王学忠;赵彤言;杜尊伟;董言德;李菊昇;朱礼华;陆宝麟

关键词:疟疾, 媒介蚊虫,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因子
摘要:目的 研究云南省南部地区中华按蚊(anopheleles sinensis)和杰普尔按蚊(An.jeyporiensis)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探讨在云南省南部地区西部开发新村镇建设中对疟疾媒介蚊虫种群的可能影响.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云南省南部勐腊县的龙塘村及东方红村的中华按蚊和杰普尔按蚊种群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各样点中华按蚊优势度可以用线性模型拟合,线性模型为d=0.3621-3.26×104×DTF-8.0854×10-7×KFA(R2=0.642,F检验,P=0.000);DTF与样点中华按蚊优势度呈负相关(Person=-0.683,P=0.002),而KFA与样点中华按蚊优势度也呈负相关关系(Person=-0.735,P=0.001).各样点杰普尔按蚊种群密度可以用线性模型拟合,线性模型为Ni=263-0.0541×KRL(R2=0.633,F检验,P=0.000),KRL与样点杰普尔按蚊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Person=-0.825,P=0.000).各样点杰普尔按蚊优势度可以用线性模型拟合,线性模型为d=7.9204×10-4×DTF-0.0232(R2=0.267,F检验,P=0.023),DTF与样点杰普尔按蚊优势度呈正相关关系(Person=0.562,P=0.012).结论 在云南省南部地区西部开发的新村镇建设中,相关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可能会引起中华按蚊和杰普尔按蚊2种媒介蚊虫种群的变化.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及防制对策

    目的 分析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鼠密度、鼠带病毒率监测,人群血清学监测;预防知识调查.结果 从1984年发现首例HFRS病例至2007年共发生115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2.60%;2001年前病例呈散发,2002年出现流行趋势,年平均发病率0.48/10万,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患者年龄15~80岁,男女比例为6.46:1,农民病例多占57.58%;3-6月是高发期.发病与鼠害、鼠污染暴露因素有关,年平均鼠密度为12.20%,鼠带病毒率为0.72%;病例血清学符合率86.46%.结论 加强HFRS疫情监测,灭鼠、防鼠和推广疫苗预防接种,是防控疫情流行的基本策略.

    作者:王秀文;卢国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尝试用新型的诱蚊诱卵器法取代传统的布雷图指数(BI)调查.方法 诱蚊诱卵器法.同时进行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调查.结果 2-12月布放的诱蚊诱卵器可诱获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为0.21~22.64,平均7.88;BI、CI、HI分别为0.18~12.13、0.30~18.52和0.12~7.01,白纹伊蚊成蚊高峰期出现在8月.每个阳性诱蚊诱卵器诱获白纹伊蚊多4只,少1只,平均1.2只;每只白纹伊蚊产卵多156粒,少2粒,平均20.58粒.结论 诱蚊诱卵器法比BI调查法更具科学性、实用性、预警性,可用于登革热媒介监测.

    作者:游巨荣;郑思海;李锦清;叶中远;李荣彪;林立丰;黄昱;赖培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8年南京地区鼠类发生趋势分析

    南京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其环境适宜鼠形动物生存繁殖.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直从事鼠类监测,结果显示,南京地区的鼠形动物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麝鼩5种.前3种在室内、居民区为多,后2种是农田和绿化区的优势种.鼠类的发生程度(江宁资料)在80年代中后期为高发年代(1985-1988年),年平均高捕获率农田为10.17%,农舍为8.98%;90年代开始下降.

    作者:阮治安;赵迳连;吕永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银川市蜚蠊分布及侵害状况调查

    随着交通业迅速发展,南北物资交流日渐频繁,蜚蠊的扩散也呈现由沿海向内地、南方向北方、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银川市是我国西北部一个内陆城市,1985年卫生城市检查时只在银川市某医院首次发现蜚蠊.20年来蜚蠊的扩散异常迅速.现已遍及整个市区.为了掌握蜚蠊在银川市的分布及侵害状况,2006年对其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瑞;靳阿起;屈华;袁静琴;李士苏;李文清;李自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链壶菌灭蚊的优点及缺点分析

    蚊虫是疟疾、脑炎、丝虫病病原体以及许多虫媒病毒的传播媒介[1].对蚊媒病的防治措施有药物治疗、接种疫苗以及开展蚊虫生物和综合防治.在生物灭蚊剂中,大链壶菌(Lagenidium giganteum)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灭蚊真菌[2].了解大链壶菌灭蚊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充分发挥大链壶菌的长处而避免或克服其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荣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贵州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贵州省2004-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监测的研究,了解乙脑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病例的比例,掌握贵州省乙脑真实流行状况,为乙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个案调查资料、实验室结果及2个国家级监测县的病例监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4、2005年分别报告乙脑病例1230和1038例,15岁以下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96.58%(1188/1230)和97.69%(1014/1038),男性与女性病例之比分别是1.58:1和1.57:1;发病主要集中在7-8月,分别占78.21%(962/1230)和79.09%(821/1038).监测县7-8月病例占88.36%(319/361).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且为高度散发;有免疫史的分别为6.90%(26/377)和8.86%(32/361);实验室乙脑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90%(188/251)和71.74%(259/361).监测县乙脑IgM抗体阳性率为71.8896(23/32).乙脑病例监测:2005年比2004年下降15.61%.监测县2005年乙脑发病数比2004年下降39.47%.结论 贵州省实验室确诊乙脑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1.88%~74.90%.应进一步加强乙脑专项监测和提高实验室诊断技术,使非乙脑报告病例得到明确诊断;继续对15岁以下儿童实施乙脑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宋群锋;王定明;蒋维佳;周敬祝;胡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利用正交试验法建立德国小蠊羧酸酯酶的佳反应体系

    目的 为了系统地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CarE)的性质,确定其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抗性水平,建立适宜的快速、准确的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液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影响,并从试验组合中选出优的条件组合.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的5个因素中各因素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因素(酶浓度)的优水平是酶的浓度为0.35只/ml;B因素(底物浓度)的优水平是底物浓度为0.6 mmol/L;C因素(反应时间)的优水平是反应时间为5 min;D因素(反应温度)的优水平是酶反应温度为40℃;E因素(反应体系的pH值)的优水平是酶液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4B3C1D4E2是优组合,利用此组合测得的CarE比活力高为37.286 μmol(mg pro·min).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结论 确定了测定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佳反应条件是:酶浓度为0.35只/ml;底物浓度为0.6 mmol/L;反应时间为5 min;反应温度为40℃;酶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广东省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试验及防制策略研究

    目的 观察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药膜法.结果 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灭蚤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但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残杀威、奋斗呐的敏感性大幅度下降,其LC50分别是0.0165、0.1170、0.0202、0.0002、0.0038、0.0087 mg/cm2,分别是对照区的4.78、16.32、2.08、1.70、1.66和2.94倍.结论 大量而持续地使用杀虫剂可产生抗药性,因此要加强对蚤类抗药性监测,轮换使用灭蚤药物,科学、合理用药.

    作者:易建荣;梁秋光;林立丰;卢瑞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灭蜚蠊毒饵控制德国小蠊密度的应用研究

    目的 进一步掌握灭蜚蠊毒饵对德国小蠊的防制方法和效果,合理选择和使用毒饵控制蜚蠊密度.方法 按照GB 13917.7-92、GB 13917.8-92和GB/T 17322.8-1998进行实验室药效试验;选择有德国小蠊侵害的小型宾馆进行现场药效试验.结果 5%残杀威饵剂、20%硼酸饵剂和2.5%吡虫啉胶饵实验室内对德国小蠊的LT50分别是1.46、2.04和1.28 d,72 h死亡率分别为98.00%、96.00%和100%;现场试验,在投饵后第20天的杀灭率分别为83.52%、81.50%和89.24%.结论 3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具有较好的实验室和现场防制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德国小蠊的密度,药效持久,使用方便安全.

    作者:王学军;谭海连;宋书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家蝇蛹抗弓形虫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目的 从家蝇蛹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具有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方法 通过损伤加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蛹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和AKTATM purifier层析等步骤,将家蝇蛹抗菌肽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血细胞计数法和MTT比色法筛选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结果 经Resource S阳离子柱层析,测定280 nm处紫外吸收值,在保留体积为9.4 ml处出现1个紫外吸收峰,经检测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杀伤作用,再将其用于Superdex G75凝胶柱层析后,测定280 nm处紫外吸收值,出现6个紫外吸收峰,发现第6个峰具有抗弓形虫作用.结论 家蝇蛹血淋巴中存在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

    作者:程璟侠;于娟;赵瑞君;代培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特殊环境(冷库)双氯敌鼠铵防治褐家鼠药效观察

    目的 双氯敌鼠铵为我国新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抗凝血灭鼠剂,观察该药在特殊环境(冷库)防治褐家鼠的杀灭效果.方法 在0.005%双氯敌鼠铵小麦(占95%)及玉米(占5%)混合毒饵中加入0.5%食盐作为引诱剂,用一次投放法灭鼠,用鼠迹法做药效考核;从灭鼠后第2个月开始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和药效,每月1次,连续6次.结果 投饵前鼠密度为55.47%,投饵后27及40 d时鼠密度分别降至0.78%和0,灭效高达98.59%和100%.灭鼠后第2~7个月鼠密度均为0,灭效均高达100%.结论 双氯敌鼠铵对褐家鼠适口性好,在特殊环境中一次投饵的药效较为理想.

    作者:曲宝泉;单宝德;霍新北;张奎卫;李凤霞;王学军;张世水;孙林;宫学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6年顺义区水上奥运场馆及周边区域病媒生物调查分析

    目的 及时掌握顺义区水上奥运场馆及周边区域病媒生物分布情况,为做好该区域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年1-12月对水上奥运场馆及周边区域的病媒昆虫、啮齿动物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鼠类1目1科2属2种,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年平均鼠密度1.18%;蚊类仅发现淡色库蚊,年平均蚊密度13.66只/(灯·h);发现蝇类3科3属3种,家蝇为优势种,年平均蝇密度0.96只/(笼·h);蜚蠊仅发现德国小蠊,年平均密度1.78只/(张·夜).结论 顺义区水上奥运场馆及周边区域存在一定数量和种类的病媒生物,具有造成病媒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应开展集中消杀并定期监测,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作者:李印东;李玉堂;程文龙;马铁铮;马玉欣;田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天津市城区居民狂犬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城区居民预防狂犬病知识、信念、行为及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和制定调整犬类管制法规提供依据.方法 以天津市红桥区常住人口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采用分层多级抽样,以户为单位开展干预前和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 94.69%的被访户了解患狂犬病会死亡;狂犬病不能治愈知晓率从干预前40.78%上升到干预后73.42%(x2=178.853,P<0.01);疫苗佳接种时间知晓率从干预前的59.34%提高到干预后的85.66%(x2=143.034,P<0.01);居民饲养宠物率从干预前的11.63%下降到干预后的9.64%(x2=1.727,P>0.05);被犬咬伤、抓伤率由干预前的5.76%下降到干预后的2.72%(x2=9.353,P<0.01);但居民缺少伤口处理、免疫球蛋白以及疫苗全程注射等正确知识和行为,90.85%的居民愿意接受狂犬病防治知识教育.结论 针对居民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需求和薄弱部位,应采取乐于接受和效果明显的电视、报刊宣教等方式,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遏制狂犬病疫情的上升趋势.

    作者:腾学敏;哈群;张会晶;冯蕾;张军;卢侠冰;刘正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星级酒店媒介生物综合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某五星级酒店的跟踪调查,总结出星级酒店媒介生物的综合防制措施.方法 以广州市某五星级酒店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示范区,以生态控制、环境治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控制.结果 通过对媒介生物的定期监测,将病媒生物密度基本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结论 IPM效果理想.

    作者:张丽雁;田伟金;庄天勇;王春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6年通化市主要媒介生物监测分析

    为掌握通化市媒介生物种群密度及消长规律,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6年对其进行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选择居住区、牛棚、猪舍3类生境,以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日落后1 h用电动吸蚊器对每个生境捕蚊15 min.将成蚊带回实验室登记、分类、鉴定.每月按旬采集.

    作者:崔艳玲;钟晓华;张忠三;马骏;杨潇仙;于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声明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蚊机制研究概况

    从1976年起,人们就将目光转向苏云金芽孢杆菌(Bt)对蚊虫的研究和应用上.笔者简要描述了Bt主要的杀蚊晶体蛋白和杀蚊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概况提出展望.随着杀虫晶体蛋白(ICPs)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不断丰富和完善ICPs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基因操作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开发这一潜在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生物杀蚊剂奠定基础.

    作者:张灵玲;关怡;张群林;关春宇;汤宝珍;张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尘螨变应原Der p 2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目的 原核表达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p 2.方法 分离屋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Der p 2核酸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Der p 2编码基因,克隆至pMD19-T载体、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将表达质粒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并用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Der p 2,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原核表达获得成功.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Der p 2编码基因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54%,推测其编码氨基酸130个,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348.5.结论 尘螨变应原Der p 2原核表达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生产重组变应原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良;周鹰;彭江龙;崔玉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居民区控制登革热媒介蚊虫的方法与效果探索

    目的 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 (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03,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 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 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2.结论 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作者:徐仁权;徐宏;李洪宝;冷培恩;朱丽花;姬淑红;孙爱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国家级监测点自然疫源地监测研究

    目的 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国家级监测点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方法 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携带情况.结果 2005-2007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50%~3.19%之间,野外鼠密度波动在0.13%~0.94%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x2=45.022,P<0.01).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占绝对优势(77.57%),其次为大仓鼠(13.63%)和小家鼠(8.81%).居民区汉坦病毒抗原阳性6只,鼠带病毒率1.91%,野外汉坦病毒抗原阳性2只,鼠带病毒率1.23%.8只阳性鼠中,褐家鼠7只,大仓鼠1只.结论 河北省是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混合型疫源地,应采取以消灭住宅区褐家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北部地区的疫源地监测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河北省HFRS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张艳波;韩占英;魏亚梅;许永刚;齐顺祥;李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