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1-2006年大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因素分析及防制措施探讨

梁玉红;周令;齐福菊

关键词:大连市, 流行性乙型脑炎, 因素分析, 致死率, 性疾病, 发病率, 致畸, 乙脑, 危害, 死亡, 防治
摘要:2001-2006 年大连市共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3例,死亡2例.虽然发病率低但致畸致死率高,危害严重,是大连市重点防治的蚊媒性疾病之一.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云南省思茅市蚊媒调查

    目的 掌握云南省思茅市蚊媒病毒性疾病媒介种类.方法 采用现场人工诱捕、诱蚊灯诱捕、人工捕蚊3种方法进行媒介调查.结果 3种方法共捕获蚊虫5属25种10 23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6789只,占66.36%;中华按蚊占16.81%;吸血蚊虫3835只,吸血率为38.82%.结论 思茅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蚊虫的孳生繁殖,明确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媒介种类较多.

    作者:王丕玉;周红宁;顾云安;董利民;吴超;朱国君;毛祥华;董学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在防控鼠害中的作用

    太原铁路局大同疾病预防控制分所在鼠害防控工作中,把健康教育工作融人防鼠灭鼠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了站段职工灭鼠知识的普及和灭鼠技能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管辖站段平均鼠密度由2003年的5.82%降至2006年的0.45%,为职工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杜祥;朱建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合PCR-RFLP技术用于尖音库蚊复组抗性相关酯酶基因分子分型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法,建立尖音库蚊抗性酯酶等位基因分型方法.方法 根据尖音库蚊抗性酯酶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单个蚊虫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分析的方法,对抗性酯酶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酯酶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860 bp,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尖音库蚊抗性Est-β11纯合型有5条带(70、89、147、198和347 bp);Est-β2纯合型出现4条带(60、147、207和437 bp);Est-β11/Est-β2杂合型出现5条带;Est-βN纯合型出现3条带(147、207和506 bp).结论 PCR-RFLP方法能快速、有效地检测尖音库蚊抗性酯酶等位基因类型.

    作者:寇宇;叶榕;潘劲草;乔传令;崔峰;于新芬;黄志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达乌尔黄鼠鼠疫媒介控制的研究

    目的 为控制鼠疫媒介蚤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概述中国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媒介及控制方法.结果 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共发现蚤类95种(亚种),自然染疫的蚤类有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印鼠客蚤、二齿新蚤、阿巴盖新蚤、近代新蚤东方亚种、光亮额蚤、角尖眼蚤指名亚种、秃病蚤蒙冀亚种、短跗鬃眼蚤及不等单蚤11种(亚种).达乌尔黄鼠的寄生蚤以方形黄鼠蚤为多,占寄生蚤的79.7%,占自然染疫蚤的78.9%,是主要媒介蚤.结论 通过综合控制主要宿主和媒介数量,使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的人间鼠疫得到控制.

    作者:刘成赋;石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临海市狂犬病综合防制效果评价

    临海市自2002年发生1例狂犬病病例后,至2006年7月21日,累计共发病23例,死亡23例,病死率达100%.疫情发生后,临海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十分重视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徐建人;虞新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媒介按蚊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按蚊是疟疾、丝虫病和多种虫媒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按蚊种团、复合体内的近缘种在生态习性、媒介效能和对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按蚊种团、复合体的分类鉴定与遗传多态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多线染色体的研究,对按蚊分类鉴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多种分子标记为按蚊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目前,分子标记已从经典分子标记和高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发展到基因组DNA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和鉴定.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按蚊遗传标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孙恩涛;张锡林;秦志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动物(血)对蚊虫的引诱作用

    目的 比较不同动物及动物血液对蚊虫的引诱作用,探讨蚊虫对动物宿主的嗜血习性.方法 以不同动物血液引诱实验室饲养的蚊虫,以不同动物进行野外现场引诱蚊虫实验.结果 实验室内淡色库蚊对猪血的吸血率高,为51%,其他依次为人血、狗血、绵羊血和牛血;白纹伊蚊对牛血吸血率高,为47%,其他依次为绵羊血、狗血、人血和猪血;埃及伊蚊对牛血吸血率也高,为44%,其他依次为狗血、绵羊血、人血和猪血.现场实验表明家鸡对淡色库蚊引诱力较强,共诱集到1420只,其他依次为肉鸽、麻雀和大白鼠;家鸡对白纹伊蚊引诱力较强,共诱集到11只,其他依次为大白鼠、肉鸽和麻雀.结论 淡色库蚊嗜吸猪血,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嗜吸牛血;家鸡对淡色库蚊的引诱效果较好.

    作者:张晓龙;董言德;汪中明;邓兵;刘建平;赵彤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006年兰州市蝇密度监测

    为掌握兰州市蝇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等本底情况,为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按照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05年)要求,于2006年开展了蝇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调查.

    作者:王芸;火照宏;陈晓林;蒋虎;张守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几种抗凝血杀鼠剂对东方田鼠的毒杀试验

    目的 为寻求适合东方田鼠的防控技术,应用5种抗凝血杀鼠剂对该鼠进行毒杀试验.方法 试鼠全部捕自洞庭湖湖滩,将捕获的东方田鼠随机分组,每种杀鼠剂处理组分别供给5、10、20、40、60 g毒饵.结果 敌鼠钠盐、特杀鼠2号、杀鼠迷、溴敌隆、溴鼠灵5种抗凝血杀鼠剂对东方田鼠的致死高峰期在2-6 d,对东方田鼠的毒杀率达80%以上.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鼠剂均可作为防治东方田鼠的药剂,尤以特杀鼠2号和溴鼠灵为佳.

    作者:陈越华;黄华南;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001-2006年大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因素分析及防制措施探讨

    2001-2006 年大连市共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3例,死亡2例.虽然发病率低但致畸致死率高,危害严重,是大连市重点防治的蚊媒性疾病之一.

    作者:梁玉红;周令;齐福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秦皇岛港来自西尼罗热疫区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蚊媒情况监测报告

    目的 掌握来自西尼罗热疫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蚊媒的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检疫锚地对来自西尼罗热疫区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输入性蚊媒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05 年共调查13艘次来自西尼罗热疫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蚊类船舶阳性率平均为84.62%(11/13),已鉴定确认的蚊种达6种,分属蚊科的库蚊属、伊蚊属.凶小库蚊、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等可传播西尼罗热的媒介蚊种为优势种.结论 调查证明来自西尼罗热疫区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蚊媒的情况相当严重,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作者:陈爱君;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汪仁杰;于长利;刘恩东;柴斗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005-2006年青海省平安县保护性灭獭结果分析

    平安县地处青藏高原海东地区中心腹地,县辖6乡3镇,距省会西宁市35 km,全县人口为109 655人,主要居住着汉、回、藏等民族.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古城乡、沙沟乡、巴藏沟乡浅脑山地区的高山草坡和田地周边,是青海省传播鼠疫的主要宿主.

    作者:席国兴;朱红良;钟海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孳生场所防制鼠患的根本措施

    有害动物孳生场所的管理,是免除其危害有效、持久,也是经济的办法.城镇鼠患的防制就是要做好环境卫生和环境改造工作,使生活垃圾、废物、隐蔽场所、水源不被鼠类所利用,充分发挥动物生存限制因素(limiting factors)的作用.任何杀灭措施,毒杀和捕杀,都不可能取代环境卫生和环境改造的作用.现代化的城市要特别注意,防止绿化带的树木花草、土壤和水源被鼠类所利用,而成为城市鼠患发生的隐患.

    作者:邓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陕西省韩城市蚊类调查

    目的 调查韩城市蚊类种群构成及生态习性,现场应用诱蚊诱卵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成蚊调查采用帐诱法、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调查采用容器法.结果 韩城市区捕获蚊虫5属7种,侵袭人类蚊虫以白纹伊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和三带喙库蚊为多.蚊幼调查容器指数34.38;成蚊帐诱密度为7.16只/人工小时,诱蚊灯诱蚊密度为1.13只/h.诱蚊诱卵器仅诱到白纹伊蚊,平均诱蚊指数15.32%,平均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白纹伊蚊1.37只,平均诱卵指数为14.41%;7-9 月观察期间,9月诱蚊、诱卵指数均高,分别达18.25%和21.2596,且平均诱蚊数也高于其他月份.诱蚊诱卵器诱卵指数与配对同步的一次性纸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4,P<0.001).成蚊密度特殊场所高,农村居民区高于城市居民区,休闲活动区高于养殖耕种区;蚊幼调查容器指数亦是农村居民区高于城市居民区,休闲活动区高于养殖耕种区.结论 白纹伊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是该地区危害人类的主要蚊种;诱蚊诱卵器具有较好的诱蚊指数和诱卵指数,可以作为白纹伊蚊监测方法,该调查为蚊虫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作者:佘建军;孙亮;孙养信;薛敏学;苏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现场使用技术研究

    目的 通过现场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诱卵杯、诱蚊诱卵器在现场的使用技术,为推广现场应用和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2006年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10月),选择3个市区、1个郊区的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医院的绿化地带,分别放置含有脱氯水或稻草浸出液的WHO诱卵杯、诱蚊诱卵器,观察其在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放置时间内的幼虫阳性情况,并于8-10 月在实验环境周围同步检查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研究2种监测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关联度.结果 (1)诱卵杯幼虫阳性指数为43.16%,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指数为27.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1),诱蚊诱卵器6-10月诱蚊密度指数(MDI值)在1.79~1.38之间,平均1.56.(2)以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前者的成蚊容器阳性率、MDI值和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后者,诱蚊诱卵器中稻草浸出液成蚊阳性率是脱氯水的2倍左右.(3)用含有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的2种容器进行监测,发现在市区和郊县环境放置14 d后幼虫阳性率和幼虫密度均明显高于7 d.(4)放置在地面的诱卵杯和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28.12%;而放置在离地1 m处的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6.67%和9.38%,表明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诱卵杯高度间:χ2=23.74,P≤0.01;诱蚊诱卵器高度间:χ2=3.70,P≤0.05).(5)8-10 月现场实验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627;与HI,r=0.9832;与CI,r=0.9817;与BI,r=0.7498),诱卵杯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4574;与HI,r=0.9751;与CI,r=0.6313;与BI,r=0.5301);诱蚊诱卵器获得的阳性指数与诱卵杯阳性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801).结论 2种监测方法均能够用于现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作者:徐仁权;蒋丽亚;任文军;姬淑红;丁丽娟;冷培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 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1-2006 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96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作者:罗成旺;刘起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山东省蠓科区系分布报告(双翅目)

    蠓科是双翅目昆虫中重要的类群,其中库蠓属(Culicoides)、细蠓属(Leptoconops)和蠛蠓属(Lasiohelea)的部分种类,除骚扰刺叮吸血引起虫咬性皮炎外,还可能是某些人、畜、禽类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作者:薛健;展长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长白山的吸血蠓调查

    目的 调查长白山吸血蠓的种类分布.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动物诱和网捕采集吸血蠓.结果 长白山的吸血蠓现知2属10亚属65种,其中库蠓属10亚属61种,蠛蠓属4种;记述了长白山已知吸血蠓种的县(市)分布.结论 为长白山吸血蠓的区系分布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国平;周旭;郭文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西藏那曲地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

    那曲地区双湖、尼玛、班嘎3县(区)均位于该地区的西部,地广人稀,平均海拔4500 m以上,系高寒地带.1982-1991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西藏那曲、昌都、阿里、山南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人间布病发生和流行,但近10余年来未见当地有关布病的疫情及其病例的报告.为掌握当地人群布病的流行程度和分布状况,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我们于2005年对3县进行了布病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占堆;仁增;崔步云;贡桑曲珍;次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的室内毒性和引诱性研究

    目的 测定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性及引诱性.方法 采用滤纸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毒性,用琼脂打孔的方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引诱性.结果 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二者致死全部供试白蚁的时间分别是13和9 d;0.0596和0.08%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均有良好的引诱效果,其引诱率均高于85%.结论 实际配制毒饵采用浓度为0.0596氟虫胺防治白蚁即可起到较好的防制效果.

    作者:刘文军;刘惠明;陈海洪;徐正刚;汪国平;王向群;陈经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