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汤加味治疗肺脾气虚型功能性便秘50例疗效观察

单崇武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 肺脾气虚型, 中医药疗法, 黄芪汤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汤加味治疗肺脾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肺脾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黄芪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8周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汤加味治疗肺脾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组采用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便性状、频次、腹胀及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与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均有效,但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效果更佳.

    作者:蔡春江;李莉;田雪瑞;李钰慧;刘超;曹瑞雪;苏雅慧;李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葛根汤临证举隅

    葛根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有下利,葛根汤主之[1].《金匮要略》痉湿暍篇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2].其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掰).笔者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兹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徐成振;刘淑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脂肝消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3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方脂肝消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NAF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脂肝消颗粒剂治疗,对照组口服易善复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BMI、肝脏B超、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检测肝脏受控衰减系数(CAPTM)值、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9%,对照组为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MI、B超、CAPTM值、肝功能及血脂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组BMI、CAPTM值、肝功能与血脂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肝消能明显改善NAFL患者自觉症状、B超、CAPTM值、肝功能和血脂情况,疗效显著.

    作者:彭秀娟;刘文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头孢克洛咀嚼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少,不易复发,临床疗效稳定.

    作者:刘华奇;李秀;黄莹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概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近记忆减退为早期及突出表现的进行性全面认知障碍,包括记忆、认知、语言、定向力、推理、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人格和行为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作者:邱玲玲;杨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张兰从脾肾阳虚论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验案2则

    张兰教授从医三十余年,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提出“补脾益肾”为调节免疫之根本,临床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颇佳疗效.现将张教授诊治诸多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验案2则介绍如下.

    作者:庞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六味汤加减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六味汤加减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六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汤加减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继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5.0%与75.0%,对照组分别为40.0%与6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文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化瘀涤痰汤加味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及肢体语言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动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涤痰汤加减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孙燕;牟方波;李璐;耿志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针灸学》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村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亦随之改变.除传统教学模式外,高等院校针灸学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挖掘移动设备的教学功能,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贲定严;刘琼;李丹;邹逸凡;马明珠;常小荣;刘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参苓灌洗液鼻腔冲洗治疗成人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5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和研究成人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参苓灌洗液鼻腔冲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行成人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双盲对照原则进行分组,其中术后接受0.9%氯化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鼻腔冲洗的50例设为对照组,术后接受参芩灌洗液进行鼻腔冲洗的50例设为治疗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3、6个月Lund-kennedy评分的差异,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6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3、6个月的Lund-kenned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采用参苓灌洗液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同时增加分泌物的排出量,促进黏膜局部修复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江永忠;朱镇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以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为特征,其特点是进行性肝内胆管破坏,引发胆汁淤积、门脉炎症、肝纤维化,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衰竭.PBC患病人群主要为50~60岁左右的女性,少数发生于儿童,男女患病比率为1:10[1].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疲乏,或无明显症状,少数在发现患病时已有黄疸或肝硬化并发症.由于早期明确诊断和熊去氧胆酸的使用,PBC的治疗与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熊去氧胆酸是目前具循证医学支持的治疗PBC的药物,但约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佳且预后效果较差,需要替代治疗.PBC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被认为主要是免疫机制损伤造成的胆小管及肝细胞的破坏.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明显优势.本文将集中讨论近年来对PBC有希望的药物治疗方法,尤其是基于对免疫及胆汁酸合成循环的药物靶向治疗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梓瑶;郭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臭牡丹地上部分抗肿瘤活性的筛选

    目的:对臭牡丹地上部分所含的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的筛选.方法:采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臭牡丹的地上部分,通过石油醚、二氯甲烷、正丁醇依次萃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臭牡丹地上部分的粗分化合物进行了分析;采用MTT法对臭牡丹地上部分的不同萃取物质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筛选;采用CCK8法检测毛蕊花糖苷和粗分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液质分析结果和文献比较,确定粗分物中是以毛蕊花糖苷为主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95%乙醇洗脱部分的IC50为0.019mg/mL,二氯甲烷部分、25%乙醇及50%乙醇的IC50分别为0.039、0.180和0.181mg/mL,水部分的IC50不存在;毛蕊花糖苷的CC50值约为0.22mg/mL,粗分物A的CC50值约为1.3mg/mL.结论:MTT结果显示,95%乙醇部分抗肿瘤活性好,其次为二氯甲烷,25%乙醇与50%乙醇第三,水部分基本没作用;CCK8结果显示,毛蕊花糖苷对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粗分物A对A549细胞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作者:余娜;朱克俭;谢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灸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有关鼻鼽的记载早见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即:“李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1],指出鼻鼽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作者:张慧敏;张勤修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35例总结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周炎患者35例,采用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5例中,治愈14例,显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结论: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覃锐;蓝晓露;邱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自拟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D-二聚体、PL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二聚体、PLT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平溃散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D-二聚体与PLT水平.

    作者:徐园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叶天士首次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对后世温病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该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价值,即祛邪不伤正,不攻伐无过;治病须防病,防患于未然.

    作者:刘宏艳;周志焕;付姝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陈天然应用四逆散验案举隅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是仲景为“少阳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1]而设.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柴胡与芍药一升散一收敛,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芍药收敛而无敛邪留寇之虑,柴胡与枳实为伍,一升一降,令气机升降条达,并奏升清降浊之效,枳实与白芍相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能理气和血,而芍药与甘草有缓急止痛之能,若从脏腑角度来看,柴胡、芍药入肝胆经,枳实、甘草入脾胃经,则本方又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作者:徐兴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师会治疗肝阳上亢兼血瘀型偏头痛经验

    介绍师会教授治疗肝阳上亢兼血瘀型偏头痛的经验.师会教授将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概括为肝阳上亢,且多兼有瘀血阻络,临床以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法,常用平肝活血止痛汤,经临床应用多年,疗效颇佳.附其典型病案1则,以证疗效.

    作者:张力伟;师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后复视验案1则

    中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复视是脑干血管病的证候[1],主要因脑干损伤使支配双眼运动的动眼、外展、滑车神经功能异常及其支配眼外肌功能障碍所致.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综合征、脑桥下部内侧综合征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症均可见复视[2].其临床表现为视物成双,甚至出现恶心、头晕、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石学敏院士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眼外肌点刺治疗本病患者1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周诗远;石学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