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肝消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33例临床观察

彭秀娟;刘文全

关键词: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中医药疗法, 脂肝消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脂肝消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NAF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脂肝消颗粒剂治疗,对照组口服易善复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BMI、肝脏B超、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检测肝脏受控衰减系数(CAPTM)值、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9%,对照组为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MI、B超、CAPTM值、肝功能及血脂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组BMI、CAPTM值、肝功能与血脂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肝消能明显改善NAFL患者自觉症状、B超、CAPTM值、肝功能和血脂情况,疗效显著.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内湿治法探析

    湿邪致病范围广泛,证候多样,根据病因可分为外湿致病与内湿致病,临床内湿致病更为多见.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极为密切,若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则会导致水湿病证,根据湿邪停留的部位不同提出相应治疗湿邪的方法,从脏腑和经络辨证论治,大体遵循“肺宜宣,脾宜健,肾宜温”的治疗原则,针药相配,综合运用以治湿,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付田昊;赵志恒;凌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黄立中治疗鼻咽癌放化疗后复发转移验案1则

    黄立中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知名肿瘤学专家,其早期师从湖湘中医五老之一的李聪甫教授,潜心钻研中医文化四十余年,精于医理,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要准确,强调扶正固本培元理论的运用,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赞誉.笔者(第一作者)有幸拜师门下,在旁侍诊1年余,受益颇丰,现将黄教授治疗鼻咽癌放化疗后复发转移验案1则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作者:王茜;黄立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徐瑞荣膏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 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高度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以增生异常和无效造血为特点,外周血表现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临床疗效差,可高风险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徐瑞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疗血液病及恶性肿瘤三十余年,在疑难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中西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

    作者:张芮铭;徐瑞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洽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疗效与方法学质量评价,明确治疗的有效性及应用性.方法:电子数据库(PubMed、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中药制剂联合西医干预措施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66项研究共5851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病死率、MELD评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P <0.0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宏先;李燕;左俊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三联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抗生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耳穴贴压三联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采用抗生素口服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耳穴贴压治疗,均以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8%,对照组为67.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耳穴贴压的三联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咏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以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为特征,其特点是进行性肝内胆管破坏,引发胆汁淤积、门脉炎症、肝纤维化,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衰竭.PBC患病人群主要为50~60岁左右的女性,少数发生于儿童,男女患病比率为1:10[1].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疲乏,或无明显症状,少数在发现患病时已有黄疸或肝硬化并发症.由于早期明确诊断和熊去氧胆酸的使用,PBC的治疗与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熊去氧胆酸是目前具循证医学支持的治疗PBC的药物,但约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佳且预后效果较差,需要替代治疗.PBC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被认为主要是免疫机制损伤造成的胆小管及肝细胞的破坏.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明显优势.本文将集中讨论近年来对PBC有希望的药物治疗方法,尤其是基于对免疫及胆汁酸合成循环的药物靶向治疗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梓瑶;郭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武连仲运用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武连仲教授根据阳明经多气多血及胆经主一身之阳的生理特点,提出了“清阳明、泻肝胆”的理论观点,选择“升清降浊”与“疏理少阳”相结合的配穴特点,用以治疗高血压病,获效颇佳.

    作者:蔡小敏;武连仲;孟智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江蓉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

    介绍江蓉星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经验.江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侵袭为标.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在健脾益肾、柔肝补血的基础上加祛风、散寒、除湿、化瘀、温阳等驱邪之品,用骨关节炎Ⅰ号方随证加减;西医治疗应用玻璃酸钠及得宝松关节腔注射,以控制关节疼痛、肿胀.中西医结合能很好地发挥两者的优点,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作者:蔡万翔;李涛;王敏;郑世维;李黔春;江蓉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采用旋提手法按摩与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对照组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作者:左其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肖景东从痈论治胃溃疡经验

    介绍肖景东教授从痈论治胃溃疡的经验.肖教授在周学文提出胃溃疡属于“内痈”范畴的基础上,采用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为主的治法,对胃溃疡分3型辨证施治.毒热虚结型治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毒热伤正型治以清热解毒,理气和胃;正虚毒恋型治以清热解毒,补脾益气.并按3型各举典型病案1则.

    作者:张嘉萁;肖景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致心律失常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致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左海峰;王遵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石学敏治疗运动神经元病验案1则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综合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经筋刺法、刺络放血等,以滋补肝肾、醒脑调神、补益脑髓、疏经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不仅有效遏制了患者的进行性肌肉萎缩,还基本恢复了患者右上臂的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了可行思路,现介绍如下.

    作者:宋会会;石学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脑卒中后足下垂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患者需要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改进生活质量,其中恢复步行功能、改善步态的愿望显得尤为迫切.而以足下垂和足内翻为主要表现的踝关节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足廓清障碍,采用代偿策略(髋部提升或拱起),典型表现是“跨域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目标的达成.

    作者:邹建鹏;毕鸿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浅谈陈天然诊治肝痞的思路与特色

    介绍陈天然名老中医诊治肝痞的经验及特色.陈师在肝痞的治疗上积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不断研究探索和拓展新的思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此乃特色之一;中西医结合认识肝痞,治疗肝痞,尤其加强结合现代科学的辅助检查手段,中医宏观认识与西医微观认识相结合组方,加用现代辅助检查指标判断疗效以及愈后,此乃特色之二;谨遵张仲景名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诊疗理念,时时不忘顾护脾胃,扶助正气,并提出实脾是治疗肝痞的基本原则,此乃特色之三.

    作者:王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5.0%与75.0%,对照组分别为40.0%与6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文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射频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

    目的:探讨射频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射频针刀联合臭氧治疗,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根据VAS评分、HSS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功能评分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VAS、H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良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作者:蔚盼盼;刘爱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56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6例,方法包括针对肝肾阴虚型、肾虚肝郁型、心肾不交型、肾阴阳两虚型进行中药汤剂配合针灸、耳穴压豆及情志、饮食、起居等调护.结果:56例中痊愈42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吉华;赵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组采用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便性状、频次、腹胀及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与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均有效,但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效果更佳.

    作者:蔡春江;李莉;田雪瑞;李钰慧;刘超;曹瑞雪;苏雅慧;李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踝关节骨折中西医治疗的研究与进展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人体负重量大的屈戌关节,以屈伸、负重为主要功能,承载的负荷约为体质量的5倍[1].踝关节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创伤类型呈多样性.如果治疗方案不当可导致踝穴的变形,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后期甚至有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2].治疗上中医方面主要采用手法复位,予以石膏、夹板固定以及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性疗法;西医则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同时考虑韧带结构的损伤程度,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满意的疗效取决于躁穴正常解剖结构的恢复,维持早期功能康复的有效内固定,妥善处理合并有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3].随着入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踝关节骨折的骨折位置不同,其相应的固定方法和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近10年相关文献的整理,将踝关节骨折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范世昌;丰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头孢克洛咀嚼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痛散免煎剂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少,不易复发,临床疗效稳定.

    作者:刘华奇;李秀;黄莹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