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患儿的急救护理体会

叶丰丰

关键词:头孢类药物, 过敏性休克, 症状, 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本文对于头孢类过敏性休克患儿进行的一些护理和体会以及进行的一些急救措施。方法:本文主要对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共有35例头孢类药物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患儿的一些资料,对于急救前后患儿的一些生命体征进行相比较,分析总结了头孢类药物的急救措施以及相关的护理体会。结果:对头孢类药物过敏性的患儿进行一些急救处理后,所有患儿的生命体征恢复的较为平稳,并未出现死亡病例现象的发生,经过救治后全部成功。结论:对于头孢类过敏休克出现的一些早期症状以及体征进行分析,并需要的药品以及物品进行及时的的配备,然后进行其操作技巧的掌握,对患者进行急救以及实施一些相关的护理,才能对头孢类过敏性休克患儿进行成功的救治。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诊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由就诊当天开始空腹服用10 mg米非司酮,连续服用2个月,经妇科检查及B超对比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的体积,对于多发肌瘤的患者,以大肌瘤代表结果。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为患者进行妇B超及妇科检查,患者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80%,不同类型肌瘤治疗效果:单发肌壁间肌瘤83.33%,多发肌瘤75%,浆膜下肌瘤75.57%。血红蛋白及血清生殖激素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出现头晕、恶心的共5例,下腹痛的共3例,程度较轻,停药后立即消失。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可行的保守治疗法。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62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进行分析,总结其产生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62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其大部分都发生在患者腹部手术4到14天时间内,对于这些患者,其治疗主要采用的是非手术治疗,患者在恢复之后出院。通过对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有30例患者治疗30天时间内恢复,还有30例患者治疗30到50天时间恢复正常,还有2例患者在术后71天后出院。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对于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有效的检查,可以通过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检查,一般情况下,该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手术。

    作者:刘富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2例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对比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心内科收治入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应用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上,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人力成本,有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松秉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外疝的治疗作用初步研究

    目的:分析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外疝的治疗作用。方法:择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腹外疝患者122例,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6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传统手术与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干预,比较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具体表现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一年内疾病复发率。结论:对腹外疝患者而言,采用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耗时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低等优势,值得推荐采纳。

    作者:周玉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小儿哮喘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小儿哮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哮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护理措施,随机分成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根据制定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及6个月内复发率、再次入院率。结果:研究组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以及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哮喘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治疗效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红霞;苏小兰;揭育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脐单孔法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探究经脐单孔法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方法:选取阑尾炎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经脐单孔法治疗,在腹腔镜下实施阑尾切除术,对照组则接受开腹阑尾切除手术治疗,对比2组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是实验组阑尾炎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康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阑尾炎患者(P<0.05)。结论:经脐单孔法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值得在阑尾炎的治疗中推广。

    作者:敖成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门诊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并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后的肺部音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群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讨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原因。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2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疾病原因及构成比。结果:92例患者中,有41例出现恶心,其病因主要为反流性食管炎(34.1%)、急性胃肠炎(22.0%)、急性胰腺炎(14.6%)、功能性消化不良(12.2%)。92例患者中,有82例出现呕吐,其病因主要为急性胃肠炎(31.7%)、反流性食管炎(23.2%)、胆结石(15.9%)、急性胰腺炎(12.2%)。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等疾病是消化内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重点排查这些疾病。

    作者:张业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脑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80例,通过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人性化护理模式。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中的应用,能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促进患者更好康复,同时还能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吕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麻子仁汤加味治疗肛裂及痔瘘术后便秘的体会

    目的:观察麻子仁汤加味在肛裂及痔瘘术后便秘的治疗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思路。方法:于我院肛肠科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手术治疗后发生便秘的150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酚酞片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麻子仁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31例,有效4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4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1.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期间,对照组共发生恶性呕吐6例、腹痛5例、腹泻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3%;观察组共发生恶性呕吐4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子仁汤加味治疗肛裂及痔瘘术后便秘的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癌症复发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护理对策简析

    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较为棘手的问题,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本身就存在重大的心理压力,若本身得到控制的病情复发,一些患者往往会产生崩溃的心理状态,这对患者的治疗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癌症复发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护理对策,希望给予相关人士以参考。

    作者:陈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宫颈炎的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优质护理)各35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35例(100%),护理满意33例(94.3%);对照组治疗有效30例(85.7%),护理满意27例(7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宫颈炎治疗期间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胡霜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实施输精管吻合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输精管吻合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自愿行输精管结扎术患者30例,输精管结扎术后2-5年15例,6-9年的10例,10-12年5例,采用显微输精管吻合术治疗输精管结扎术后继发性不育症,探讨临床使用情况。结果:15例患者术后精子数量为3000~4000万/ml,占50%;10例在4100~6000万/ml,占33.3%;5例大于6000万/ml占16.7%。术后患者平均精子活力为1级占3.3%,2级占6.7%,3级占53.3%,4级占36.7%。30例患者中生育指数为0者占10%,生育指数为0~1者占23.3%,生育指数大于1者占66.7%。30例患者中精子复通率为29例,占96.7%。结论:采用显微输精管结扎术后继发性不育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代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剌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剌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婴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头皮静脉穿剌成功率的因素进行总结,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20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93例,失败27例。失败患儿均进行二次穿刺,其中23例患儿二次穿刺成功,其余4例患儿第三次穿刺成功;影响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剌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为:操作因素、固定因素及患儿自身因素;对婴幼儿采取对症护理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由74.2%提升到95.8%,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影响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剌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患儿痛苦及护患矛盾。

    作者:龙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天麻素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天麻素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静滴和补阳还五汤加成内服,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有效率74.1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春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探讨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86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43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血压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在血压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更稳定(P>0.05);在生理、心理、疼痛以及社会四项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于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姚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本院通过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4例试验组患者以及34例常规组患者。常规组均给予抗凝治疗,试验组给予冠脉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均显效,仅1例再发心绞痛;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有5例再发心绞痛和2例左心衰竭。两组间比较傲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在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冠脉介入治疗以及抗凝治疗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相比于抗凝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更能对患者的心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袁玉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次剖宫产合并脾破裂一例报道

    患者,女,35岁,停经38W,近四天来自觉下腹部切口疼痛明显,不规则,夜间较剧,来院检查,拟诊:1.孕5产2孕38W,LOA 待产;2.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3.妊娠合并巨大儿?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身高164cm,体重85kg。产科检查:宫高36cm,腹围107cm,估计胎儿大小4052g,胎方位LOA,胎心率146次/分。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凝血常规、生化组合符合妊娠生理,于2015年4月1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三次剖宫产+双侧输卵管结扎术。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见羊水清,以LOA 位取一女婴,评分9-10分,重3600g,胎盘胎膜自娩完整,清理宫腔,缝合子宫,结扎输卵管。清理腹腔时,患者主诉疼痛难忍,血压90/50mmHg,麻醉平面至胸6,左侧腹腔内有较多血块积聚,约200ml,予以清除后仍有持续性鲜血流出,考虑脾损伤致活动性出血可能大。予以另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请外科会诊,改全麻(插气管插管)后取左上腹直肌探查切口,见脾脏肿大,脾脏大小约12*9*4cm,大网膜与脾脏下极粘连处有一撕裂创面,长约2cm,深约0.5CM,活动性出血,即行脾修补术,用中圆针四号线8字缝合,上盖蓓菱胶原蛋白海绵一块,出血停止。在脾下极放置引流管一根。术中出血1000ML,输液2000ML,输红细胞悬液400ML,术后补液抗炎治疗,7天拆线,愈合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马翠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试论特步他林、布地奈德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试论特步他林、布地奈德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仅给予特步他林治疗;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给予特步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采用特步他林、布地奈德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冯爱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实施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5例骨质疏松性31节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swesty 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缓解情况以及功能情况,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后ODI评分及VAS评分。结果:本次所有患者均从单侧椎弓根入路进入到椎体前中1/3左右的部位,全部穿刺成功。影像学并发症包括8节骨水泥漏入椎间盘,20节椎体周围静脉引流,12节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椎管内漏椎体1节。但是所有患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本次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术后患者疼痛较轻,也有利于改善患者功能。

    作者:杨波;何斌;蔡小军;李代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