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蚂蚁与人类寄生虫病

唐崇惕

关键词:蚂蚁, intermediate host, 中间宿主, 虫类, 幼虫期, 寄生虫病, 发育, 终宿主, 生活史, 单细胞, 种类, 体内, 感染, 成虫, 病原
摘要:寄生虫病的许多病原,包括许多单细胞原虫类、全部吸虫类、绦虫类及一些线虫类,它们全程生活史中除有成虫期寄生的终期宿主(Final host)外,还需要有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供幼虫期寄生和发育,有的种类其幼虫期还需要到第二中间宿主(Secondary intermediate host)体内继续发育才能成熟达到可感染终宿主的阶段.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毒鼠膏剂控制小家鼠试验研究

    目的研究小家鼠的防制技术.方法通过实验室、现场试验,测定溴敌隆毒鼠膏剂的接受性和杀灭效果.结果毒鼠膏剂在多种条件情况下性能良好,30 d内未发生霉变.经实验室有选择接受性试验其摄食系数为1.56.现场试验中小家鼠对膏剂的消耗率为33.60%,灭鼠效果为82.18%.结论该毒鼠膏剂对小家鼠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且性能稳定,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易建荣;林立丰;张贤昌;卢文成;蔡松武;阴伟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关于农村巩固无鼠害成果的探讨

    目前,吉林省各地都在创建和巩固基本无鼠害城镇活动.如何将已取得的灭鼠成果得以长期巩固,笔者认为,应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实施环境综合防治与科学灭鼠等方法相结合,将鼠类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就此,对农村灭鼠巩固措施探讨如下.

    作者:朱聪;王丽娟;朱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汉坦病毒G2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HV)Z10株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探索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在免疫荧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质粒pUCm-Z10M为模板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Z10株G2基因片段,将G2片段克隆入pUCm-T质粒载体,碱法提取质粒pUCm-Z10-G2,酶切后将回收片段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a,构建重组体pFastBacHTa-Z10-G2,重组体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DH10Bac后,经2轮筛选,提取重组质粒转染昆虫细胞sf9,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的G2蛋白.结果获得含有编码HV Z10株的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昆虫细胞表达出G2蛋白,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阳性血清反应,昆虫细胞内呈现特异性环状荧光.检测40份HFRS血清,与全病毒细胞抗原片的符合率为95%.结论成功构建HV Z10株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可利用重组G2蛋白检测HV感染.

    作者:朱国献;朱函坪;梁伟峰;姚苹苹;朱智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规范化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天台县2001 至 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天台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HFRS疫情资料,人间疫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及健康人血清抗体;宿主动物带病毒率调查,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2001~2003年全县累计报告HFRS病例16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94/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3.23:1(126/39),以农民发病为主,占81.82%.室内鼠密度平均为2.51%,野外为5.22%,总鼠密度为4.53%,鼠带病毒率平均为16.38%.病人血清阳性率81.37%.结论天台县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HFRS疫区,需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和预防力度.

    作者:崔清荣;庞卫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声波驱蚊器及其驱蚊效果

    随着世界各地登革热的流行和城市黄热病的重新出现,防止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albopictus)的叮咬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为使人们免受蚊叮之苦,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厂家纷纷将其开发的超声波和次声波驱蚊器投放市场[1].

    作者:傅桂明;莫建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畜用布氏菌S105活菌苗的研究与应用

    布氏菌病(布病)是世界性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国内外研究证明,以菌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控制布病的有效方法.现国内外认可的有效布氏活菌苗有S19、Rev-1、S2及M5,但这些菌苗均不能给孕畜皮下注射,否则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菌苗性流产.

    作者:王淑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黄胸鼠对大隆的实验室抗药性测定

    目的停止使用溴敌隆3年后,观察黄胸鼠对大隆的抗药性变化,为鼠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无选择性试验方法,检测黄胸鼠对大隆的抗药性.结果20只黄胸鼠摄食0.005%大隆颗粒毒饵4~11d,11 d内全部死亡,20只黄胸鼠摄食0.01%大隆颗粒毒饵3~6 d,6 d内全部死亡.经出血情况观察,证实均为抗凝血灭鼠剂所致.结论黄胸鼠对大隆未产生抗药性,可以用大隆防制害鼠.

    作者:肖奇友;王军建;龙浩宇;黄志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家蝇雄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研究家蝇雄成虫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测定雄成虫家蝇对常用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参照WHO成蝇抗药性测定的点滴法,测定羽化后1~8日龄的家蝇雄成虫(在未接触任何药剂的情况下,室内饲养30多年)对溴氰菊酯的LD50值;比较研究4日龄家蝇雄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家蝇雄虫羽化1~4 d后,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较差,其LD50为0.000 41~0.001 17 ?g穉.i/♂,显著低于5~8 d的敏感性(LD50为0.000 14~0.000 28 ?g a.i./♂),4日龄家蝇雄成虫对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毒死蜱、敌敌畏、胺菊酯的LD50分别为0.000 39、0.000 63、0.002 80、0.003 04、0.030 09、0.059 44和0.062 48?g穉.i/♂,敏感性依次降低.结论家蝇对化学药剂的敏感性与性别和药剂的类型有关.

    作者:徐菲;孟凤霞;刘起勇;张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淡色库蚊对残杀威的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研究

    目的探讨淡色库蚊残杀威抗性品系对5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发展及交互抗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标准生物测试法,计算LC50、回归方程及抗性倍数.结果经过43代的选育,抗残杀威品系的抗性达11.26倍.在21代时,对残杀威、DDVP、氯氰菊酯、三氯杀虫酯、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9.54、2.68、7.00、1.74、1.70;到第30代时分别为11.34、2.85、8.07、2.00、1.80;到39代时对残杀威的抗性为11.78倍,对DDVP和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3.35和9.71倍.结论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易产生抗性,亦对其他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用药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

    作者:江洪涛;甄天民;王怀位;程鹏;孙传红;王海防;王新国;赵玉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我国PCO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更重视生活质量,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善,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栖息条件也得到改善,其危害亦更加严重,人们对四害防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作者:任清明;张玉清;刘勇;么辉;王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用热烟雾杀灭农贸市场内蜚蠊的效果观察

    热烟雾杀虫早用在林业方面并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卫生害虫防制方面,利用热烟雾对城市下水道、化粪池、垃圾中转站等的蜚蠊亦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为了解热烟雾对农贸市场内蜚蠊的杀灭效果进行了本试验.

    作者:潘南燕;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的形态特征及其鉴别

    目的了解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国家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异同,初步建立其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广东省吴川红火蚁蚁巢和各个虫态的基本形态特征.结果广东省吴川红火蚁卵、幼虫、蛹、成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及成虫的鉴别特征用图片的形式给出.蚁巢中可见蚁后、工蚁和兵蚁,生殖季节可见雌雄婚飞蚁;成熟蚁巢为蜂窝状,并突出地面形成高大蚁丘,随机测量30个,平均高(26.00±7.42)cm,平均直径(82.00±41.04)cm.结论广东省吴川发现的红火蚁与我国台湾省、美国等地入侵红火蚁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形态学鉴定为入侵红火蚁.

    作者:林立丰;段金花;卢文成;易建荣;张贤昌;蔡松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炭疽芽孢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炭疽芽孢杆菌按Bergey分类属于杆菌科需氧芽孢杆菌属(Cohn 1872)群Ⅰ中菌体在0.9?m以上的一簇.其中包括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腊样芽孢杆菌(B.cereus)、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假真菌样芽孢杆菌(B.pseudomycoide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和B.weihenstephanensis菌.

    作者:田国忠;俞东征;海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窦毛细血管瘤被误诊为包虫病一例报告

    云南省包虫病以前发病极少.大理州目前包虫病发病数量亦较少,但近年来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宠物热的兴起,该病有上升趋势.由于当地医生对包虫病诊断缺乏经验,笔者现报告1例被误诊为包虫病的肝窦毛细血管瘤病例.

    作者:柯春荣;李汝昌;罗剑龙;段炳华;杨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区分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确定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的分类地位.方法分别提取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的DNA,确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8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比较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基因组DNA多态性,从DNA水平鉴定这2种蜱.结果2种蜱仅有少部分DNA条带相同,大部分条带不同.结论RAPD技术可准确地鉴别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这2种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的蜱种.

    作者:常德辉;杨银书;陶冶;赵红斌;第五进学;张继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作者: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宝鸡市蜚蠊抽样调查

    为准确掌握宝鸡市蜚蠊密度及种群分布,为优化生活环境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科学依据,2003~2004年笔者等对宝鸡市部分大、中型宾馆饭店进行了蜚蠊密度调查.

    作者:李旭龙;刘峰;王少杰;杨齐星;张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蚂蚁与人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许多病原,包括许多单细胞原虫类、全部吸虫类、绦虫类及一些线虫类,它们全程生活史中除有成虫期寄生的终期宿主(Final host)外,还需要有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供幼虫期寄生和发育,有的种类其幼虫期还需要到第二中间宿主(Secondary intermediate host)体内继续发育才能成熟达到可感染终宿主的阶段.

    作者:唐崇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型积水蚊虫孳生地类型及分布

    安阳市以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优势蚊种.淡色库蚊昼夜活动叮人吸血,多孳生于水体污染的坑、塘、沟、渠、下水道等场所;白纹伊蚊以白天叮人吸血为主,多孳生于小型积水中.为掌握我市各积水类型的蚊虫孳生分布情况,2004年7月20日至8月10日,我们在文峰、北关、殷都、龙安4个城区展开了调查.

    作者:王文志;张曙光;孟风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