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山
目的:观察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用临床用药做出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n =32)单独口服莫沙比利片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程4周;观察组患者(n =32)在口服莫沙比利片基础上口服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程4周。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0例,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00%,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观察组4例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文绍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肝血管瘤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使用介入栓塞治疗的20例肝血管瘤,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肝血管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肝血管瘤瘤体缩小均超过25%,其中12例患者的瘤体缩小甚至超过50%,且在后续复查中,3例患者瘤体消失,1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20例患者中,11例患者出现恶心、低热、呕吐以及上腹隐痛等不良反应,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在肝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作者:段炳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我院自2013年10月起在骨创伤科开始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前一年的120例骨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一年的12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 的疼痛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120例患者的疼痛评估等级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骨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管理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作者:张毅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方法,帮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方法:本次护理效果研究主要选取了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期间,在本院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并分析护理的效果及对病情康复所带来的影响。结果:在50例患者中,康复效果显著的患者为41例,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为7例,康复效果一般的患者为2例,康复质量优良率为96%。结论:对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进行优质而全面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作者:刘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1组(33例)和2组(33例),1组实施前路手术方法治疗,2组实施后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6例患者经过治疗,61例患者椎体达到解剖高度。接受前路手术患者全部治愈,且不存在显著脊椎弯曲现象。而后路手术出现5例脊椎弯曲现象患者,给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影响。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因素,选择佳手术方式,进一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何明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匹多莫德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和孟鲁斯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哮喘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哮喘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FEV1、FVC、PEF 等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发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匹多莫德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提高肺功能指标,降低了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田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育龄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影响。方法:整理我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118例育龄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手术方案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保乳术治疗,对照组使用改良根治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质量差异。结果:两组患者2年内的复发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生存质量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患者的短期复发情况影响不大,但远期生存质量方面,保乳术治疗效果更加优异,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优先考虑保乳术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文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慢性病护理中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慢性病患者500例中选取1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给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模式,其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达到了98.57%,而对照组仅为74.28%,组间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为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在进行治疗后,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有效率为77.8%,采用治疗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有效率为95.6%,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其在心衰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荐。
作者:代兴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以此来减少临床中误诊、漏诊,漏治等情况,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医院32例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症状、体征,胸片(CT),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进行诊断,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结果: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诊断治疗难度大,及时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条件。结论:临床诊断治疗中,要加强对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提升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大限度改善老年患者的病情,降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冉发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 ICU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 ICU 患者中选取68例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分析,高年龄、营养不良、镇静剂的使用、制酸剂的使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为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的重要因素。结论:给予 ICU 患者精心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邓冬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鼻周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30例鼾声患者分别作为对照1组与对照2组,采用鼻声反射技术对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鼻周期进行测定,控制测量时间为7h,每次测定间隔30min,对比所有研究对象的测定结果。结果:对照2组鼻周期平均时间明显高于对照1组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显著(t=11.6、13.9,P<0.05);且观察组鼻腔溶剂变化值明显大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t=12.3、12.9,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鼻周期主要类型为典型,而观察组患者则为无鼻周期,观察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在鼻周期分型对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睡眠状态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过度通气与鼻腔呼吸减弱均可能引起呼吸暂停现象的产生,并对其鼻周期产生相应的影响,与病情的进展同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杨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便秘的防治措施。方法:随机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老年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以及腹部按摩等干预防治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7%,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几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66.7%,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便秘复发几率为4.4%明显优于对照组26.7%,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并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是防止老年便秘复发的重要途径,而腹部按摩以及温水洗足法治疗老年便秘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滥用药物,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普国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中的治疗意义及临床实践。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神经科患者32例,按照自愿、公开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由肠外营养支持转为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在入院1天后由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转为全肠内营养。两组患者治疗是均遵守少到多、由稀到浓、由慢到快的原则。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腰穿颅内压力检测,用 GCS 评分进行检测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对患者术后的感染和治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1周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数量、GCS 评分、腰穿颅内压力检测结果分别为(34.2±4.3)g/L,(12.9±0.7)g/dL,(11.3±0.7)109/L,(5.2±0.1)分,(254±30.5)mm 水柱,淋巴数量百分比为(18.7±1.3)%;观察组患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数量、GCS 评分、腰穿颅内压力检测结果分别为(34.7±4.3)g/L,(12.5±0.7)g/dL,(10.5±1.3)109/L,(6.3±1.1)分,(253±23.4)mm 水柱,淋巴数量百分比为(23.8±1.5)%。P<0.05,具有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进展合理地安排静脉营养与胃肠道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患者自身的营养需求,还能够为胃肠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新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原因,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抽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80例行全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躁动情况进行滚粗,并对患者躁动次数及发生率进行记录,然而对引发的躁动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对护理干预结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研究360例患者,发生术后躁动的患者为72例,发生率为20%;其中,老年人8例、成年人39例、儿童14例、婴幼儿11例;成年人更容易发生躁动,患者发生躁动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痛苦呻吟、胡言乱语以及想摆脱各种医疗监护等;导致躁动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疼痛、尿管及气管插管不适等。对出现暴躁的患者进行积极沟通、镇静以及限制约束等护理干预后,躁动情况显著减缓。结论:对于全麻醉患者,造成躁动情况的原因包括疼痛、尿管及气管插管不适等;采取镇静、沟通以及限制约束等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患者的躁动情况得到有效减缓,同时规避了一些意外损伤,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作者:刘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76例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不适感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不适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护理的满意度为92.1%(35例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6例满意)。结论:在急性阑尾炎术后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减轻疼痛,减少不适感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刘广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总结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接诊的11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病因,并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以母乳性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为主。本组研究病例中,母乳性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分别占到51.8%与18.4%。结论: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疾病中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发病原因极其复杂,这也需要引起家长与医务人员的重视,积极予以治疗或配合治疗,加强护理干预,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作者:和玉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丁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24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观察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两组患者均每日服药1次,8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的血清 TC、TG、LDL-C、HDL-C 水平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HDL-C 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 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143(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具有降脂调脂的显著疗效,但是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优于辛伐他汀,更适合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作者:曾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在骨科手术中较常用的操作方法有髓腔扩大、骨膜剥离及内固定。方法:为了探讨以上几种手术操作对长骨血供的影响,本文利用核素标记化合物进行骨显像的方法对16只大耳白兔进行了研究。结果:术后当天,手术一侧放射性的计数都减少,其中,内固定组减少的多(P<0.01),髓腔扩大组减少的次之(P<0.01),而骨膜剥离组减少少(P<0.01)。手术后第4天开始,手术侧计数逐渐增加,其中骨膜剥离组增加幅度较大(P<0.01),并明显高于健侧;内固定组手术侧计数已逐渐接近健侧(P>0.05),并于第9天时高于健侧(P<0.01),髓腔扩大组在手术后12天之内计数始终低于健侧,在第12天计数是0.89(P<0.05)。结论:三种手术之后,在当天长骨血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以后的时间里以不同速度进行恢复,恢复快是骨膜剥离组,其次是内固定组,慢的是髓腔扩大组。
作者:李正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联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胫骨骨折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 LCP 外固定联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对照组单纯予以局部换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为85.71%、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4%、85.71%(P<0.05);观察组无再次清创及并发症病例,与对照组的16.13%及9.0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LCP 外固定联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具有显著疗效,且恢复较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小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