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疗效分析

曾萍

关键词: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调脂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丁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24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观察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两组患者均每日服药1次,8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的血清 TC、TG、LDL-C、HDL-C 水平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HDL-C 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 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143(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具有降脂调脂的显著疗效,但是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优于辛伐他汀,更适合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7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经护理治疗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明显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作者:凌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探讨

    目的:探讨在慢性病护理中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慢性病患者500例中选取1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给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模式,其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达到了98.57%,而对照组仅为74.28%,组间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食管癌内科治疗及综合治疗进展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手术及放、化疗结合是该病综合治疗的重要发展趋势。与单一方法相比,科学而有效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本文综述了有关食管癌内科治疗及综合治疗进展的文献,对该病的内科治疗、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非手术方法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

    作者:陈建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析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对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做好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健康教育。结果:95%的患儿治愈出院,10例转上级医院治疗,讨论,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景诗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ICU 气管插管清醒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 ICU 气管插管清醒患者的躁动原因以及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 ICU 住院的110例气管插管清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患者实际心理状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包括打造舒适 ICU 环境、加强与患者交流、提供舒适护理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护理方法。分析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110例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其中93例患者转入相关科室继续治疗,转出率为84.55%;12例患者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91%;5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死亡率为4.54%。结论: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间采取多种方式结合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何淑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改良湿疹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改良湿疹膏在慢性湿疹疾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68例慢性湿疹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1组进行常规治疗,2组采用改良湿疹膏外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后整理出以下结果:1组治疗效果显著的为11例,占比例的32.4%;治疗有效的为13例,占比例的38.2%;治疗无效的为10例,占比例的29.4%。2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为23例,占比例的67.6%;治疗有效的为7例,占比例的20.6%;治疗无效的为4例,占比例的11.8%。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湿疹膏在慢性湿疹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毛朝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研究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1月在我院白内障手术以后出现干眼症的病人一共有33例(36眼),对引发干眼诱因给予分析研究,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9例(10眼)只有相关干眼症的病人在3-7天症状得到明显缓解。7例(7眼)MGD(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干眼症的病人当中4例(4眼)7-14天症状得到明显缓解,3例(3眼)症状减轻。12例(14眼)泪液不足类型干眼症病人7-14天症状明显缓解。5例(5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症病人当中有3例(3眼)症状明显缓解,2例(2眼)症状减轻。结论:引发白内障手术以后干眼的因素繁杂,在临床治疗上主要采取缓解干眼症状。

    作者:俞丽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和高危因素及针对性处理措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6例为临床观察病例,回顾性分析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及采取临床措施后的效果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结果:卒中后抑郁的病因以内在神经生物因素和外在社会心理因素为主,其次还与年龄、性别、卒中次数、家族史、合并症呈相关性(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的病因主要是内在神经生物因素和外在社会心理因素,早期进行综合性的处置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亚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解析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疼痛感知的影响

    目的:分析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于本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鸟巢式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身高、体质量、头围的增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经受侵入性刺激1min、3min 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体质量、身长增长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鸟巢护理能够显著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侵入性操作所致的疼痛感,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血压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老年患者当中,高血压同时会引发其他症状的发生,因此,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作者:范贵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伊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应用伊贝沙坦及倍他乐克进行高血压病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病症患者70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例数均为35例。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伊贝沙坦及倍他乐克联合应用治疗。结果: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伊贝沙坦及倍他乐克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能够获取到极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性极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元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PLC 法同时测定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氯唑西林钠的含量分析

    目的:分析 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含量。方法:采用 C18柱,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0.1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0.018mol/L、甲醇、乙腈,225nm 为检测波长。结果:氯唑西林68.1μg/mL-340.1μg/mL 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阿莫西林69.2μg/mL-345.9μg/mL 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氯唑西林加样回收率平均为99.7%(RSD=1.4%,n=9),阿莫西林加样回收率平均为99.2%(RSD=0.97%,n=9)。结论:HPLC 法同时测定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并且具有较强专属性。

    作者:孙路;李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及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及干预措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48例各类骨折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护理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疼痛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24例,结合临床实际效果比较分析骨折患者疼痛情况,指导临床骨科护理实践。结果:进行综合疼痛护理干预的患者在疼痛,肿胀,关节功能及 X 线表现方面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达到91.66%,好于对照组的66.6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有着重要影响,能较快的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庞晓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

    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工作人员每天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任务,工作强度大,传染机会多,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认真做好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服务。本文主要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

    作者:莫敬先;黄明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及体会

    目的:探讨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并评判其效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临床精心护理后,29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6.67%,且后期随访效果满意,1例(3.33%)死亡。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并做好围产期护理,以优化治疗效果。

    作者:王会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坦洛新联用氨酚双氢可待因治疗肾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α1受体拮抗剂坦洛新联用氨酚双氢可待因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坦洛新0.2mg 及氨酚双氢可待因0.5g 口服,对照组给予度冷丁75mg 及阿托品0.5mg 肌肉注射。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9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结论:坦洛新联用氨酚双氢可待因治疗肾绞痛疗效较度冷丁联用阿托品相似,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安全性好,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波;王成跃;樊国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及效果情况,并为更好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对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使用的药物不同分成阿奇霉素组和青霉素组各50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阿奇霉素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青霉素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肺炎,阿奇霉素经常做为首先使用的药物,此药物治疗效果快,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郑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小儿蹼状阴茎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蹼状阴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我院收诊的34例疑似蹼状阴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临床诊断,可分为阴茎阴囊部分融合且不伴有下弯畸形和阴茎勃起时明显下弯畸形两大类,对两组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诊断结果为阴茎阴囊部分融合且不伴有下弯畸形和阴茎勃起时下弯明显畸形两大类,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为显效的有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了88.24%;对照组17例患儿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3例、4例、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41.18%,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倒“V-Y”结合“Z”成形术和横切纵缝来治疗阴茎阴囊部分融合不伴有下弯畸形和阴茎勃起时下弯有明显畸形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正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P 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 HP 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介绍临床治疗手段,为 HP 感染进一步研究作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病患307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统计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说明抗 HP 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临床意义。结论: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 HP 感染情况,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以及推广。

    作者:杨静;何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阻滞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硬膜外阻滞治疗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接诊的16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与病变椎间隙相近的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硬膜外腔注入试验量观察无异常后再给予低浓度利多卡因注射液和少量糖皮质激素混合液注入,对治疗后患者经一年随访症料症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治愈82例,占51.3%,显效49例,占30.6%,有效16例,占10.0%,无效13例,占8.1%;本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均一次成功,未出现穿破硬脊膜及硬膜外腔出血等情况。硬膜外腔注药过程中未出现心慌、恶心、呼吸困难及耳鸣、头晕现象。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硬膜外阻滞治疗,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痛苦小且疗程短的应用优点,可操作性强,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刘德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