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英
目的: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实施钻孔引流术后对其引流管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4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钻孔引流术。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参照组22例患者针对术后引流管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患者,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45%,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63.6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即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钻孔引流术后针对引流管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方式,不仅加强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贾建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10日~2014年1月1日在我院治疗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8例予“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对照组28例只予“药物治疗”,后用统计学方法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两组间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无效率比较:研究组中无变化2例,加重1例,死亡0例,占总无效率分别为66.7%、33.3%、0.0%;对照组中无变化15例,加重6例,死亡1例,占总无效率分别为41.7%、50.0%、8.3%,两组间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合并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减少无效(加重、死亡人数)率,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谢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其药物治疗的佳选择。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分别进行X线、肺功能检查等,由医护人员回顾性分析和观察患者临床资料。并且给予观察组患者盐酸氛澳索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后,其中显效患者12例(30.0%),好转27例(67.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共8例(20.0%),好转26(65.0%),无效6例(15.0%),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症和病史来判断,在临床治疗方面,给予患者盐酸氛澳索辅助治疗,能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德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所下的500张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对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和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结果:本次研究500张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因药物联合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处方有113张,即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结论:由于多种西药联合应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药品的使用方法及剂量,尽可能使每位患者服药的种类做到少。
作者:高爱玲;樊聪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雾化治疗小儿哮喘疾病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在70例小儿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全程护理。结果:实验组经全程护理后的雾化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方法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护理可改善患者情绪,提高雾化治疗的效果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因此该护理方法对于小儿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璐;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伴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高低是衡量护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儿科患儿及家长为关注的问题。静脉留置针又叫套管针,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解决了反复穿刺而破坏浅表静脉,减少疼痛,而且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我科自2011年0l 月~2014年03月,对270例患儿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主要对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07-2013年采用临床输血患者的血液成分报告资料,临床患者输血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两者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2007-2013年使用的血液总量逐年的增加,并且成分输血率出现明显的变化,输血人数的增长,使输血不良反应率也在逐年的增长,同时采用成分输血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以及过敏,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结论:采用成分输血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输血之后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成分输血进行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愈情况。
作者:范厚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脉动真空灭菌器中双层无纺布加篮筐法与方盘法包装的隐性湿包情况进行比较和探讨。方法:观察组为采用双层无纺布加篮筐法对50组器械进行包装,对照组为采用双层无纺布加方盘法对50组器械进行包装,将两组包同时置于脉动真空灭菌器内,对两组包在脉动真空灭菌器内干燥后的蒸汽灭菌合格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器械采用双层无纺布加篮筐法进行包装,其无菌包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双层无纺布加方盘法包装相比,在器械灭菌前装载中采用双层无纺布加篮筐法进行包装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可靠,建议在消毒供应室推广使用。
作者:程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6例活动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单纯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HBV-DNA转阴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谢小华;刘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9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38例患者选择穴位埋线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选择凯西莱片的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19%,有显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使用穴位埋线的治疗,可使身体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陈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为掌握近几年本辖区育龄妇女生殖状况及影响因素,了解妇女病发病情况和妇女病疾病普的变化趋势,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2年至2013年贵州省龙里县麻芝乡22~49岁的1225名妇女进行普查,分析其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原因及人群分布特点。结果:1225名妇女中共查出191例患病者,患病率达15.6%。共查出10种疾病,按患病率排列依次是:滴虫性阴道炎18.8%、念珠菌性阴道炎15.7%、附件炎12%、乳腺增生12%、外阴炎11%、细菌性阴道病11%、宫颈肥大7.33%、宫颈腊氏囊肿6.28%、宫颈炎5.8%、宫颈息肉1%。按文化程度排序:小学以下>初中>高中。结论:妇科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妇女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妇女病普查工作,对降低妇科病患病率,特别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各类妇科疾病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娄丽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定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炎症的改善情况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13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80%;观察组17例显效,2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5%,比较两组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患者炎症的改善情况更好,并发症更少。
作者:杨银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学校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某学校流感爆发案例,统计流感的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后通过查阅文献,探讨采取控制措施的时间间隔与流感控制能力的关系。结果:学校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的控制效果与控制措施实施的时间间隔成正相关(r=0.944,P<0.05)。结论:流感疫情的多发季节为三四月份,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易感人群为青少年;在流感疫情爆发后,及时对确诊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是控制疫情快速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易感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对于有效预防流感疫情爆发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吴家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年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机能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中有生育计划24例,其中18例20次妊娠,妊娠率75%。结论:对年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应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
作者:唐真姿;陈亦乐;吴丽;杨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滴虫性阴道炎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8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4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冲洗护理一个月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冲洗护理两个月后、三个月后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中药药液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谢云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37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根据 Apgar评分将37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分为两组:中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医护人员根据新生儿窒息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以对两组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抢救和复苏,并对新生儿窒息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我院治疗的37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中,总共有35例患儿被治愈,占94.6%,其中29例中度窒息患儿全部治愈出院,而8例重度窒息患儿中,有1例重度窒息患儿主动要求转院,1例死亡。结论: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要及时的清除新生儿呼吸通道的异物,以恢复新生儿窒息患儿的正常呼吸功能,并对新生儿进行保温,以提高新生儿窒息患儿的成活率。
作者:吴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检中心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在体检路径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出200例进行试验对比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体检者,其中对照组成员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成员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体检者个项数据的情况。结果:两组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获得的体检项目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检查中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有效的提高了体检效率及质量,极大地调解了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伍燕;孙红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急腹症围手术处理的体会与经验。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57例高龄急腹症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术前手术,术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157例高龄急腹症患者经过我院的手术治疗之后,152例治愈或者是病情好转,治疗有效率是96.8%,5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中毒性休克,1例心脏猝死,1例肺部发生感染呼吸衰竭,1例肠瘘死亡。结论:由于高龄急腹症患者的年龄较大,因此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的诊断,并做好术前准备,掌握好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做好术后的护理,以提高高龄急腹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郑功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了孕妇的产后出血情况,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选择从2011年2月至2013年7月期间,入我院妇产科分娩出现产后出血的200例孕妇作为临床分析资料。结果:200例产妇,有120例产妇出现子宫收缩乏力,15例产妇出现剖宫产的产后出血,10例产妇发生了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而出血的情况经过药物的治疗,其中有158例患者的出血控制在10分钟内,有42例患者控制在20分钟内,出血控制有效率达到了100%。20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了不良的反应,休息后不良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产妇的产后出血一般发生于产后两小时内,所以,对产妇的产后一定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对产妇的出血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做出具体的治疗措施,使产后出血发生率有效率减少,使产妇安全得到保障。
作者:魏立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某院2008年1月~2013年9月571例肝胆外科手术,进行有关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结果:共发生切口感染59例,发生率10.33%;女性、年龄较大、白细胞计数>10×109/l,手术切口Ⅱ、Ⅲ类,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成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来说,患者自身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均可对切口感染的发生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切口类型是关键因素,医院应提高对Ⅱ、Ⅲ类切口的重视。
作者:李钠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