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的临床研究

赵香全

关键词:临床研究, 白内障, 葡萄膜炎, 地塞米松, 前房注射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对葡萄膜炎伴有白内障手术以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3年11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葡萄膜炎伴有白内障的病人50例(50眼),采取数字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50例病人全部采取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加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在手术当中在前房当中注入复方平衡盐溶液、实验组手术当中在前房当中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对两组病人手术以后的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发生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后囊浑浊的几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以后眼压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当中、手术以后没有出现1例并发症。结论: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可以使葡萄膜合并白内障手术以后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白内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均采取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后的视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天,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检查视力,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的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显著,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

    作者:潘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推拿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索中医推拿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划入组12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中医推拿治疗。对筛选成功的受试者将以1∶1的比例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1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功能程度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6.7%,中医推拿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有效率方面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推拿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显著,不易复发,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简便易于操作,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吴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病人的护理配合。方法:局麻下对50例50眼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病人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指导。结果:5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快,一例术后出现晶体移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手术病人护理配合非常重要,而重视术前访视,周密的术前准备,细致周到的术中护理,严格无菌手术环境及技术,做好术后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宋方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分析研究

    目的:比较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喹硫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80.56%,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9.44%,对照组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皆有显著疗效,但喹硫平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

    作者:李莲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在健康体检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究在健康体检中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新的理念、方式吸收,更好的开展健康体检工作。体检医生应该在已经了解体检者体格状况的前提下,仔细询问患者生活方式、细节,家族史、既往史、职业、住处环境等多方面,考察并筛查病人是否有潜在疾病的可能与威胁。针对不同体检人群建议进行不同体检套餐选择,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宣传健康体检的重要性。结果:自从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受到来我院体检者一致好评。体会: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正确、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对体检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结构与健康教育宣传的能力。

    作者:陈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目的:通过对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其科学护理的方法应用。方法:以我院救治的胎盘早剥患者78例资料为对象,进行临床护理和观察,分析母婴结局表现。结果:本组胎盘早剥的患者当中,57例在产前被确诊为胎盘早剥,为总数的73.07%,21例患者在产后确诊为胎盘早剥,为总数的26.92%;21例围产儿死亡,死亡率为26.92%;2例患者切除子宫,为总数的2.56%,无孕妇或产妇死亡。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注重对胎盘早剥临床特点的观察,并熟悉其诱因,尽量的做到早识别,早发现,结合科学护理方法的应用,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确保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作者:宋亚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某院2008年1月~2013年9月571例肝胆外科手术,进行有关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结果:共发生切口感染59例,发生率10.33%;女性、年龄较大、白细胞计数>10×109/l,手术切口Ⅱ、Ⅲ类,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成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来说,患者自身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均可对切口感染的发生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切口类型是关键因素,医院应提高对Ⅱ、Ⅲ类切口的重视。

    作者:李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院前急救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院前急救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和纳洛酮、脱水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则由110或者家属直接送至医院治疗,院前无其他治疗措施,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院前急救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阻止病情的发展,有效降低病死率、伤残率、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新;苏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小剂量的氨氯地平配伍替米沙坦治疗124例老年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小剂量的氨氯地平配伍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2例病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氨氯地平结合替米沙坦治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例(1.6%)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6例(9.7%)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血压、心率状况,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龙苏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康复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P<0.05)。结论:加强康复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芳;许一;张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精神科门急诊实施应急小组梯队的建立与体会

    总结精神科门急诊实施应急梯队建立与体会。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安排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部分,2012年起护理部组织从11病区挑选具备急诊专业资质护士组成应急小组梯队,进行统一理论和技能培训。让应急梯队小组成员能在精神科门急诊特定的时期和季节胜任门急诊急救能力,还能带动本科室应急急救能力。

    作者:周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锦纶工业布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对某锦纶工业布2万吨聚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探讨防护措施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氨、己内酰胺、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噪声测量结果存在超标现象:其中熔融岗位、铸带岗位、回收岗位、聚合岗位、牵伸尾丝岗位、空压机岗位、纺丝岗位8 h等效连续声级dB(A)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结论:噪声作业岗位是本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应进一步对高噪声设备采取隔声减震措施,加强个体防护,通过合理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来防控该项目噪声对作业工人产生的危害。

    作者:褚智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人性化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方法在妇产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和常规护方法在妇产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方法:随机选取月来100例在2013年3月15日到2013年4月15日之间在我院就诊的妇产科的患者分为人性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进行对照实验分析结果。结果:人性化护理明显为患者减轻焦虑,满意度更高。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并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采取微波消融方式进行治疗。结果:5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治愈36例,治愈率72.0%,显效7例,显效率14.0%,有效7例,有效率14.0%,无效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患者在微波消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子宫肌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了显著的缩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痛苦小、恢复快、能够保留患者的子宫,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史晋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从申请出国移民体检者中检出3例HIV感染者的报告分析

    目的:观察出国移民体检者中艾滋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出国移民前,健康体检者进行艾滋病监测。结果:发现HIV感染者3例。结论:人们应积极参与控制艾滋病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应提高对出人境人员监测力度;配合有关部门作好 HIV感染者的管理工作。

    作者:陈俊惠;郑聆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中医内科在痤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的方法开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30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患者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30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患者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的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效果比较好,并且有着副作用小和标本兼治等一些比较明显的优势,因而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作者:阮进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例心脏直视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房间隔缺损行封堵术的配合体会

    目的:通过心脏直视,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下完成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封堵修补术。方法:根据心脏大小,选择切口位置,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下,将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送经右心房至左心房,使封堵伞与房间隔缺损部紧贴,无残余分流和移位,已完成房间隔缺损(ASD)的修补。结果:房间隔缺损(ASD)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下完成封堵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体外循环、操作简单、创伤小、切口美观、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刘淑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宫颈糜烂100例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所妇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宫颈糜烂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微波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无出血例数多于对照组,阴道流血例数少于对照组,流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脱痂期出血量大于经血量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有助于减少组织创伤、控制出血发生并缩短术后流血的时间,是治疗宫颈糜烂的理想方法。

    作者:潘蓉蓉;高敏;王荷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

    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通常病情较为复杂,对患者生命具有严重威胁,手术治疗是其临床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则也就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义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颅脑CT增强扫描技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颅脑CT增强扫描技术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2.10-2013.11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5例,其中男55例,女30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7.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打击伤,跌倒伤等。对急性颅脑损伤的 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急诊 CT检查的主要病种,占急诊CT检查的50%以上,CT诊断迅速、准确、客观。结论:本文对8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增强扫描,探讨了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的规律,以助对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的进一步认识。

    作者:王新;尚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