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蕙菁;康惠娟;李向英
探讨《内经》《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内经》《难经》三焦在人体解剖的相应脏器组织结构并不完全一致,所对应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内经》中的上焦所指脏器组织是胃的上口贲门,中焦是胃的胃体部分,关于下焦,在不同篇论中有所不同,包括直肠与胃的下口幽门.《难经》中的上焦和中焦所指与《内经》相同,下焦指的是输尿管的壁内段.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是指腹膜腔.
作者:田向东;郭志玲;朱光宇;贾以仁 刊期: 2018年第23期
按照中医整体观念,确定了形神五脏一体观、人与环境一体观及人与社会一体观3个理论基础,根据概念-领域-方面-条目的结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相互融合,确立了生理、心理、独立性、环境、社会功能及精神支柱6大领域,以及气色、精神与疲倦、食纳、夜寐、疼痛、二便、特殊不适、积极感受、消极感受、自尊心、身材与相貌、战胜疾病的信心、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环境条件、交通条件、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等20个方面,共同构成中医生存质量量表理论结构的基本内容.
作者:杨宗亮;聂少麟;康安定;胡响当;蒋嘉睿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中外作者医学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构建差异的对比分析,旨在为二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参照韩金龙提出的作者身份构建分析框架,以25篇母语作者和25篇二语作者的医学研究论文为语料,借助AntConc3.2.1检索工具从主体自我、互文自我、主体间性自我3个方面检索了母语作者和二语作者在构建作者身份时语言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使用卡方检验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母语作者和二语作者在主体自我、主体间性自我、互文自我3个方面对于构建作者身份的语言资源的使用均存在差异,主体自我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明显(P<0.05).结论:受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二语作者忽视了作者身份的构建,这会大大降低研究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二语作者应认识到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差异,尽可能多地使用彰显作者身份的语言资源,使自己的研究被国际读者所认可.
作者:赵娜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建立大血藤中多种多酚类化合物高效稳定的制备分离方法.方法: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7∶4∶6,v/v)为溶剂体系,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大血藤正丁醇萃取物进行纯化,再结合制备型液相色谱获得各单体化合物,根据UV、MS、1H-NMR波谱信息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大血藤中分离鉴定了8个多酚类成分,分别为:(1)没食子酸;(2)原儿茶酸;(3)绿原酸;(4)咖啡酸;(5)香草酸;(6)阿魏酸;(7)异丹叶大黄素;(8)赤松素.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结论:高速逆流色谱和制备型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可高效制备分离大血藤中多种多酚类化合物,为大血藤的药理研究及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明明;周志红;赵昕;张羽;何周康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究扶正抑瘤方对前列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癌作用及血清IL-2的表达.方法:取100 μL细胞悬液于裸鼠右侧腋下皮下注射.每周测量肿瘤长度和宽度,计算肿瘤体积,42 d后处死裸鼠,解剖分离瘤块,称质量、拍照.MTS法检测靶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的表达.结果:扶正抑瘤方组、多西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裸鼠肿瘤体积和瘤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扶正抑瘤方组、多西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PC-3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扶正抑瘤方组、多西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裸鼠IL-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裸鼠IL-2含量低于扶正抑瘤方组(P<0.05),多西紫杉醇组与联合用药组裸鼠IL-2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抑瘤方对前列腺癌荷瘤裸鼠具有抑癌作用,可促进小鼠脾脏细胞对肿瘤细胞PC-3细胞的杀伤作用,扶正抑瘤方和多西紫杉醇联合用药可降低前列腺癌荷瘤裸鼠血清IL-2水平.
作者:傅伟;李其信;陈柏书;赵贝贝;远庚彦;蔡昌龙;林伟明;杨林;张邦球;游旭军;丁劲 刊期: 2018年第23期
通过分析中白两国市场背景以及中白工业园的自身情况、白俄罗斯与中国中医药交流概况,讨论在中白工业园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中医如何借助中国在海外产业园的特点来发展.并提出相关的策略探讨,如企业成立、学术交流、文化宣传等,以对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和中白两国经济发展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作者:胡玮晔;杨弘光;宋欣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总结袁青教授运用“靳三针”调神针法成功治疗儿童癔症性失语案1则,体现出“靳三针”调神针法的高效性、安全性等优点,袁教授认为辨证论治癔症性失语的重点在于调神开窍、疏肝理气、宣通闭阻.
作者:邓赣;晁延如;秦玮珣;赖名殷;袁青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倪宣化根据气血互根互用,“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离经之血便是瘀”等经典理论,提出“治血必治气”“血贵在运治血以活”等学术主张,指导血证的治疗.倪老论治咯血、紫斑、便血、崩漏等血证时,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提倡气血同治;善用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注意脾胃的生血统血功能,尤其对长期慢性出血者务必顾护脾胃;血证变化快,变症多,临证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施治.
作者:刘建材;陆娟;郑涵尹;李传芬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鹿血晶对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ICU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采取鼻胃管方式开始建立肠内营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鹿血晶鼻饲,分别在营养支持前1d及营养支持14d后检测两组患者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皱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浆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AMC、TSF在营养支持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B、TP、Hb水平在营养支持后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鹿血晶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
作者:李冬方;黄伟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评价黄芪和桂枝及其配伍的抗氧化能力.方法:以水为溶剂,采用煎煮法分别提取黄芪、桂枝及黄芪桂枝不同配伍的有效成分.采用DPPH法、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法评价黄芪、桂枝及其不同配伍的抗氧化能力.结果:黄芪、桂枝及不同配伍均显示了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排列顺序为:黄芪<桂枝<黄芪桂枝(1.5∶1)<黄芪桂枝(1∶1)<黄芪桂枝(2∶1),黄芪桂枝(2∶1)配伍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强,IC50为(13.35±0.24)mg/mL.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显示:黄芪桂枝配伍的总抗氧化能力强于黄芪和桂枝单煎,其总抗氧化能力排列顺序为:黄芪<桂枝<黄芪桂枝(1∶1)<黄芪桂枝(1.5∶1)<黄芪:桂枝(2∶1),在浓度为37.5 mg/mL时黄芪桂枝(2∶1)的总抗氧化能力为(85.31±0.032)mM.结论:黄芪和桂枝水煎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而二者配伍后抗氧化活性增强,且黄芪桂枝(2∶1)配伍抗氧化强.
作者:王荣;孙艳平;杨宽;孙曼云;孙恒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建立榄香烯复合脂质体中榄香烯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选用正己醇作为内标,采用DB-225毛细管色谱柱,气相色谱法检测榄香烯复合脂质体中榄香烯含量.结果:榄香烯与内标分离良好,回归方程为Y=1.0650X-0.0067,榄香烯浓度在20~700 μ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103.44%,RSD%为2.47%,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良好,耐用性良好,符合要求.结论:此法可用于榄香烯复合脂质体中榄香烯含量的检测,精确、简便、快速.
作者:张娜娜;曾义英;周晓晓;李晨曦;曾义军;曾昭武;谢恬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通痹祛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用通痹祛痛膏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7d后观察患者体征量化评分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征量化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体征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痹祛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效果,可明显改善关节炎症,降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
作者:覃薛文;向鹏;易丹;张绪华;陈佳;杨思霞;雷春湘 刊期: 2018年第23期
总结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辨治胃癌术后的临床经验:胃癌术后患者应在顾护脾胃阴阳气血的基础上,以开阖腑中阳气,清化沉锢胶浊,甘寒清养存阴,扶助正气为治疗原则,并佐以饮食消息调理.
作者:谭唱;赵宇栋;徐丹华;陆为民;宁丽琴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甘草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组方中的配伍规则.方法:搜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含有甘草的中药处方61张,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与甘草配伍关系密切的药物多为补虚、行气、化瘀、通阳、祛痰之药,反映了冠心病心绞痛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及其理气化瘀、祛痰通阳、补益脏腑的基本治则治法.结论:甘草为补气健脾类的常用药物,不仅可补益中气,亦可缓脏腑之急,正合冠心病心绞痛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多见补虚、行气、化瘀、通阳、祛痰之药,这些药物反映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作者:王小龙;亓咏梅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医院-学校”共建团队教学模式在康复临床带教中的教学效果及实践成效.方法:选取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生41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BL教学模式;以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生38人作为实验组,在PBL教学的基础上实施院校团队一体化教学模式;将2组学生出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论成绩、临床康复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调研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康复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综合能力自评表和临床带教老师评价表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实施院校共建团队教学模式,有助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增强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
作者:于小明;黄尚军;周欢霞;蒋黎明;胡聃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为[OR=3.70,95%CI(2.52,5.43)],张口度Meta分析结果为[MD=0.52,95%CI(0.31,0.72)],疼痛VAS评分Meta分析结果为[MD=-0.66,95%CI(-0.94,-0.38)],不良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为[OR=0.22,95%CI(0.12,0.42)],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在有效率、张口度的恢复、疼痛好转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朱可可;周蓉;李元聪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疗法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和PubMed数据库及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6月,系统收集针刺疗法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合并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完成定量资料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包括811例脓毒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针刺疗法组:(1)28 d死亡率[RR=0.48,95% CI(0.25,0.92),P=0.03];(2)PCT水平、APACHEⅡ评分较低;(3)临床疗效有效率较高;(4)各研究均未报道出现针剌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疗法能减轻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且安全性较好,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予以支持.
作者:王丽娟;李健;李小娟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择时艾灸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行胃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择时艾灸配合早期康复护理.评估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进食时间、排气时间、胃肠鸣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观察组各指标所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胃无力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护理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显著增高(P<0.05),且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择时艾灸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在减少并发症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亦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刘蕙菁;康惠娟;李向英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结合不同企业中成药说明书材料,归纳中成药命名特征,从顺应论视角入手,分析中成药名称英译文本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成药名称英译策略.
作者:赵旭;王建武;李丹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究芒果苷联合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各组大鼠按照设定的剂量灌胃给药2个月,颈动脉插管采血,采用血流变快测仪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模型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模型组.结论:芒果苷联合葛根素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部分指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作者:胡小勤;蒙玉梅;齐彪;黄大利;邓家刚 刊期: 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