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淼;何清湖
1 病案介绍患者,女,64岁,因“头晕伴左上肢麻木半年,加重1周”于2015年9月14日入院,入院后症见:头晕,劳累后加重,无天旋地转感,无恶心呕吐,左上肢肢体麻木(从左侧颈部到指尖),以清晨为甚,常因麻木而醒,持续半个多小时才能缓解,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暗有瘀点,苔白厚,脉弦滑.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后查头颅MRI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多发慢性缺血灶,MRA示:轻度脑动脉硬化.颈椎X线提示颈椎病,TCD示:脑动脉硬化频谱.颈动脉彩超示:颈动脉硬化伴左侧斑块形成.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眩晕;痹证.辨证:痰蒙清窍,瘀阻脉络.治法:化痰息风,祛瘀通络,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针灸:双侧:风府、颈百劳,左侧:天宗、肩井、肩髃、曲池、外关、列缺、合谷.平补平泻,留针15 min(患者不能坚持30 min).西药予血塞通、桂哌齐特静脉滴注,口服尼莫地平、倍他司汀,配合颈部理疗治疗1周,患者头晕好转,仍左上肢麻木.
作者:杨娇;郭锡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热痞证在教材中归入太阳病变证,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通过对症状和方药的分析,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属阳明病,附子泻心汤证属厥阴病.只有在六经辨证的大框架下,两证才能得到正确认识和充分运用.
作者:侯养彪;林寓淞;李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我院2012-2015年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及评价,了解我院丹参注射液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促进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方法:统计2012-2015年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提出讨论.结果:2012-2015年我院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共计31例,31例不良反应报告不良反应多发生为过敏反应,占了绝大多数,主要症状包括皮疹、瘙瘁等.结论: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使用中药注射剂,医务工作人员应加强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和使用注意.
作者:刘维海;袁有才;常青;王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归纳邵先舫教授治疗踝关节扭伤肿胀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邵先舫教授治疗的540例踝关节扭伤后期肿胀患者建立数据库,对症状、证型、证素、治法、方药进行数据挖掘,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对证素、证候的分析,其主要证素有为:气滞、血瘀、气虚、血虚、寒凝等,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虚型>气滞血瘀型>血虚寒凝型,即气虚型常见,其频率分别为:气虚型49.81%、气滞血瘀型28.70%、血虚寒凝型21.48%.通过治疗踝关节扭伤后期肿胀的遣方用药分析,治疗踝关节扭伤后期肿胀常用的药物涉及19类药物.前5类药物为补气药1758(19.66%)、活血化瘀药1622(18.14%)、补血药1013(11.33%)、利水渗湿药702(7.85%)、理气药609(6.81%).结论:邵先舫教授认为,踝关节扭伤后期肿胀的证候特点是气虚、气滞、血瘀相互交错.治疗应在传统“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注重“气与水”的调节,并注意调节脾胃气机,顾护胃气.
作者:李前;钟佳;陈绍军;邵先舫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穴位埋线疗法是指利用现代医学的空芯针头,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其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新发展的针灸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埋线针具和植入线体的不断改良,被研究证明适用于大部分针灸适应证,使得埋线疗法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对其不良反应报道较少.笔者跟随导师于针灸门诊实习期间曾遇1例患者穴位埋线后诱发癫痫发作,查阅近10年资料并未见类似报道,实属罕见,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娟;冯恩辉;胡萍;冯淑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都有所论述,同时还对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指导.
作者:曹淼;何清湖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Chen et C.Ling的根茎.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等功效;主治血瘀气滞,癥瘕积聚,胸痹心痛,经闭痛经,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等[1].《本草图经》言其:“破积聚诸气,为要之药”.现代研究表明,莪术含有莪术油,β-榄香烯,姜黄素、莪术酮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2-4].因此,近年来莪术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
作者:高玉琼;韩聪;朱国福;朱元章;褚春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收集129首古代治疗瘿病的方剂,统计单味药用药频次与用药种类,探究古人治疗瘿病用药规律,并对古代瘿病特殊方剂加以研究分析.依据现代甲状腺疾病用药规律分析文献,对比古代用药与现代用药的异同.
作者:王彤瑞;高天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费伯雄养生防病思想为天人合一,防病于先;修心养性,怡情培气;注重食养,详明宜忌等几个方面.其理法明确,用药和缓,研究、继承和发扬费伯雄的养生学术思想对推动现代中医养生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欧志斌;颜晓静;曹震;张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原名祚蝉壳,又名枯蝉、伏蜟,《药性论》始有蝉蜕之名,后世又称为蝉退、蝉衣[1],味甘,性寒,归肺、肝经.功用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等[2].药理研究显示,蝉蜕主要含有氨基酸类、蛋白质、甲壳质和酸性及酚类化合物、微量元素、钙、铝等[3],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对各大系统多种疾病都能取得较好疗效[4].现就蝉蜕治疗失眠的机理简述如下.
作者:周旭;赵兴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赵杨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师临证30余年,学验俱丰,长期从事中医脑病专业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及多种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在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疗效显著,笔者有幸投于赵师门下,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赵老师治疗帕金森便秘的经验整理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唐莉莉;赵杨;梁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发作性睡病表现为白天出现不可抗拒的发作性短暂性睡眠障碍,典型临床表现为四联征:日间过度睡眠、睡眠麻痹、猝然发作、入睡前幻觉[1]发作性睡病对患者生活影响巨大,特别是伴有猝然发作,极易发生外伤和交通事故,导致残疾和经济损失.老年性发作性睡病是指患者年龄超过40岁(即发作性睡病高峰年龄),包括晚发,诊断延迟及随年龄增长发展而来的发作性睡病.老年性发作性睡病有其自己特点,共患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较多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内科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肝病、肾病、甲状腺疾病、肿瘤等以及合并多种用药情况[2]在治疗上首选中枢兴奋药物莫达非尼[3]吸哌甲醋甲酯、苯丙胺类这些药物及抗猝倒药物羟丁酸钠[4]和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普罗替林、文拉法辛[4]等.老年性发作性睡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多寐范畴,指不分昼夜,时时欲寐,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病位在心、脾、肾,多属本虚标实.本文就范刚启教授在临床中所诊治的1例发作性睡病报道如下.
作者:吴天晨;范刚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糖脉康颗粒配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严重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严重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糖脉康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视力,眼底病变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均有提高,且治疗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P<0.05).结论:糖脉康颗粒配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严重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维持血液流变学状态,控制和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作者:林莹;黎绮雯;林小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熊胆消痔灵促混合痔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2例混合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治疗组121例采用熊胆消痔灵纱条外敷换药,肛泰软膏组122例采用肛泰软膏纱条外敷换药,凡士林组119例采用凡士林纱条外敷换药,观察21 d,对3组临床疗效、换药后疼痛积分及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3年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4.2%,肛泰软膏组治愈率为74.5%,凡士林组治愈率为58.8%,治疗组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排便换药后疼痛积分及持续时间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出血发生例数少于其余两组、水肿发生例数少于凡士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胆消痔灵在促混合痔术后创面修复及防治痔术后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
作者:宾东华;翦闽涛;严建;曹晖;王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总结了近年来疏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认为疏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代表方药疏肝和胃方和丁香降气方具有显著的临床开发前景.
作者:朱全刚;高佳莺;柴蓉蓉;张若曦;顾小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回神醒脑汤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58例,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高压氧等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回神醒脑汤治疗.经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精神障碍、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呈不断降低的趋势(P<0.05),治疗组治疗后PAN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积分均有所升高(P<0.05),在治疗后随访中,治疗组MMSE积分降低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后相比,出现显著降低(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中的MMSE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呈现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神醒脑汤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和认知功能.
作者:田二荣;乌杰;任春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从“角药”的内涵、形成基础、历代医家的贡献、蕴含的配伍原则等方面,对“角药”理论进行探析,并概述其现代临床各系统的应用.
作者:杨聪聪;司国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癌性骨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及羟考酮缓释片口服,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封包治疗.治疗2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止痛药用量等.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生存质量(EORTCQLQ-C30)评分显示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阿片类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骨痛效果明显,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减少药物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唐颖;张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从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入手,对近年来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构效关系,以期对此类药物的研究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作者:罗兴训;李鹏;陈琴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白马散外敷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白马散外敷及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治疗14d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0%,治疗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疼痛、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失眠、情绪等领域有明显改善(P<0.05),在呼吸困难、便秘腹泻方面则无明显影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认知功能、疲倦、恶心呕吐、食欲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治疗组为2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马散外敷治疗骨转移癌痛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孟云;曾柏荣;王理槐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