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军;张素琴;李桂明
通过调研,梳理北京地区中医药视频资源的脉络,基本掌握目前北京地区中医高校中医药视频资源的数量、分布、应用等情况,为全国中医药视频资源的调研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并为中医药视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奠定工作基础.
作者:王蕊;李斌;符永驰;李兵;于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分析了对小包装中药饮片在质量控制、包装材料、标签说明以及在医院和患者应用中的利弊,探讨小包装中药饮片的改进措施,为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查阅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相关文献和法律法规,分析比较小包装中药饮片与传统包装中药片,并对现有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小包装中药饮片是顺应中药产业发展的产物,利大于弊,小包装中药饮片应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形成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竞争力.
作者:侯玉婷;杨明华;顾维钧;丁如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复方中药对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转阴率、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复常率的影响,从而了解复方中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药期刊论文、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复方中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11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共7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HCV-RNA转阴率[OR=1.73,95%CI(1.19,2.53),P=0.004<0.05],ALT复常率[OR=2.28,95%CI(1.45,3.59),P=0.0004<0.05]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AST复常率[OR=2.33,95%CI(0.88,6.20),P=0.09>0.05]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中药对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华;周珉;薛博瑜;孙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方法: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群;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各证的症状,寻找出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特异性的主要症状指标.结果:聚类分析得出七类中医基本证候;分析提示:大肠湿热证主要症状:脉滑数、舌红、苔黄腻、腹部灼痛、里急后重等;阴虚肠燥证主要症状:舌红少苔、舌红少津、脉细数、腹部隐隐灼热等;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便溏、舌淡嫩、苔白微腻、脉濡缓等;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腹痛则泻、泻后痛泻、与情志有关、脉弦等;脾肾阳虚证主要症状:脉沉细或弱、畏寒肢冷、五更泻、舌淡胖边齿痕等;血瘀肠络证主要症状:舌瘀点瘀斑、舌质紫暗、脉涩、腹部刺痛等;寒热错杂证主要症状:脉濡数、苔薄黄、腹泻时发时止、胃脘灼热不舒等.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辨证基本相符.
作者:李毅;刘艳;刘力;王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王净净教授认为面肌痉挛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并提出其基本病机为血虚肝旺,阴虚阳亢,肝风上扰;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其治疗总则;用川芎、防风、地龙、葛根、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芍等八味药组成基础方,并根据不同证型分别予以相对应的治法及药物加减.
作者:刘叶辉;石学慧;王净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从杜仲对干细胞增殖及成骨性分化的影响、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性分化的影响、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及骨形成的影响、对成骨细胞增殖及骨形成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杜仲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陆成龙;范鑫梅;郭艳幸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2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血瘀阻证96例(占36.0%);心气虚弱证65例(占24.3%);痰浊内阻证48例(占18.0%);心肾阴虚证24例(占9.0%);心肾阳虚证23例(占8.6%);寒凝心脉证11例(占4.1%).(2)心肾阴虚证女性所占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寒凝心脉证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气虚弱证、心肾阳虚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内阻证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心气虚弱证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浊内阻证高脂血症与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肾阴虚证糖尿病与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李德军;张素琴;李桂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X线特征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3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研究,经X线诊断和中医证候分型,观察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颈椎病的症状、辨证分型、颈部X线检查结果.结果:中医症状眩晕占第1位,下面依次是筋痹、项强、脉弦、萎症、目疾、烦躁、痉症、嗳气等;中医证候分型依次为痹证型(39.24%)、眩晕昏厥型(31.01%)、落枕型(18.99%)、痿证型(8.86%)和五官型(1.90%);患者X线表现,落枕型的常见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弧度弯曲,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低于其它3型(P<0.05);痹证型常见X线表现为钩椎关节病变;眩晕型颈椎病的常见X线表现为椎间孔变窄和下颈椎失稳;而椎间隙变窄更常见于痿证型颈椎病.结论:颈椎病X线征象和中医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邓祥春;李贵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针对面向中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中医综合实验》课程进行实验内容、教学手段、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以问卷调查结果及期末考核成绩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P<0.05),认为教改组在实验研究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均优于对照组,教改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聂坚;张建英;梁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止血方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患者血清D-二聚体及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12h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止血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5、7d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肢体肿胀程度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后开始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节点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膝上15 cm及膝下10 cm处肢体周径及患肢肿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总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止血方可明显降低THA患者术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患肢周径,其在抗凝、减轻患肢肿胀方面与低分子肝素具有相同的效果,但其在减少术后出血风险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
作者:陈维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的选穴及组方规律,为中医现代临床穴位贴敷治疗痛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CNKI检索近10年有关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献,运用辅助系统软件对符合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的文献中所选穴位及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33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了处方中穴位及药物的频次,演化得到16个核心组合、2个核心穴位和3味核心药物.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可知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的核心穴位为任脉上的关元穴、气海穴;核心药物为当归、延胡索、肉桂;药性主要为温性、辛味、归肝经;穴位贴敷主要有活血理气、温经止痛的功用.
作者:刘洪坤;侯丽;李洁;黄海量;韩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与观察三阴交穴体表电刺激联合地佐辛穴位注射超前镇痛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治疗组为三阴交穴体表电刺激联合地佐辛穴位注射,月经来潮前2d开始,体表电刺激与穴位注射交替进行,1次/d,每种方法各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口服氯芬待因片,月经来潮前2d开始,连续服用6d为1个疗程,共服用2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完成后3、6个月的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3、6个月治疗组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完成后3、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4.1%、91.2%,对照组为47.1%、3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阴交穴体表电刺激联合地佐辛穴位注射超前镇痛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近、远期有效率均高于药物治疗.
作者:杨海霞;徐丹;杜静静;韩丽;冯静茹;朱红霞;苏心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痹证,《黄帝内经》多单称之为痹,也有很多复合名称,如行痹、痛痹、着痹、五脏痹、五体痹等.本文着重论述以关节及肌肤疼痛为主的湿痹.历代医家所谓的风湿、历节、热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风湿热痹等名称多与此相关.本证常见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等症.
作者:尤志强;林松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法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注射法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对照组予以阿米替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法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全露婕;李琳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以大小成对命名的方剂主要有以下6对:大小青龙汤、大小建中汤、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大小柴胡汤、大小半夏汤.以大小成对命名的方剂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一般来讲,先发明效力较弱的方剂,以“小”命名;随后发明效力更强的方剂,以“大”命名.临床上效力较弱的方剂往往应用更广泛,但大、小承气汤是例外.掌握这几对以大小成对命名的方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及运用大有裨益.
作者:姚洁琼;李宜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养血祛风汤联合西替利嗪滴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瘁症(血虚风燥证)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老年性皮肤瘙瘁症(血虚风燥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养血祛风汤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瘙痒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从睡眠质量和日常运动生活质量方面评价)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瘙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养血祛风汤联合西替利嗪滴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瘁症(血虚风燥证)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瘙瘁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伟才;黄玲;陈卫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外敷联合红外线理疗护理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64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红外线理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结果: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愈合率为81.25%,显效率为50%;对照组愈合率为62.5%,显效率为37.5%(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脂肪液化渗液消失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愈合例数较多,需二次清创缝合例数较少(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运用中药外敷联合红外线理疗护理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确切.
作者:肖蓉;任巧梅;陈拥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四关”穴与单用“合谷”穴或“太冲”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对穴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合谷穴组)针刺双侧合谷穴治疗,B组(太冲穴组)针刺双侧太冲穴治疗,C组(四关穴组)针刺四关穴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运用HAMD抑郁量表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HAMD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组HAMD抑郁量表评分与A组、B组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分别与A组、B组比较,C组总体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与A组比较,C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四关”穴与单用“合谷”穴或“太冲”穴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针刺“四关”穴疗效优于单用“合谷”或“太冲”.
作者:叶海敏;张鹏;林旭明;姚雯;任珍;吴清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对EndNote Web及其基本操作作了简要概述,同时运用实例就EndNote Web在参考文献管理分析方面的应用作论述.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EndNote Web可以辅助医学生确立研究方向及把握该领域的总体信息;利用EndNote Web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很好解决科学论文写作中大量文献的堆积以及引文格式标准化等难题,提高医学研究生文献管理分析与科研写作的能力.
作者:赵丽莹;王利敏;黄英华;拱健婷;任雪松;邹慧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在介绍慕课发展背景和分析中医基础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慕课时代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发展思路,并就慕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思考.认为通过慕课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必将推动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作者:陈聪;李定祥;廖菁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