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玲;陈力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化痰法联合石杉碱甲治疗肾虚痰瘀型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肾虚痰瘀型老年痴呆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石杉碱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组方.经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痴呆严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为71.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积分治疗后均有所升高(P<0.05),在治疗后随访中,治疗组MMSE积分降低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出现显著降低(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中的MMSE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呈现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益气化痰法联合石杉碱甲治疗老年痴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提高患者日常行为能力和认知功能.
作者:王健;张于刚;宋艳丽;苏燕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介绍龙江医派传承人指导教师谢晶日教授治疗肝硬化的临证经验,将谢师治疗肝硬化的治法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为疏肝健脾法、解毒燥湿法、活血利水法、调补肝肾法.灵活运用以上四法能够在临证中执简驭繁,疗效确切.
作者:陶平静;谢晶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对2012-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本院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本院各附属研究机构开展学位论文查新的情况,以期提高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水平及论文质量.
作者:李霞;杨坤杰;童元元;赵英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患者临床表现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解毒方,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益肾活血解毒方能有效延缓CKD3期患者肾功能衰退的进展.
作者:王旭方;朱玮玮;佘阿敏;江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观察黄精多糖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及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以探讨黄精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黄精多糖组、药物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二血管闭塞(two-vessel occlusion,2VO)建立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黄精多糖、尼莫地平灌胃8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前额皮质和海马区Aβ1-42蛋白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表明黄精多糖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穿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黄精多糖组和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氏染色表明模型组前额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内尼氏体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染色较浅,黄精多糖组大鼠尼氏体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黄精多糖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精多糖组大鼠前额皮层、海马区Aβ1-42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黄精多糖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精多糖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一般行为学评价及组织学变化,可能与黄精多糖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结构,降低前额皮质和海马区Aβ1-42的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王威;刘文博;唐伟;迟海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揉髌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配合揉髌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揉髌手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疼痛、僵硬、功能、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疼痛、僵硬、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僵硬、功能、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对照组总有效率94.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蒸配合揉髌手法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及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张卓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四逆五苓汤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阳虚证)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四逆五苓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肾功能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尿素氮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尿素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疾病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四逆五苓汤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阳虚证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肾功能.
作者:叶思文;李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健脾补肾中药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及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健脾补肾法治疗早期DN有较好疗效,可以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性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樊秀芳;靳团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采用学生自主授课方式,将其运用于方剂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中,并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自主授课方式在方剂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自主授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其综合素质能力.为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方剂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熊洪艳;马凤丽;张胜;吴施国;夏林;秦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通脉养心汤预防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脉养心汤口服,观察两组在治疗30d、60d及停用中药4月时心衰复发率、血浆CRP、pro-BNP、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以及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30 d、60d及停药4月后心功能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0d及停药4月后治疗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0 d、60d及停药4月血浆hs-CRP、pro-BN、证候积分、LV及EF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脉养心汤联合西医预防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复发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心功能、预防复发、改善证候、延缓心室重构等.
作者:彭筱平;邓丽敏;吴思亮;赵彬;刘志红;丁建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而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的贯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中医药已经被全世界所认识,德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也是欧洲的经济火车头,中医药(针灸)在德国的发展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拟从德国中医药的方方面面,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在德国发展的情况.
作者:陈锦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柴胡三参胶囊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中PKA、PKC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各给药组,每组各10只,观察大鼠结扎后心电图改变及缺血区PKA、PKC的表达.结果:柴胡三参胶囊能够降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5)、降低缺血区PKA(P<0.01)、PKC蛋白(P<0.05)的表达.结论:柴胡三参胶囊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明显,PKA、PKC作为柴胡三参胶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是通过β-AR信号通路转导起作用.
作者:刘建和;吴亦之;刘锦霞;周正;唐银;曾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为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及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对目前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寻找一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级卫生人才.
作者:陈永华;张帆;徐寒松;谢敏;刘正奇;李霞;吴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通过检索2005-2014年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文献,对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文献归纳显示针灸可以对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细胞介质和生长因子的生成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发挥优势.
作者:于思明;苑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分析大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探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免疫抑制的机制,并总结针灸治疗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研究现状,认为目前的研究分散,治疗方法、部位单一,并提出今后应深入、系统化研究作用机制,加强多种中医方法联合干预及多穴位组合研究,加强针灸推拿疗法在运动医学领域的运用,以期促进针灸推拿疗法更好地运用于运动医学临床.
作者:李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交联环糊精包合物(BJO-CDP)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与市售鸦胆子油乳剂(B JOE)抑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细胞株接种于4~6周龄雄性Balb/c小鼠的腋下,接种24 h后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0.03 mL/只),BJOE高剂量组(180mg/kg),BJO-CDP低剂量组(60 mg/kg),BJO-CDP中剂量组(120 mg/kg),BJO-CDP高剂量组(180 mg/kg),灌胃给药.给药10d.停药次日,称小鼠体质量,处死,称瘤质,计算抑瘤率.结果:给药后,BJOE高剂量组瘤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JO-CDP低、中、高剂量组瘤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JO-CDP高剂量组瘤质低于BJOE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JO-CDP高剂量组对小鼠体质量影响低于B JOE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鸦胆子油包合物能提高鸦胆子油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能力.
作者:陈琳;黄小丽;周云龙;吴欢欢;王冬东;徐蓉蓉;胡荣;卜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黄帝内经》中对孙络的论述已成体系.孙络是交通营卫重要的部位,并且是营血生成和抵御外邪的场所.瘀血是孙络重要的病理变化,治疗孙络瘀血的主要原则有:活血为主,或兼破血;尽早治疗,不得拖延;预防为主,防微杜渐.以“孙络-微血管”理论为桥梁,就《内经》中“治其孙络血”思想进行探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其对冠状动脉微栓塞诊治的指导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宇;杨明会;李绍旦;张俊修;蒲香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归纳总结针灸超前镇痛的临床应用概况以及作用机制.针刺超前镇痛,包括电针体穴、耳针、穴位埋线、头皮针以及经皮电刺激等方法,能够减少镇痛药物的应用及减少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针剌应用于超前镇痛的临床治疗近前几年来开始被关注有良好的前景,但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更优方式及规范化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的实验证实.
作者:李蔚;赵华;吴君怡;徐世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阐述了中医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认为中医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有力促进了中医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必将对高等中医学院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作者:杨宇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通腑运肠汤内服联合灌肠辅助常规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中医组63例和常规组62例,常规组采用纠正电解质、持续性胃肠减压、补液、禁食等常规治疗措施,中医组加用通腑运肠汤内服联合灌肠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中医组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白细胞(WBC)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第3、5、9天中医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治疗后中医组IL-6、CRP、TNF-α值均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8%(P<0.05).结论:通腑运肠汤内服联合灌肠辅助常规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有利于尽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炎症反应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孟;邓明;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