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亚专业划分下研究生培养的探讨

毛宁方;谢杨;陈凯;白玉树;何大为;沈洪兴;石志才;李明

关键词:骨科, 亚专业, 研究生, 培养模式
摘要:骨科近年来各亚学科发展迅猛,高度专业化分工模式有利于病人的诊治和学科的发展,但同时给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我院骨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情况,分析亚专业划分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影响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骨科亚专业划分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体检人群的现状分析及护理的几点体会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现状,寻求提高体检人群满意度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度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400人,采用发放调查表格的方法,调查健康体检人群对体检中心环境的要求,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对健康宣教的需求并统计体检时间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现状,我们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深化护理服务、注重体检中心环境管理、实行细致化的健康宣教.结论:通过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深化护理服务、注重体检中心环境管理、实行细致化的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健康体检者的满意度,推动医院的发展.

    作者:陶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社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疾病康复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社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5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维持常规的治疗,只进行定期的调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实验组(43例)在维持常规治疗的同时,配以社区干预,社区干预具体措施有心理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经过1年的治疗后,比对两组患者血脂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经过1年的社区干预治疗后,血脂和血压都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远的小于对照组,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社区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血压水平,且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作者:戴启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超声波检查在单发性骨软骨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波检查在单发性骨软骨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及手术情况为对照,分析比较39例单发性骨软骨瘤超声波、X线以及CT检查的影像学诊断情况.结果:单发性骨软骨瘤的诊断,X线、CT检查结果基本是一致的(P>0.05),而超声波检查诊断率低于X线、CT检查(P<0.05);X线检查基本无法诊断肿瘤的软骨帽及周边伴发的软组织病变,而在此两方面的诊断超声波与CT检查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X线、超声波检查,综合诊断结果与CT检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波检查可作为单发性骨软骨瘤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结论:单纯超声波检查在单发性骨软骨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有限,但可作为X线检查有益的补充手段;超声波检查联合X线综合诊断单发性骨软骨瘤具有与CT检查结果相当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文利;林锦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因、病因、相应的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进行研究探讨,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选取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病因、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发年龄主要为3~13岁,平均(8.31±3.87)岁;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可占全年的84.1%;主要的发病诱因是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典型的皮肤紫癜,若出现首发症状为消化道症状的病例时,需要严加诊断,避免误诊;有35.4%的病例出现肾受损症状,伴有肾损害的患者病程会延长,甚至迁延数年.结论:过敏性紫癜在学龄期儿童中较为多见,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的主要诱因是感染,所以需要及早诊断并进行治疗,早期规范的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远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肠道菌群失调302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查阅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肠道菌群失调的年龄分布、基础疾病、诱因、治疗及预后.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逐个登记.结果:在所有302例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者77.8%;其中恶性肿瘤患者达32.5%,血液系统疾病患者7.3%,肝硬化患者10.6%,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1.9%,糖尿病患者29例9.6%,脑血管意外患者24例7.9%,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4%,尿毒症患者6.3%,风湿系统疾病患者3.3%;其中使用抗生素者达84.1%;表现为I度菌群失调者14.6%,II度菌群失调者76.8%,III度菌群失调者8.6%;其中94.7%主要表现为腹泄;所有302例患者均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1.7%在治疗7天内症状缓解,76.8%治疗8-14天症状缓解,15.9%治疗15-21天症状缓解,1.3%治疗22-30天症状缓解,4.3%患者在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大部分表现为II度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治疗疗效明显.

    作者:吴毅;梁秀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异位妊娠病灶切除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异位妊娠病灶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腹腔镜术治疗组50例,常规开腹手术组50例,观察、记录手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指标,并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腹腔镜术患者没有中转开腹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术出血量、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住院天数短、术后恢复快,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异位妊娠病灶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流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开腹手术,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深入推广.

    作者:方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性冲气加压泵(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剖宫产患者1183例,实验组583例患者术后行双下肢IPC治疗,对照组600例未使用IPC治疗,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2例患者经B超诊断发生下肢DVT,对照组9例患者发生下肢DV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C在预防剖宫产术后DVT中有显著效果.

    作者:项雪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综合外治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体会

    目的:探讨综合外治疗法对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和体会.方法:选择跟痛症患者96例(106足)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一般治疗、中药熏洗和压痛点注射等综合疗法,疗程结束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综合外疗法治疗跟痛症的总有效率为96.22%.结论:综合外疗法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玉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每组30例.按照AO/ASIF分型:C1型38例,C2型18 例,C3型4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至18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2月.按Cassebaum 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观察组优2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16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0.0%.术后出现异位骨化3例,尺神经牵拉损伤2例.结论: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可以给骨骼以牢固、稳定的支撑;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改善血运和骨膜的生长与恢复.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体会

    目的:对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方法和救治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该病临床救治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27例存活(51.9%),在存活的患者当中,恢复良好的有7例(13.5%),中度残疾11例(21.2%),重度残疾9例(17.3%),另有25例患者死亡(48.1%).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为恶性脑肿胀及血肿较长时间压迫脑组织,致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对于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应尽早的予以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机械性通气,尽快确定手术的指征及方式并及时开颅手术治疗,有效的血肿清除术以及标准的大骨瓣减压术可以显著改善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以及恢复情况.

    作者:王弘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措施以及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以来我院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结果: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及时抢救与积极护理,8例病人在我院住院治疗3至14天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对患者给予及时反复血液灌流及洗胃是中毒抢救成功的关键,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抢救基础,及时有效的抢救以及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李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比较

    目的:对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取50例要进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传统组,各25例.传统组行常规全髋置换术,实验组行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比较患者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Harris 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全髋置换具有出血少、对软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并且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庞文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优质护理服务是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的工作重点,主要为了探讨其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是否安全可靠.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之间,我院共接收了208例内科疾病患者,将其任意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04名,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还要有额外的医疗小组进行护理,包括心理辅导等,另外104例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经过近三个月的临床治疗与观察,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104例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治疗效果达到的优良率高达91.23%,无效仅为8.87%,而对照组的10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进行治疗,优良率仅为67.14%,无效占32.86%,其中死亡率达8.45%.结论:护理人员应时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终极目标,树立正确理念,而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医护人员的素质大幅度提高,并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加快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致残率.

    作者:吴雪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以及病毒性脑膜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儿童脑膜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感染类型将其分为细菌性脑膜炎30例以及病毒性脑膜炎32例,同时选取50例正常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在儿童细菌性及病毒系那个脑膜炎中变化情况.结果:病毒性脑膜膜炎组PCT的值为(0.21±0.14)ng/ml,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菌性脑膜膜炎组PCT的值为(5.25±3.01)ng/ml,升高明显,与正常对照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PCT对病毒性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颜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核块包埋法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并且分析采用核块内包埋法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临床方法特点,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以及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60例(168眼)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的80例患者采用核块内包埋法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包括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全部160例(168眼)老年白内障患者经过不同临床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80例患者中,手术过程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有2例,术后发生轻度水肿的患者有17例(18眼);对照组的80例患者中,手术过程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有7例,术后发生轻度水肿的患者有32例(32眼),发生明显水肿的患者有24例(25眼).且观察组的视力矫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核块内包埋法应用于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矫正情况,还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后囊膜撕裂以及术后角膜水肿等并发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杨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法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式治疗的方式和临床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以及其采取的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将16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83例,采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治疗,共治疗7天;观察组患者83例,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治疗,治疗7天,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配合服用其他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螺旋杆菌除治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发生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腹痛平均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治疗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6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雷贝拉唑为主要治疗药物的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炳兴;陈嘉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探析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的老年患者中选取60例,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诊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多不典型,多有细菌感染,结核抗体与结核菌素检测阳性率较低,经治疗后仅有1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他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症状与一般检查结果多不典型,为其诊断增加了难度,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情况,但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管庆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对脂肪液化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出预防措施.方法:对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找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具体原因,肥胖、妊娠水肿、营养不良、贫血、切口暴漏时间过长等均为造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找出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以上原因的出现,减少此种疾病的发生.结果:对30例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切口治疗后,妥善处理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均全部痊愈.结论: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进行及时治疗,导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引起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减少此种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代琼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确保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几点思考

    目的:讨论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方法:通过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加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论: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减少意外伤害发生.

    作者:程莉媛;尚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脉搏血氧仪的检测分析

    目的:对脉搏血氧仪的检测工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120位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血氧饱和仪检测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20位患者问卷调查满意度结果显示满意率高达94.9%.结论:对血氧饱和仪的临床检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对保证患者的检测和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云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