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龙
目的:探究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检验与药敏情况。方法:选择该院自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38例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采取中段尿对其进行细菌检验及药物敏感试验,对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的菌株有38株,27株(71.0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余11株(28.95%)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所有菌株敏感度依次为亚胺培南、三代头胞菌素与喹诺酮、青霉素;细菌阳性组为11例,阴性组有27例患者;所有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37%,细菌培养阴性组总疗程为(51.93±13.23)w,阳性组为(48.93±14.28)w,相对比虽有差异,但不明显,P >0.05。结论:对于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细菌检验与药敏试验,对我们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煜丰;叶茂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剖析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其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该科接诊的84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84例病例随机分成试验与对照两组,各组均42例。试验组联用常规与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单行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急救效果。结果: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P <0.05)。护理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7.63±6.08)分,对照组为(71.05±5.26)分。组间差异显著(P <0.05)。针对患者满意率,试验组明显比对照组高,两者之比为:95.24% vs.78.57%,P <0.05。结论:在急性心力衰竭常规护理中合理引入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陈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 OSCE 在 ICU 专科护生临床能力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 ICU 护理专业方向护生随机分为研究组(OSCE 教学模式)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各40名,比较两组考核成绩及实施 OSCE 前后调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护生实训后笔试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实训后各考站总评分和 CTDI - CV 评分均高于实训前(P <0.05)。结论:应用 OSCE 可对 ICU 专科护生临床能力做出客观评价,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能力。
作者:敖琴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提高门诊导医服务质量对于就医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通过向在该院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员调整与培训等一系列整个措施,提高门诊导医的服务质量,同时对整改前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提高门诊导医服务质量后,门诊患者的满意度度较整改前明显提高(P <0.05)。结论:通过提高门诊导医服务质量,完善门诊各项便民服务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作者:宗瑾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育龄妇女出现带器宫内妊娠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降低带器妊娠现象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带器妊娠妇女40例,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由于 IUD 下移造成带器宫内妊娠的人数为29人,占72.5%;正常位置 IUD 带器宫内妊娠11人,占27.5%。40例育龄妇女中有15例育龄妇女使用宫型 IUD,18例育龄妇女使用元宫型 IUD,7例育龄妇女使用母体乐;放置宫内节育器5年以内出现带器宫内妊娠的其有35例,占87.5%;年龄在18~30岁的有37人,占92.5%。结论:根据育龄妇女的年龄、生育要求、生育方式、子宫大小、子宫位置、宫口的松紧度、月经情况及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后选择适合育龄妇女的 IUD 的类型和型号、使用年限,并告知育龄妇女放置 IUD 后注意事项、定期随访、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 IUD 的种类和使用年限,要求所有的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育龄妇女每季度在当地的乡镇计生技术服务站进行妇检(盆腔 B 超检查),了解宫内节育器放置后的相关情况。
作者:黄菊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生长抑素应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间前来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生长抑素治疗)、试验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医治),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以及 ICAM -1、CRP 指标较参照组远远较优(P <0.05);且两组不良反应相差甚微(P >0.05)。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患行生长抑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医治,可获取可观疗效,且安全性较高,该治疗方法具有可借鉴价值。
作者:杨德强;张晓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急性牙髓炎采用一次性根充法和分次根充法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急性牙髓炎患者286例,根据患者入院的编号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辞去一次性根充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分次根充法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成功率为93.70%,对照组为78.32%(P <0.05)。结论:对于急性牙髓炎的患者给以一次性根管填充技术进行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大部分患者的认可,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陆周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针对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该院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以此来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胃镜下食管及不良反应等多种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6%)、胃镜下食管炎愈合率(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6%,91.3%,P <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了(13%)则高于对照组(6.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疗效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极大的提升了治愈率,并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及推广。
作者:吕江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该中心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儿童160例,经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研究对象免疫应答效果。结果:160例儿童,142例儿童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效率为88.75%。与此同时,<3岁年龄段儿童,免疫有效率为94.34%,3~5岁年龄段儿童,免疫有效率为90.15%,5~8岁年龄段儿童,免疫有效率为77.78%,差异显著(P <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是控制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年龄不同,疫苗所介导的应答量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应答随之降低,保护效果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及早给予儿童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魏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七氟醚、依托咪酯、氯胺酮复合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儿童医院收治的手术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A 组、B 组、C 组,分别采用七氟醚、依托咪酯、氯胺酮复合小儿骶管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对比三组患儿总体麻醉效果。结果:三组患儿总体麻醉效果关系为 A 组优于 B 组优于 C 组(P <0.05)。结论:三种药物复合小儿骶管麻醉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房丽华;赵越;姜颀;王振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输血治疗的13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析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和分布情况。结果:在1326例输血患者中共检出1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9%。男性患者中共出现3例,女性患者中共出现9例,比较不同性别的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可知,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 >0.05)。在1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 E 抗体所占的比例高,其次是抗- D 抗体。结论:在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试验可以有效保证临床中的输血安全,预防患者出现溶血性反应等。
作者:刘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比手术室中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手术患者60例进行研究,收治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进行简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30例为一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该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其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结论:在手术室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纪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剖析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该科纳入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病例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所选病例分成 A、B 两组,每组36例。A 组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疗法,B 组单用胺碘酮。观察两组心室颤动发生情况,比较疗效。结果:A 组心室颤动发生率为2.78%,B 组为16.67%。A 组明显比 B 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4.44%,B 组为75.0%。A 组明显高于 B 组(P <0.05)。结论: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合理加用门冬氨酸钾镁,可减少心室颤动发生风险,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孙超;刘聪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进行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19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19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视力情况、并发症、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和出院后的护理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王萍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本次研究针对儿童患者出现的气管异物病症进行发病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尝试探讨儿童此项病症的护理对策建议。方法:根据本次研究需要进行患者资料的收集,在该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近两年时间内收集儿童患者资料720例,针对以上患者进行发病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制定科学的护理干预对策计划,在急救理论指导下关注儿童患者病症治疗,重视预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内容,防止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在儿童出院后进行家属护理指导。结果: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导致儿童患者出现气管异物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误食和吞咽异物造成的病症比较严重,并不存在死亡的儿童患者病例情况,在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针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预防儿童患者出现气管异物病症的工作非常重要,应提升家长对此病症的关注程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降低可能发生此类病症的几率。
作者:路翠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13.7±3.6)d、并发症发生率6.4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21.5±4.7)d、并发症发生率22.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以明显缩短肋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实施和推广。
作者:羊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布氏杆菌病预后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该院诊治的布氏杆菌病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常规组给予一般临床护理,研究组给予预后临床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症状恢复状况。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率、临床症状恢复状况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针对布氏杆菌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预后临床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护理满意率提升,可及早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任广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14例消化道早癌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 =57)和对照组(n =57),对照组应用内窥镜检查检查、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消化内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诊断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能减少临床治疗费用,建议推广。
作者:赵学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大型手术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以该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6例胃肠外科大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5%(41/43),对照组为76.74%(33/43),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感、恐惧感、精神状态及疼痛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胃肠外科大型手术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作者:梁妍静;于君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析双歧杆菌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双歧杆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0.05);同时,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双歧杆菌对急性肠炎患者进行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还可以使治疗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裴素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