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国;赵锋
从细胞毒作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分化及抑制肝癌血管生成等方向,就亚砷酸注射液抗肝癌的基础研究现状及亚砷酸注射液用于肝癌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亚砷酸注射液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作者:黄学武;李轶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二联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在2006~2007年2年间跟踪观察治疗130例小儿腹泻,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58例,在饮食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及中药灌肠二联特色疗法:对照组采用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两组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中治愈48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治愈24例,总有效率69.0%.中医特色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二联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欧阳曜;何军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调查支原体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因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提供合理用药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进行支原体培养且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310例标本进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对强力霉素敏感,敏感率为91.78%:其次为美满霉素,敏感率为87.67%,克拉霉素,敏感率为70.55%;对交沙霉素、左旋氧氟较敏感;对壮观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已经大部分耐药,其中壮观霉素耐药率高,达95.9%.结论:支原体的敏感性随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且不同类型的支原体对抗菌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应采用实验室结果而非经验指导用药.
作者:焦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鼻窦灵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鼻窦灵汤治疗,对照组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两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5%,对照组为57.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灵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显著.
作者:周太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关性及其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RA患者、70例非RA患者包括34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SLE、SS、MCTD等)和36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PI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当GPI以0.28μg/ml为临界值时,RA组的GPI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AID组、风湿性关节炎组及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68.7%、26.5%、2.7%、2.4%,RA组的GPI阳性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GPI阳性率与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分别为68.7%和67.2%,GPI和RF单项和/或双项阳性率达93.7%.结论血清GPI在各对照组中,以RA组升高明显,对RA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除RF外诊断RA的新指标,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率.
作者:陈锋;江训良;宁兴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内容的设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案的制定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引入5个方面谈了<中药药荆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作者:魏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顺势牵引动态复位法治疗胫腓骨干闭合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2007年所收治的236例胫腓骨干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组156例,采用顺势牵引动态复位微创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加牵引夹板固定.观察比较两组综合疗效、骨牵引重量、夹板调整次数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两组综合疗效、骨牵引重量、夹板调整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势牵引动态复位法治疗胫腓骨干闭合性骨折方法简单,骨折愈合时间快.
作者:肖学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5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控制血糖和饮食,且积极进行肢体和语言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邱翠琼;曾影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中西药联用保留灌肠;对组40例采用柳氮磺吡啶(SASP)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结果:经2个月治疗,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肠镜下肠黏膜疗效、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药联用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较理想,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胡咏华;廖文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痹痛消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痹痛消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正清风痛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痹痛消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惠者临床症状,取得与正清风痛宁相当的临床疗效.
作者:毛梓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结合临床疗效实际,在个体化综合防癌治癌框架下,对传统辨证模式用于恶性肿瘤防治时的一些弊端进行反思,同时对一些中医辨证诊治新模式在恶性肿瘤防治领域的运用情况,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发展更具临床针对性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辨证新模式.
作者:徐朝阳;王贤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杏丁加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用缬沙坦80~160mg/d控制血压,治疗组另给杏丁注射液20 ml/d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素氮(BUN)、肌酐(S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丁加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翠萍;冯其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拟柴芍百乌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采用自拟柴芍百乌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时照组40例仅以常规西药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柴芍百乌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作者:左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清喉利咽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150 mm×41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1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黄芩苷在0.2384-0.7152μ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行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9%,RSD%=0.93%(n=5).结论:本法简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本品质量标准控制的依据.
作者:刘凡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痔宁洗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mm,5μm),乙腈-0.2%磷酸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为0.4164~8.328 mg/ml,标准回归方程:Y=6649.5X+570.29;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7%,RSD%=2.9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结果可靠.
作者:石军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益气养阴活血的中药汤剂,对照组予以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14 d为1疗程,连续两疗程后评判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症候和神经功能缺损,尤其是中医次症的改善方面差异十分显著.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治法.
作者:蒋方平;陈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小儿腹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用补液、抗炎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健脾止泻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73.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雷巧容;肖成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题,从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室模式和完善实验考核方法等5方面,系统地阐述如何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建壮;吕华冲;刘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挂挑针法加姜汁熨按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风池,合谷及面三线挂挑针法加姜汁熨疗;对照组44例以传统直刺及透刺加生姜熨按.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8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1例.痊愈率为84.4%,对照组临床痊愈28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63.2%,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挂挑针法疗法治疗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封建国;赵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AF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后侧入路,AFgT内固定撑开,间接或直接复位,植骨.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早期采用攻下逐瘀.结果:术后X片、CT片复查;椎体高度恢复,椎管内空间接近正常,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按Frankel分级术后明显恢复.平均随访24个月,无断钉及骨不愈合,无神经及脊髓继发损伤.结论:AF治疗胸腰爆裂型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特点.
作者:杨德俊;黄步峰;赵剑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