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提升作用

陈立远

关键词:社区护理, 糖尿病, 依从性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提升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给予社区护理)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提升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于糖尿病患者,及时给予社区护理,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的探讨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患者主要的发病特征,并总结相关的预防控制方法等.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有煤工尘肺患者为主要对象,分析患者发病的具体工种、工作环境内粉尘浓度与患者发病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结果:在所有发病患者的工种中,混合工种患者的数量多,其次为主采煤工与主掘进工.此外,患者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越高,患者的发病几率也就会越高.结论:在所有煤工尘肺患者中,医护人员及相关单位需要掌握患者的主要发病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好具体的防控工作,以免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作者:袁云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的作用.方法: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调查影响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原因并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由89.7%上升到97.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有效改善产妇乳房胀痛等并发症,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彩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抗感染药物联合微波治疗妇科炎症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抗感染药物联合微波治疗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妇科炎症患者作为样本,以32例为一组,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独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抗感染药物联合微波治疗.根据患者白带异常等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及霉菌或滴虫等感染检查情况为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32例患者中,31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96.87%,无复发情况.对照组患者中,27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71.88%,复发率3.7%,两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应将抗感染药物联合微波治疗作为妇科炎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妇科炎症复发几率,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艾烨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母婴死亡率.方法:对近1年来在唐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6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162例病例中,合并胎盘早剥及胎死1例,孕产妇死亡0例,死产0例,早产新生儿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提高高危妊娠检出率、随诊率及住院分娩率,大程度减少并发症,从而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孙惠淼;田婷;李曙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住院患儿中,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患儿随机选择20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患儿随机选择200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比较、分析儿科护理过程中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加强实践中的细节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和危重患儿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患儿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结论:注重细节护理,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严谨、科学、有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郭正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移动医疗App+微信群在脑出血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脑出血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移动医疗App+微信群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均进行延续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延续护理中运用移动医疗App+微信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在Fual-meyer和Barthel指数、SF-36量表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移动医疗App+微信群模式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可取的显著效果.

    作者:王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普外科护理风险及其预防对策

    目的:探究普外科护理风险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过往8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配为每组40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形式.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运用普外科常规式护理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针对护理风险进行总结所制定出的预防对策的处理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而护理满意率却较高,组间进行对比,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通过普外科护理进行的干预,合理的防范对策处理的制定,加强安全隐患的总结,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路径研究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我国在该领域积累了充分的经验.近年,随着国际中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日韩也积极参与中医药市场的竞争,中医药标准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近年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现状,对我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作者:许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究在肾孟肾炎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40例肾盂肾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并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95.0%明显较高(对照组为80.0%),同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其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情况,同时对于患者炎症改善明显,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作者:夏保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用石膏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用石膏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选法从该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膏固定的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小夹板固定的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石膏外固定的更有优势,能有效防止肘外翻情况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左天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临终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的人性化护理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院内收治的5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针对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各项生活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宜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夏小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玻璃纤维桩与金属桩在上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患者中应用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纤维桩与金属桩用于上颌前牙残根残冠患者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2例(78颗患牙)实施上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选择修复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38颗患牙),94玻璃纤维桩进行修复;对照组30例(40颗患牙),采用金属桩进行修复.对比观察1年后两组患者桩核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成功率为94.74%(36/38);对照组患者修复成功率为77.50%(31/4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x2=4.77,P<0.05).结论:玻璃纤维桩和金属桩用于上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时,玻璃纤维桩的修复成功率更高,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的剂量学对比

    目的:研究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的剂量学对比,探讨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在胸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接收的56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放射治疗的方式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为适形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结果:两种放疗方式靶区平均剂量和高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强放疗组D99和D95明显高于适形放疗组.两组间肿瘤区Davg、Dmax、D99和D95剂量分布结果无显著差异.≥105%处方剂量的相应靶体积的百分比,适行放疗明显高于调强放疗;调强放疗的CI明显好于适行放疗.结论:调强放疗能够有效的降低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在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眭文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克罗恩病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69岁,因乏力、食欲减退伴消瘦4月,发热3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伴消瘦,近3月出现发热,多于午后发生,不定期发作,未测体温,口服”扑热息痛片”后体温可恢复正常,无盗汗,无咳嗽、咳痰.辅助检查:PPD试验阴性;结肠镜:回盲部及结肠肝曲溃疡增生性病变:克罗恩病?肠结核?(见图1);小肠造影:1.十二指肠多发憩室2.回肠末端及盲肠改变:肠克罗恩病可能大,肠结核不除外.诊断考虑:克罗恩病或肠结核,给予诊断性抗痨治疗3个月,复查结肠镜:1.回肠末端、回盲瓣、升结肠溃疡性病变2.结肠多发息肉(见图2);病理:回肠、升结肠:粘膜炎性溃疡(见图3).复查结肠镜所见病变较前改善不明显,治疗上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口服半年.再次复查结肠镜:结直肠多发息肉高频电切术,建议定期复查直肠炎症(见图4);病理:升结肠:炎性息肉降结肠:腺管状腺瘤并轻度不典型性增生直肠:腺管状腺瘤并中度不典型性增生(见图5).

    作者:李冀洲;白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控制的作用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医院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起该院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对院内感染管理进行改进,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持续质量改进前)为对照组,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持续质量改进后)列为观察组;统计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并对比分析两组的环境卫生检查合格率.结果:观察组共发生院内感染54例(1.69%),对照组共发生院内感染137例(4.2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院内环境卫生检查检查合格率94.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75%(x2=10.317,P =0.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医院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效果显著,且对改善患者治疗环境也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陈冬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关于优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医疗体系建设逐渐趋于完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本文简要提出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优化的必要性,并重点分析其优化策略,希望能够满足乡镇卫生院的医疗需求,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马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从气机失调论治失眠

    从理论依据,辩证分型,用药特点,等方面阐述邹忆怀教授从气机失调治疗失眠的经验,并附临床医案,在调气的基础上辨证加用安神中药,是邹忆怀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及学术特点.

    作者:马胜广;董宝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T2DM患者(T2DM组)和262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血清Hcy水平及各项血脂指标的异常检出率.结果:T2DM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与高Hcy和血脂代谢异常相关,高Hcy和血脂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科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和评价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196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98例.A组给予护理干预,B组给予一般护理,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A组经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是97.96%,B组是89.80%,对比差异极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其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景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借助数字随机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泌尿科临床中上收治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中,选择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均进行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根据不同的检验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每组75例,试验组采取尿液沉渣镜检测,常规组选择尿液分析仪检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均接受不同的尿液隐血检查方法后,试验组阳性率是85.33%;常规组阳性率是64%;试验组检测结果提示白细胞阳性率80.0%、红细胞阳性率82.67%、管形阳性率是36.0%、蛋白阳性率是50.67%,分别高于常规组的50.67%、61.33%、10.67%、29.33%;试验组肾结石检率是93.94%、肾肿瘤检出82.35%、急性肾炎综合征检出率89.47%、肾小球病检出率83.33%,分别高于常规组的66.67%、35.0%、60.0%、60.0%,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效果显著优于尿液分析仪检测,对比具备显著差异,P<0.05,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泌尿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该方法值得积极推广和使用.

    作者:鲁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