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霄
儿童常见两大过敏日常生活中所称的过敏,一般包括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气喘、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食物及药物过敏等,过敏的人常常会同时出现上述数种病症,并且多半在幼年时期就有征兆.一是过敏性湿疹.这是一种发生于皮肤上的慢性、瘙痒性疾病,好发于有过敏史的家族中,同时也常常伴有其他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气喘、荨麻疹等.其症状包括:(1)婴儿时期,脸颊部会出现干燥红疹,进而因细菌感染而湿疹化,流脓并结痂.(2)孩童时期,可能是婴儿时期的延续,也可能在婴儿期的过敏性湿疹沉寂一段时间后,重新复发.
作者:陈伟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传播足球精神,热衷青少年足球事业“刘军现在在做什么?”采访刘军之前,记者在网上收集有关的采访资料,却无意间在极显眼的位置上看到了这个问题.点开查看,跟帖者甚众,不少网友都有类似的疑问.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向他时,他笑着说:“感谢这么多还关心着我的球迷们.”虽然,如今的刘军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申花10号,但他依然从事着与足球有关的事业,尤其是与足球有关的推广、教学工作.
作者:施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乳腺癌手术主要指标”新统计显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在2014年上半年共完成手术病例数1769例,占到上海乳腺癌手术总量的40%;与此同时,该科药物治疗费用总量占所有治疗费用的比例(下文简称“药占比”)是全市低的.这意味着在肿瘤医院治疗乳腺癌,住院更快,医药费用更低.
作者:倪洪珍;王懿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跑酷”玩出新花样的老师近几年来,“跑酷”这一极限运动开始进入都市青少年的视野.一些年轻人以围墙、屋顶等作为攀爬、翻越的对象,边跑、边跳、边翻,非常具有观赏性.四十出头的杨志军,也玩上了“跑酷”,原因是学生们喜欢.“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真正的跑酷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因为其中有从屋顶上往下跳、翻墙跳跃和空翻的动作,是这些没有接受过专业体操训练的孩子所无法完成的.”杨志军说.但是,男孩子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又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做些什么.凭借着武术专业出身的底子,他开始研究各种跑酷视频,将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极限动作,简化为“支撑跳跃”“跨越障碍物”等简单易做的动作,并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教授给学生.
作者:周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康复运动专家:警惕3种错误站姿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临床导师苏俊龙指出,正确的站姿应该是脊椎挺直,两脚打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小腿呈直线,臀部、大腿前侧、小腿的肌肉同时用力,减少下肢关节的负荷.如图1所示.
作者:方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癌症患者的四个脆弱“关口”在了解探望患癌朋友该说些什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癌症患者有4个心理“关口”时期,在这“关口”时期,其情绪状态是敏感和脆弱的.1.得知确诊消息后无论患者的性格是开朗乐观,还是木讷内向,当得知自己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内心都有一个无法接受的过程:“为什么自己会得怪病?”“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在这一阶段,所有患者都有一个情绪低落期,先是无法接受事实,然后抑郁、消沉,再后来焦虑烦躁,容易出现病急乱投医的情况.
作者:周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治不好的病,不如让孩子早点走”一对神色慌张的父母怀抱着一名3岁男童,走进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肌病门诊室.他们的儿子小杰(化名)不仅从小走路老使不上劲儿,还特别容易摔跤,起初以为是缺钙,但是补钙后仍不见好转.更要命的是,今年孩子在入园体检时查出肝功能异常,但是走访了多家医院后都说不是肝炎.经江西老家的医院推荐,辗转至上海就医,终小杰在儿科医院被确诊为罕见病DMD(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这是他们确诊后的第二次复诊.
作者:张旭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健康的运动需要伙伴作为一名具有鲜活教学特色的体育老师,陆老师总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动”起来.她说,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能够动起来,必须从兴趣出发.于是,她设计了一个运动游戏:蔬果分类.顾名思义就是挑选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放在起点,然后把水果牌和蔬菜牌放在终点,让孩子们比赛拿起一样东西,投到相应的牌子下面,并且还要说出所拿的蔬菜或是水果都有哪些营养素、怎么吃,当孩子回答不上来,或是答不全时,老师便会告知.就是这样一个有趣互助的游戏,不仅让孩子们笑声不断,而且还让他们学到了很多健康知识.
作者:张旭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临床观察发现,在糖尿病的患者群体中,有65%以上的人会同时患有冠心病.那么,糖尿病为何容易诱发冠心病呢?上海北站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金德明介绍说,糖尿病和冠心病几乎有着相同的发病背景,糖尿病患者通常都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体重超标等不良情况,这些不良因素直接造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常见挂错号之妇科一般女性常患的疾病要数妇科类居多,但有些疾病看似是和妇科相关,但却不是看妇科,这常常让某些患病的女性挂错号的同时,浪费了不少看病的宝贵时间.乳房疼痛→乳腺科/普外科 部分女性人到中年,乳房就开始不舒服,有些甚至还会在乳房的周围摸到一些小疙瘩,这时先会怀疑自己得的可能就是乳腺增生,于是她们可能会第一时间去挂妇科的号.但其实真正看乳腺疾病的临床专家在乳腺外科,如果就医医院没有这个科室,那就应该挂普外科.
作者:邢苏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高黏血症年轻化,秋燥时节需留心高血脂是现代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顽疾,它还往往会引起高黏血症.试想一下,血液本来应该在血管里哗啦啦流得很顺畅,血脂升高了,血液开始漂起“油花”,变得黏黏糊糊的,血流速度也会减慢乃至血流不畅,这是高黏血症的典型表现.高黏血症将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糖尿病、脑梗塞、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和病变等都与之相关.全身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淤青,单个手指感到麻木,晨起头晕,午餐后乏力犯困,有阵发性的视觉模糊,都是高血黏症的信号.
作者:田胜利;李文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运动方法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快走、游泳、跳舞、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可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对降低血压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减肥,对肥胖引起的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以力量运动为辅,如举重、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血流量,保护心脏健康.不过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到适量,切忌过度运动.
作者:方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断肝病,看眼色《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受血而能视”,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因此眼部的异常表现多被认为和肝有关.
作者:《康复(健康家庭)》编辑部;方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我国儿科病中,腹泻是排名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宝宝脏腑娇嫩,受暑热、湿困、寒凉等外邪入侵,会致湿热泻或湿寒泻;饮食不节制、不洁净,食物消化不良而积滞在大肠,会致伤食泻;先天体质差,后天用药不当或生大病,造成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食物,以致脾虚泻.但若能在打针吃药之外,有针对性地施以推拿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绿色医疗手段,让宝宝少受一点痛苦,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的侵害.
作者:沈一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门诊的接诊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问:“医生,我体检发现宫颈糜烂,给我用点药吧.”殊不知,对于宫颈疾病的诊治,检查重于治疗.由于“糜烂”等很多宫颈疾病与早期宫颈癌很难区别开来,因此,在开始治疗之前,就必须先搞清楚究竟是什么病.宫颈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分为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三个阶梯.
作者:陈亚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你在锻炼前会做热身慢跑、跳绳之类的热身运动吗?A是 B不是2.你认为规律的运动能改善情绪,并提高抗压能力吗?A是 B不是3.负重训练无助于燃烧脂肪,这种说法对吗?A是 B不是4.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你非但没有减重,反而增重了.你认为这样的锻炼有效吗?A是 B不是5.对患哮喘的人来说,运动有益健康吗?A是 B不是6.大多数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锻炼出强健的肌肉,是因为她们缺乏足够的睾丸素吗?A是 B不是
作者:王梦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孕期:谨防营养过剩有些准妈妈以为,胎儿大一些就更强壮、健康一些,在孕期拼命补身,想给宝宝多的营养,让宝宝从娘胎里起就“不输阵”.事实上,胎儿体重过重,体型过大,会增加产妇生产的风险和困难,延长产程,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吸入胎粪、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等,对产妇的骨盆、会阴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胎儿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大越健康,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即≥2500克、<4000克,分娩时顺利无碍,就可以了.在孕期的营养调理上,切忌盲目补身,一般在营养师指导下,注意适当补充铁质、钙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即可,避免营养过剩.
作者:方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包女士身材圆圆的,脖子看上去有些短.很长一段时间,她回家爬楼梯后,总觉得气喘、呼吸不畅,有时候还会有胸闷的感觉;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心脏病或哮喘等问题.近,包女士觉得呼吸越来越吃力,后经CT检查发现,原来是“胸骨后甲状腺肿”.
作者:王仁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警惕晶状体混浊人眼内有一双凸、无色透明的组织叫做晶状体.通常,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聚焦到视网膜,视神经将光化学信号传递到大脑中枢,人们就能看到该物体.一旦某些原因导致晶状体混浊,影响光线通过晶状体进入眼内,人们就会看不清外界物体,这就是白内障的形成和症状.
作者:廉井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退休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有1/4的退休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休综合征,美国有30%的人担心退休生活,德国则有42%的人害怕退休.“退休病”不仅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更涵盖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生理性疾病,而男性恰恰又是“退休病”的高发人群.60岁的退休年龄,往往是男性突发重病的一道坎.至少1/4的退休人员有“退休病”生活中只有工作,退休后容易出问题心理上的“退休病”,又名“退休综合征”,早是美国学者约翰逊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退休后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躯体化症状.
作者:《康复(健康家庭)》编辑部;周霄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