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罗兰;李玲;刘鑫

关键词:健康教育模式, 消化内科, 住院患者, 可行性
摘要:目的:对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消化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45.09±7.11)、焦虑心理评分(43.07±6.11)、护理总满意度100%均优于对照组(52.08±8.13)、(53.12±8.09)、87.5%,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健康护理模式能够有效促使患者心理健康良好发展,提高其承担各种压力的能力,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以巨脾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1例

    通过我院收治的一例以脾肿大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患者的报道。学习关于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案,进一步掌握该病的诊断,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作者:严桥路;尹雪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盐酸右美托咪啶对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评价

    目的:探究盐酸右美托咪啶对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84例中老年食管癌患者将其分为 A 组(麻醉后给予适当盐酸右美托咪啶)及 B 组(对照组),比较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 MAP、SpO2及 HR 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拔管前、后及拔管后5 min,B 组患者 MAP、HR 水平均明显高于 A 组,至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 MAP、SpO2及 HR 水平均有所下降,但相关指标 B 组仍高于 A 组(P <0.05)。结论:术后给予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盐酸右美托咪啶,可预防或减弱该患者麻醉后苏醒期的心血管反应,对中老年患者平稳度过麻醉后苏醒期具有一定益处。

    作者:王榆富;陈阳;樊伟;李斌;张新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ERCP和EST取石术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比较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 ERCP +EST 取石术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结果:两组结石取净率比较,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ERCP +EST 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作者:刘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护理体会。方法:以我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围手术期给予血压控制,并实施系统化护理,对比系统化护理前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实施系统化护理之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化幅度均低于系统化护理前(P <0.05);53例患者中,对护理总满意49例,满意率92.4%。结论:在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通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提升血压控制的效果、减轻疼痛、延缓疾病进展,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作者:罗金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健康对照 T 辅助细胞17和调节性 T 细胞的比率比较

    目的: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T 辅助细胞17(Th17细胞)以及调节性 T 细胞的比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流式细胞术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2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及24名健康对照人员的外周血 T 辅助细胞17以及调节性 T 细胞的比率进行检测。结果:2组人员的 Th17细胞比率、调节性 T 细胞比率以及 Th17细胞/调节性 T 细胞比率都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 辅助细胞17百分率的升高以及调节性 T 细胞百分率的减少可能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关。经过调节 T 辅助细胞17以及调节性 T 细胞之间的平衡,将有可能变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周芸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讨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总结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层级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所得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方法:从该院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抽取100名,按照临床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层级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每组40名。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前后所得效果,例如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工作状态、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等等。结果:经过对比,层级管理组护理人员护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技术等均优于常规管理组(P <0.05);对比患者对于两组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层级管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P <0.05)。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之中开展层级管理,对于护理人员总体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张洪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0例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划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例数均为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术后4h 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 <0.05)。结论: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对于骨折愈合和术后疼痛缓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应用。

    作者:蒋雪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溃疡胃镜下诊断与治疗效果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96例胃溃疡患者,其中观察组中有48例患者,对照组中有48例患者。对观察组中的胃溃疡患者采用胃镜下清创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中患者则采用单纯常规的药物治疗。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比较两组胃溃疡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患者预后的复发率,从而讨论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及治疗的优异性。结果:通过诊断及治疗后,观察组中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对照组中的患者预后复发率高于观察组中的患者。结论:通过实验发现,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胃镜下的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胃溃疡的复发,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可以进行推广。

    作者:陈才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讨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的检验,可以对女性的外生殖道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在该院妇科门诊进行诊断的532例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的常规检查。结果:在这532例患者中,清洁度Ⅰ和Ⅱ的有165例,清洁度Ⅲ和Ⅳ的有180例,在不同的清洁度中,病原体的发生率也不相同,表现为清洁度Ⅲ和Ⅳ中病原体的检出率远远高于清洁度Ⅰ和Ⅱ的。结论:清洁度与病原菌的发生率并不是成直接的比例关系。线索细胞和念珠菌这两种菌出现的概率较大,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抑制这些菌的生长,防止疾病的发生。

    作者:闫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药学服务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药学服务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接受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对于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药学服务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基于不同方式作用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感功能,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对比两组患者身体疼痛和社会功能,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药学服务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毛英姿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并颅内血肿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附21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并颅内血肿的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该科自2005年2月至2015年10月经 CT 和手术证实的2187例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并颅内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恢复良好1805例(82.5%),轻度残疾258例(11.8%),重度残疾39例(1.8%),植物生存或死亡243例(11.1%)。结论:对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并颅内血肿的病例,在昏迷前或脑疝形成前把握手术时机为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大鹏;张波;张建斌;王琦;张书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堵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堵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输卵管堵塞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 >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堵塞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可有效提高妊娠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例 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 POEM术治疗 AC 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 AC 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细心的观察以及全面、个性化的护理对治疗 AC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小燕;蔡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教学督导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在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学质量可以说是高校为重视的部分,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及意义。因此,各高校都极为重视教学质量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该体系的运行中,教学督导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将在本文简析教学督导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并分析如何保证教学督导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于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老年脑血管病吸入性肺炎9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老年脑血管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脑血管病吸入性肺炎患者96例,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老年脑血管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所选96例患者有8例放弃治疗,死亡16例,其他7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都能够达到好转以上。结论:老年脑血管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容易导致病情延误,临床上的死亡率非常高,及时为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娄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组织切片制作质量的操作技巧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在平时的实践工作以及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组织切片的制作技巧和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组织切片的制作质量。首先,待切样品的质量是关键因素,而样品质量取决于前期处理工作的准确无误。其次,在常规组织制片中,切片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标本的观察效果。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提高学夲制作切片的质量。

    作者:王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倍他乐克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的小剂量及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的不良反应小用药剂量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2例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小剂量及临床特点。结果:282例患者中,23例发生不良反应,小剂量为50 mg/d,主要分布在老年患者。结论:倍他乐克用药剂量≥50 mg/d、长期使用、高龄、联合用药不当等将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及用药剂量。

    作者:丁芸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行方法。方法:选取自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在确诊患儿为过敏性支气管炎后,给患者采用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观察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00例患者在服药后,患者在3~7 d 内症状消失的共32例,在7~12 d 症状消失的共24例,在13~20 d 症状消失为44例,所有患者基本在服药3 w 左右治愈。结论:对于长期反复咳嗽用抗生素及化痰止咳不能缓解的患儿,要充分考虑到过敏性支气管炎的可能,及时对患儿进行诊断并采取治疗,对患儿身体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手术室干预在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的临床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室干预在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的临床作用。方法:入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的将12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患者在术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针对术中压疮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压疮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在手术室进行护理干预对降低术中压疮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严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究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析比较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甲组(n =45)、乙组(n =44)。甲组给予快速血清学检验,乙组给予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两组患儿检测结果予以观察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儿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2%、8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为了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以联用两种检测方式。

    作者:刘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