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芹;格日力;孙慧燕;王立生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危险因素,重点研究不同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与MDS预后的联系.方法:收集本院近5年60例MD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建立详细资料档案,并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60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CD10,CD13,CD15,CD7,CD34,CD117);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合WHO2008分型及IPSS-R积分对MDS进行分组.结果:60例MDS患者中极低危12例,极高危7例;染色体异常35例(58.33%),其中5号、7号、8号、20号、Y染色体异常及复杂核型染色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2.89%、20.0%、17.14%、11.43%、5.71%及14.29%;转化为白血病的正常核型占8.0%,转化为白血病的异常核型分别为复合核型占80%、8号占66.67%、7号占71.43%、5号占75.0%;极高危组MDS患者的髓系细胞表面的非成熟抗原标记CD13、CD33及CD117表达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高(P≤0.05),而髓系细胞表面的成熟抗原标记CD15表达率则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低(P≤0.05),极高危组淋巴系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7、CD10表达率明显低于极低危组(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对MDS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杨颖莹;杨金花;王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PET/CT已替代传统CT检查,成为初诊患者精确分期和治疗过程中评估疗效的标准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介绍中期PET/CT的定义、判读方法、预后价值及危险度分层来阐明中期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的驱动意义,并对近年来关于中期PET/CT驱动的治疗调整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陆晓林;朱海燕;于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炎症小体是位于胞浆内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其活化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促进作用.近年来发现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小体被激活,且活化后炎症小体及其活化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不利于预后.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关于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金霞;刘爱飞;李方林;陈懿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国北方15个血液病研究中心的586例伴有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在外周血、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细胞遗传学改变等的临床特点.方法:用COX回归进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能够影响t(8;21) AML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结果:t(8;21) AML患者的免疫分型中以HLA-DR+、CD117+、CD34+、MPO+、CD38+、CD13+、CD33+多见(>95%),部分患者伴有CD19+和CD56+;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C-KIT突变(37.8%);除t(8;21)异位外,常见的伴随染色体异常为性染色体缺失(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3.5×109/L、不伴随C-KIT突变、做过HSCT的成人t(8;21)AML患者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不伴有髓外浸润、CD19+患者仅在OS上具有优势;多因素分析显示,WBC≤3.5×109/L的患者在OS、PFS上均优于WBC >3.5×109/L的患者(P≤0.05).结论:中国的t(8;21)AML患者临床特征与报道的国外人群基本相似,WBC≤3.5×109/L是t(8;21) AML的预后良好因素,C-KIT突变是t(8;21)AML的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宫丹;李薇;胡亮钉;罗建民;沈建良;方美云;杨清明;王恒湘;克晓燕;陈惠仁;王昭;刘辉;刘峰;马一盖;王景文;李红华;王全顺;靖或;高晓宁;窦丽萍;李永辉;于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未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A组(61例),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B组(29例);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B组多因发热而发病,其中89.66%(26/29)患者骨髓样本中发现有噬血细胞;B组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CD25、乳酸脱氢酶水平及EBV-DNA拷贝数明显高于A组(P≤0.05),且体能状态较差、分期较迟、病情较重,整体预后低于A组.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后病情未充分改善及EBV感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会加重病情,对临床预后有较大影响,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其治疗效果不佳,EBV感染是影响NH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珺芳;曾志勇;杨阿碰;郑玲;陈君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H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6个月疗效和3年生存率(OS).结果: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男女之比4:1,中位发病年龄16(4-43)岁,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4例,13%)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2例,73%)为主.肝炎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同时发病(7例,23%),也可先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23例,77%),但以后者更常见.较之与肝炎非同时发病的患者,AA与肝炎同时发病的患者起病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更低(P值分别为0.042、0.012、0.001),但AA起病时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更低(P =0.046),CD4+/CD8+比例失衡更明显,但此差异缺乏显著性(P=0.538).影响疾病6个月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肝炎时胆红素峰值、骨髓中成熟单核细胞比例(P值分别为0.044、0.006、0.034).长期随访显示,疾病2年OS为64.3±9.2%,患者6个月疗效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预后(P≤0.001).结论: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以SAA及VSAA为主,大多为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相关的AA,患者早期感染发生率高,肝炎与AA同时发生者免疫紊乱更明显;HAAA患者预后差,6个月无治疗反应者总体预后差,宜早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尤亚红;孟宪彬;李星鑫;葛美丽;聂能;黄金波;张静;黄振东;邵英起;施均;郑以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p15、DAPK、SOCS1和FHIT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甲基化状况,探讨基因甲基化在MDS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对67例MDS患者骨髓进行上述4种基因甲基化的检测,选择1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分析MDS患者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67例MDS患者中p15、DAPK、SOCS1和FHIT4种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随着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的增加,p15、SOCS1基因甲基化率呈增高趋势(P≤0.05),同时表达≥2个基因甲基化更易见于相对高危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有基因甲基化和无基因甲基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和21个月(P≤0.05),在相对低危组中SCOS1基因甲基化患者生存时间短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在相对高危组中SOCS1、p15及≥2个基因甲基化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OCS1及p15基因甲基化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p15、DAPK、SOCS1和FHIT是MDS中出现较高的甲基化基因,SOCS1及p15基因甲基化是MD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邓春阳;陈双;江明;尼罗帕尔·吐尔逊;王欢;郝建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1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三甲基化及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的变化,以及Wn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可上调Bax、caspase-3、P21蛋白表达,下调Bcl-2,抑制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r=0.981);苯乙肼上调Jeko-1细胞组蛋白H3K4mel和H3K4me2水平及H3乙酰化水平,而组蛋白H3 K4me3水平无明显改变;苯乙肼处理24 h后Jeko-1细胞的WNT通路蛋白p-GSK-3β、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抑制苯乙肼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作者:詹丽芬;黄轶群;陈强;马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本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0例(其中35例患者继发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骨髓涂片及活检增生程度、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同时比较继发骨髓纤维化与未发生骨髓纤维化患者之间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各期、各分型多发性骨髓瘤均可继发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可致骨髓涂片出现假性增生减低,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Gomori染色阳性(+)至强阳性(+++),部分患者疾病好转后骨髓纤维化程度可减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时骨髓活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较未发生纤维化患者总体预后欠佳.
作者:赵娟;马乐;关键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CVAD化疗方案的CR率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作者:毋艳;王慧;刘晓娟;王彦艳;赵维莅;李军民;沈志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h+/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自2007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Ph+/BCR-ABL+病例,分析其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5例原发Ph+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位年龄39岁.2例脾肿大.5例均可检测到BCR-ABL+,其中2例伴有其他分子生物学异常.4例Ph+中1例为复杂核型,另有1例未检测到Ph染色体.3例行传统化疗联合TKI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目前均存活;1例患者行单纯化疗,6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行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存活至今.结论:Ph +/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石亚男;高泓浩;李文君;陈晶;姚子龙;靖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1例东南亚缺失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SEA-HPFH)合并β地中海贫血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技术(Gap-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DB)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母亲血液学表型符合缺失型HPFH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SEA-HPFH基因携带者,而父亲血液学表型符合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IVS-Ⅱ-654杂合突变,胎儿基因型为未见异常.结论:SEA-HPFH基因携带者与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婚配后有生育出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风险,可通过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及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陈梅环;黄海龙;王燕;张敏;林娜;何德钦;林元;徐两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用多步差速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中的微泡(MV),采用样本负染的方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泡的形态特征;用Micro-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微泡表面标志;液体培养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在相同培养体系下,给微泡组加入50μ1微泡,对照组加入等体积PBS;采用细胞计数观察细胞数目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细胞集落培养法观测与微泡共培养后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功能变化.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是直径在20-100 nm之间的类圆形囊泡,提取后的微泡浓度约为200 μg/ml;在间充质干细胞微泡中CD63表达率为96.0%,CD44表达率为50.2%,而tHLA-DR,CD34,CD29,CD73等表达均为阴性;微泡与GPBMNC共培养2d后,微泡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49±0.15倍(P>0.05),CD34+细胞数(3.93±0.60)×104是对照组(2.30±0.64)×104的1.76±0.30倍;4 d时微泡组细胞数(10.19±0.65)×106是实验组细胞数(4.67±0.70)×106的2.20±0.24倍(P≤0.05),微泡组CD34+细胞数(7.82±0.41)×104是对照组(4.03±0.35)×104的1.95±0.20倍.结论:通过多步差速离心法能够成功从MSC上清中提取微泡,微泡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作者: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 (HSP90)抑制剂17-二甲胺乙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Jurkat细胞,应用HSP90抑制剂17-DMAG作用于细胞株,通过半定量PCR检测HSP90的基因表达,WST技术检测17-DMA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不同浓度17-DMAG作用于Jurkat细胞48 h后,HSP90 mRNA表达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r=0.9530,P≤0.01);17-DMAG处理Jurkat细胞48 h的IC5o为3.17 μmol/L,作用于Jurkat细胞后抑制Jurkat细胞增殖(r=0.9903,P≤ 0.01),促进Jurkat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r=0.9876,P≤0.01).结论:HSP90抑制剂17-DMAG能够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葛芳芳;郭荣;田文亮;高风彩;孙玲;姜中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建立以C57BL/6 (H-2b)为供鼠,137Cs γ射线11 Gy照射[C57BL/6×CBA/Ca] F1(H-2b×k)为受鼠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模型.将受鼠随机分为照射对照、去除T细胞的骨髓细胞(TD-BM)、TD-BM+T细胞①和TD-BM+T细胞②共4组.移植后对受鼠生存期和体重进行评分;比较移植后14 d受鼠的靶器官损伤情况,比较TD-BM和TD-BM+T细胞①组的病理评分;比较移植后14和28 d TD-BM和TD-BM+T细胞①组的骨髓嵌合率;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4 d TD-BM和TD-BM+T细胞①组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o和IL-1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D-BM和TD-BM+T细胞①组受鼠脾细胞中H-2b+ H-2k-CD4+IFN-γ+ Th1细胞的百分比和CFSE检测供者T细胞发生的增殖情况.结果:TD-BM、照射对照、TD-BM+T细胞①和TD-BM+ T②组平均活存时间分别为60、13.29±5.50、33±2.35、29.14±1.77 d.移植后14 d,TD-BM+T细胞①和TD-BM+T②组小鼠出现肝脏、结肠、肺脏和皮肤等多器官损伤,而在TD-BM组多器官损伤不明显.移植后14和28 d,TD-BM和TD-BM+T细胞①组小鼠的嵌合率均>94%.移植后14 d,TD-BM+T细胞①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o和IL-1水平较TD-BM组明显增高.移植后14 d,TD-BM+T细胞①组中H-2b+ H-2k-CD4+ IFN-y+百分比明显高于TD-BM组[(0.5240±0.08447)% vs (7.912 ±0.6087)%] (P≤0.05).移植后14d,供者T细胞在受者体内发生明显增殖.结论:C57BL/6(H-2b)→[C57BL/6×CBA/Ca] F1(H-2bk)可作为单倍体相合移植aGVHD的实验模型;Th1细胞在单倍体相合移植aGVHD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邵亮;张铀;周芙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作用于白血病K562细胞株,观察HSP90在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收集K562细胞,应用HSP90抑制剂17-DMAG作用于K562细胞株,通过半定量PCR检测HSP90的基因表达,WST技术检测17-DMA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7-DMAG处理K562细胞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的生长明显受抑,且呈时间依赖性(48 h)(r=0.9918)和剂量依赖性(3.2 μmoL/L)(r=0.9999) (P ≤0.01);不同浓度17-DMAG处理K562细胞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明显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r=0.9903)(P≤0.01);不同浓度17-DMAG作用于K562细胞48 h后,HSP90 mRNA表达明显减少,17-DMAG下调HSP90 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r=0.9227)(P≤0.01).结论:HSP90抑制剂17-DMAG能够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诱导K562细胞凋亡,这为17-DMAG用于白血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高风彩;郭荣;田文亮;葛芳芳;孙玲;姜中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在对aGVHD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此,本文就目前MSC治疗aGVHD的免疫调节的相关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惠玉;周凡;张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瘤浓度下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是否有损伤作用以及该作用对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及人骨髓基质细胞株HS-5对不同浓度5-FU的敏感性.5-FU作用HS-5后,结晶紫染色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 V/PI双染及Hoe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DCFH-DA法检测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因子KL、GM-CSF、RANTS、SDF水平.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urn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hUCB-MNC)与HS-5共培养后,台盼蓝染色计数hUCB-MN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OS水平、CD34+细胞百分率;酶学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的hUCB-MNC.结果:5-FU 12.5-100 μg/ml对MCF-7、HCT-116和HS-5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中HS-5对5-FU更为敏感.5-FU作用后HS-5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上升,胞内ROS含量显著升高,造血生长因子分泌降低,炎性趋化因子升高.与经5-FU作用的HS-5共培养后,hUCB-MNC数量及CD34+细胞比例降低,G1期阻滞,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胞内ROS含量显著上升,衰老的造血细胞增多.结论:5-FU可导致骨髓基质细胞氧化损伤、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改变,诱发造血细胞氧化应激性早衰.
作者:熊丽溶;宋小英;景鹏伟;王亚平;王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常见的类型,AML的预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差,同时很多老年AML患者因为药物毒性而不能承受强烈的化疗,需要其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疗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很多新药和治疗方案的研究,本文对目前老年AML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老年AML的治疗,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进行综述.
作者:汪少飞;赵会英;黄静;马圣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磷酸酶(SHP-1)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效果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54例CML患者,30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10例非恶性肿瘤常规查体者做对照组(CG),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H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G、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P-CML)、进展期CML、AML组SH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5 +0.62,4.96±1.76,2.60±0.90,0.45±0.20.CML患者SHP-1 mRNA表达水平较CG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患者中,CP-CML患者的SHP-1 mRNA表达水平非常显著高于进展期CML患者(P≤ 0.0001).AML患者较CG组SH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442).CP-CML患者伊马替尼(IM)治疗3个月时的治疗反应理想组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为5.712±0.4476,非常显著地高于反应不佳或失败组4.044±0.3701(P=0.0090).AML患者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组(CR)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为0.4984±0.05164,高于未完全缓解组(non-CR)0.3537±0.02388 (P =0.0017).结论:CML患者SHP-1 mRNA表达水平高于AML患者,且与CML疾病进展相关;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CP-CML对伊马替尼早期治疗反应及AML患者诱导化疗效果的指标.
作者:刘学东;刘晓;李英华;张永晓;李志赏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