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小体在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金霞;刘爱飞;李方林;陈懿建

关键词:炎症小体, 血栓性疾病, 外周动脉病
摘要:炎症小体是位于胞浆内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其活化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促进作用.近年来发现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小体被激活,且活化后炎症小体及其活化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不利于预后.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关于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建立分泌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针对ADAMTS13不同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测定免疫小鼠与ADAMTS13-T7蛋白的抗血清效价.取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与SP2/0骨髓瘤细胞以10:1的比例混合,进行细胞的融合,并将杂交瘤细胞稀释培养.2周后选生长良好的克隆孔检测,阳性克隆孔扩大培养并再次检测.结果:获得真核表达截短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T7蛋白纯品.利用真核表达的截短型ADAMTS13-T7蛋白免疫BALB/c雌性小鼠,ELISA检测免疫后抗血清效价约为1:20 000.利用杂交瘤技术通过融合,获得多株分泌抗重组ADAMTS13抗体的杂交瘤单克隆细胞株.将其中的30株转入液氮中冻存,以备进一步分选及功能研究.结论:融合获得多株分泌抗重组ADAMTS13抗体的杂交瘤单克隆细胞株,为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一定功能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及研究ADAMTS 13结构和功能提供更多的有力工具.

    作者:凌婧;马珍妮;殷杰;沈飞;谢丽倩;赵云霄;阮长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及沙利度胺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一家系ACVRL1、ENG和MADH4(SMAD4)基因突变,并观察沙利度胺对其治疗的疗效.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采用PCR方法对先证者进行ACVRL1、ENG和SMAD4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扩增,应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将结果与数据库参照序列进行对比;对检测到的可疑突变在纳入研究的其他7名家系成员中进一步进行检测.先证者采用沙利度胺(100 mg/d)治疗6个月,而后观察其出血频率、出血量、输血频率等,评估疗效.结果:先证者(Ⅱ-1)及其另外4名家系成员(Ⅱ-2、Ⅲ-1、Ⅲ-2、Ⅲ-3)均存在有ACVRL1基因c.1231C>T杂合突变,与临床表型共分离,为文献已经报道的突变;同时该家系部分成员(Ⅱ-1、Ⅱ-3,Ⅲ-1、Ⅲ-2)存在有ENG基因c.1096G>C突变,不与临床表型共分离,为数据库收录的基因多态性;SMAD4基因未见突变.经沙利度胺治疗后,先证者出血频率、出血量、输血频率均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铁均升高.结论:HHT具有表型异质性,且随着年龄增长表型增多;ACVRL1基因c.1231C>T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沙利度胺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于倩;程钊;易艺芳;彭宏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液体活检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实体肿瘤的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价、早期复发和耐药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瘤是一组具有很强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其多数亚型并没有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其疗效和预后评价主要依赖和受限于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相比于其他组织起源的实体肿瘤,淋巴瘤具有肿瘤细胞更易进入外周循环系统,并且可以通过免疫受体分子多样性标志进行监测的特点,而液体活检具有更为明确的应用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进展,液体活检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液体活检的概念,液体活检的实现基础和应用现状,以及液体活检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阳;刘红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国t(8;21)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国北方15个血液病研究中心的586例伴有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在外周血、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细胞遗传学改变等的临床特点.方法:用COX回归进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能够影响t(8;21) AML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结果:t(8;21) AML患者的免疫分型中以HLA-DR+、CD117+、CD34+、MPO+、CD38+、CD13+、CD33+多见(>95%),部分患者伴有CD19+和CD56+;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C-KIT突变(37.8%);除t(8;21)异位外,常见的伴随染色体异常为性染色体缺失(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3.5×109/L、不伴随C-KIT突变、做过HSCT的成人t(8;21)AML患者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不伴有髓外浸润、CD19+患者仅在OS上具有优势;多因素分析显示,WBC≤3.5×109/L的患者在OS、PFS上均优于WBC >3.5×109/L的患者(P≤0.05).结论:中国的t(8;21)AML患者临床特征与报道的国外人群基本相似,WBC≤3.5×109/L是t(8;21) AML的预后良好因素,C-KIT突变是t(8;21)AML的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宫丹;李薇;胡亮钉;罗建民;沈建良;方美云;杨清明;王恒湘;克晓燕;陈惠仁;王昭;刘辉;刘峰;马一盖;王景文;李红华;王全顺;靖或;高晓宁;窦丽萍;李永辉;于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Ikaros家族成员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造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许多转录因子调控,其中Ikaros家族是这些转录因子的重要代表之一.Ikaros转录因子具有特征性的保守结构模序,能够与含关键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的DNA特异性短序列结合,调控它们的转录活性.同时,Ikaros转录因子还和其它的相关转录调节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造血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从结构上观察Ikaros家族,它们属于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包括Ikaros、Helios、Aiolos、Eos和Pegasus 5个成员,分别由IKZF-1、2、3、4、5基因编码.它们是造血作用的主要调节子,通过单独或共同调控发挥作用,特别对淋巴细胞等造血细胞的发生、发展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家族成员功能异常时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综述Ikaros家族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个家族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及意义,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

    作者:刘珊玲;高丰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27抗原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23例MM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以51例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增生患者作为对照.抗体组合包括ckappa-FITC/clambda-PE/CD38-ECD/CD45-PERCP/CD19-PC7/CD27-APC/CD138-BV421/CD56-BV510,采用CD138/CD38设门出浆细胞群后进一步分析CD56、CD19、ckappa、clambda以及CD45的表达,区分异常浆细胞和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后,进一步分析CD27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阳性率判断标准:≥20%为阳性.同时分析107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4例患者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比较CD27-MM患者与CD27+ 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特点.结果:MM患者中异常浆细胞的CD27+率为48% (59/123),MFI为31.3±35.6;而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CD27+率为100% (51/51),MFI为93.7±6.3.MM患者中异常浆细胞CD27+率及MFI明显低于正常的或浆细胞反应性增生的患者(P≤0.001).对58例CD27-和49例CD27+ MM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反映疾病进展指标如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钙、血肌酐及预后相关因素β2-微球蛋白、LDH水平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17例CD27-及17例CD27+ MM患者的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结果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27-或弱表达高度提示为MM.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能为良恶性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王慧;刘露;刘芳;陈丽娟;屈晓燕;李建勇;吴雨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凝胶卡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凝胶卡法鉴定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及其疾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收集凝胶卡初检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血液标本240例,送血型参比实验室做经典试管法及唾液血型物质等血清学实验,在血清学方法无法确定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试验.结果:在ABO血型正反定型初检不一致标本240例中,假凝集采用试管法后正反定型一致107例(44.58%),不一致的133例(55.42%),其中冷凝集素35例(14.58%)、AB抗原性减弱22例(9.17%)、ABO亚型16例(6.67%)、直抗阳性12例(5.00%)、抗体缺失或减弱11例(4.58%)、因药物及蛋白引起假凝集11例(4.58%)、唾液血型物质11例(4.58%)、ABO血型以外的同种抗体8例(3.33%)、异基因骨髓移植7例(2.92%);疾病分布情况为:血液病(16.83%)、肿瘤(11.88%)、心肺疾病(11.39%),经卡方适度检验分析,疾病分布差异显著.结论: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凝胶卡血型鉴定假阳性较多;在血液病、肿瘤、心肺疾病等方面高发,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作者:李翠莹;徐弘;雷慧芬;刘娟;李小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中期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PET/CT已替代传统CT检查,成为初诊患者精确分期和治疗过程中评估疗效的标准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介绍中期PET/CT的定义、判读方法、预后价值及危险度分层来阐明中期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的驱动意义,并对近年来关于中期PET/CT驱动的治疗调整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陆晓林;朱海燕;于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本文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DNA甲基化、MicroRNA调控、组蛋白修饰等方面的改变与DLBCL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DLBCL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王超雨;田晨;张翼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r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例,男1例,中位年龄34.5岁,其中5例为SLE治疗过程中出现的TTP,7例为两者同时诊断;全部患者均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损害,10例有肾脏损害;5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活性均重度减低(≤5%),同时伴抑制物阳性;9例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均>1%;12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联合其他药物(10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例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例同时加用美罗华);10例给予血浆置换,2例死亡;2例未行血浆置换患者均死亡;4例死亡患者全部伴有肾脏损害.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多次血涂片检查有助于SLE相关性rrP的早期诊断,尽早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肾脏损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潘玉夏;王鸿雁;尚银涛;王兴哲;王茜;田金满;张敬宇;罗建民;杨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维生素B2光化学技术对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源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生素B2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处理的单采血小板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源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捐献血小板的献血员20人,各取60 ml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平均分成2份:一份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另一份采用维生素B2联合紫外光照射的光化学法处理作为实验组.在血站标准条件下保存7d,分别于1、3、5和7d取样,分析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应用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源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和血小板源细胞因子(CCL3、CCL5、TGF-β-1和PF4)含量以及可溶性P-selectin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磷脂酰丝氨酸(PS)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C、PDW和MPV没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血小板贮存期的延长,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含量逐渐增加,5-7d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台,且实验组中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小板贮存的3、5和7d时,实验组中PS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2,P=O.010,P=0.011).在5和7d时,实验组中P-selecti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38,P=0.0036).白细胞源性细胞因子含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PRT处理的去白细胞血小板中,细胞因子的释放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在贮存5和7d时,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达到一个新的平台,其原因可能是血小板的活化和凋亡.

    作者:刘燕;盖厦;张文静;申华;乔文本;张毅;张传兴;叶辉;李惠玲;庄云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多基因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目的:分析p15、DAPK、SOCS1和FHIT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甲基化状况,探讨基因甲基化在MDS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对67例MDS患者骨髓进行上述4种基因甲基化的检测,选择1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分析MDS患者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67例MDS患者中p15、DAPK、SOCS1和FHIT4种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随着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的增加,p15、SOCS1基因甲基化率呈增高趋势(P≤0.05),同时表达≥2个基因甲基化更易见于相对高危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有基因甲基化和无基因甲基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和21个月(P≤0.05),在相对低危组中SCOS1基因甲基化患者生存时间短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在相对高危组中SOCS1、p15及≥2个基因甲基化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OCS1及p15基因甲基化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p15、DAPK、SOCS1和FHIT是MDS中出现较高的甲基化基因,SOCS1及p15基因甲基化是MD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邓春阳;陈双;江明;尼罗帕尔·吐尔逊;王欢;郝建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大蒜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RPMI-8226和NCI-H929细胞,应用Hoechst33342染色分析其侧群细胞的含量;对培养的侧群细胞,应用10 μg/ml大蒜素处理,采用CCK8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平板集落形成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大蒜素对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结果:在RPMI 8226和NCI-H929中均存在有侧群细胞,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17±0.98)%和(2.65±0.61)%.大蒜素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侧群细胞的增殖并显著抑制集落形成;大蒜素能够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发生G1/S周期阻滞.结论:大蒜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和集落的形成,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发生G1/S阻滞.

    作者:曾俊权;郑永亮;刘彬;练建平;龚志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AML1-ETO融合蛋白对p14ARF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常转录因子AMLl-ETO融合蛋白对p14ARF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细胞和对照组细胞以及AML-M2患者白血病细胞p14ARFmRNA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其p14ARF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研究转染细胞中AMLl-ETO与p14ARF启动子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应用qRT-PCR检测5-氮杂胞苷(5-Aza)处理后细胞内p14ARFmRNA表达水平.结果:转染了AMLl-ETO的U937细胞系和具有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p14ARF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p14ARF启动子在对照组细胞株和无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在转染细胞株和具有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转染细胞沉淀富集的DNA中含有p14ARF的启动子序列;5-Aza能上调p14ARF mRNA的表达.结论:p14ARF是AML1-ETO融合蛋白可能的靶基因,p14ARF启动子高甲基化所致的基因沉默可能是M2b型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庄文越;李正祎;陈奕桦;刘燕;陈子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SHP-1mRNA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磷酸酶(SHP-1)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效果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54例CML患者,30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10例非恶性肿瘤常规查体者做对照组(CG),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H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G、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P-CML)、进展期CML、AML组SH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5 +0.62,4.96±1.76,2.60±0.90,0.45±0.20.CML患者SHP-1 mRNA表达水平较CG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患者中,CP-CML患者的SHP-1 mRNA表达水平非常显著高于进展期CML患者(P≤ 0.0001).AML患者较CG组SH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442).CP-CML患者伊马替尼(IM)治疗3个月时的治疗反应理想组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为5.712±0.4476,非常显著地高于反应不佳或失败组4.044±0.3701(P=0.0090).AML患者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组(CR)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为0.4984±0.05164,高于未完全缓解组(non-CR)0.3537±0.02388 (P =0.0017).结论:CML患者SHP-1 mRNA表达水平高于AML患者,且与CML疾病进展相关;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CP-CML对伊马替尼早期治疗反应及AML患者诱导化疗效果的指标.

    作者:刘学东;刘晓;李英华;张永晓;李志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H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6个月疗效和3年生存率(OS).结果: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男女之比4:1,中位发病年龄16(4-43)岁,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4例,13%)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2例,73%)为主.肝炎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同时发病(7例,23%),也可先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23例,77%),但以后者更常见.较之与肝炎非同时发病的患者,AA与肝炎同时发病的患者起病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更低(P值分别为0.042、0.012、0.001),但AA起病时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更低(P =0.046),CD4+/CD8+比例失衡更明显,但此差异缺乏显著性(P=0.538).影响疾病6个月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肝炎时胆红素峰值、骨髓中成熟单核细胞比例(P值分别为0.044、0.006、0.034).长期随访显示,疾病2年OS为64.3±9.2%,患者6个月疗效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预后(P≤0.001).结论: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以SAA及VSAA为主,大多为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相关的AA,患者早期感染发生率高,肝炎与AA同时发生者免疫紊乱更明显;HAAA患者预后差,6个月无治疗反应者总体预后差,宜早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尤亚红;孟宪彬;李星鑫;葛美丽;聂能;黄金波;张静;黄振东;邵英起;施均;郑以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5-氟尿嘧啶损伤骨髓基质细胞致造血细胞应激诱导性早衰

    目的:探讨抑瘤浓度下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是否有损伤作用以及该作用对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及人骨髓基质细胞株HS-5对不同浓度5-FU的敏感性.5-FU作用HS-5后,结晶紫染色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 V/PI双染及Hoe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DCFH-DA法检测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因子KL、GM-CSF、RANTS、SDF水平.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urn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hUCB-MNC)与HS-5共培养后,台盼蓝染色计数hUCB-MN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OS水平、CD34+细胞百分率;酶学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的hUCB-MNC.结果:5-FU 12.5-100 μg/ml对MCF-7、HCT-116和HS-5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中HS-5对5-FU更为敏感.5-FU作用后HS-5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上升,胞内ROS含量显著升高,造血生长因子分泌降低,炎性趋化因子升高.与经5-FU作用的HS-5共培养后,hUCB-MNC数量及CD34+细胞比例降低,G1期阻滞,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胞内ROS含量显著上升,衰老的造血细胞增多.结论:5-FU可导致骨髓基质细胞氧化损伤、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改变,诱发造血细胞氧化应激性早衰.

    作者:熊丽溶;宋小英;景鹏伟;王亚平;王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1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三甲基化及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的变化,以及Wn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可上调Bax、caspase-3、P21蛋白表达,下调Bcl-2,抑制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r=0.981);苯乙肼上调Jeko-1细胞组蛋白H3K4mel和H3K4me2水平及H3乙酰化水平,而组蛋白H3 K4me3水平无明显改变;苯乙肼处理24 h后Jeko-1细胞的WNT通路蛋白p-GSK-3β、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抑制苯乙肼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作者:詹丽芬;黄轶群;陈强;马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在SLE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蛋白(Alb)比值(hsCRP/Alb)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6例SLE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后的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hsCRP和Alb水平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hsCRP和Alb比值与治疗后SLEDAI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随访,分析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10-14分患者的hsCRP/Alb比值高于5-9分者及0-4分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Alb比值与患者的感染(r =0.574),肾脏损害(r =0.499)及心脏损害(r =0.516)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与血液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肺损害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治疗后SLEDAI≥10、hsCRP/Alb≥0.05 mg/g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hsCRP/Alb与SLE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田玲;牛家峰;刘继涛;胡天宇;李庆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重要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学特性,其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疗.MSC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及外泌体的生成有关.在低氧环境下,MSC促血管能力更强,其中,miRNA起到了重要的介导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MSC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概况及促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重点探讨了低氧和miRNA对MSC促血管新生能力的调控.

    作者:徐芹芹;格日力;孙慧燕;王立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