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刘露;刘芳;陈丽娟;屈晓燕;李建勇;吴雨洁
目的:为常规配血结果相容但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筛查合适的红细胞输注,避免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采用体外溶血试验为患者筛选不溶血的供血者红细胞输注.结果: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从15袋血液中筛获不溶血红细胞3U,给患者输血后效果好,无再次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当常规方法配血结果相容而输血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法再次筛查不溶血红细胞供患者输注.
作者:唐聪海;张添新;杨惠聪;张志坚;原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国黑龙江地区蒙古族与汉族人群的血小板抗原(HPA)的多态性分布特征,判断HPA抗原不配合比率,确定有临床意义的抗原系统,为建立包含不同民族已知HPA分型的血小板献血者库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选择100例蒙古族的健康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以123例健康汉族人群为对照,采用PCR-SSP技术,对HPA 1-17共17个抗原系统34个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分别计算其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汉族人群中HPA 4、HPA 7-14、HPA 16,17抗原系统的基因型均为aa,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HPA 1-3,HPA5-6抗原系统的基因型以aa居多;蒙古族人群中HPA 1、HPA 5-14,HPA 16,17抗原系统的基因型均为aa,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HPA 2,4抗原系统的基因型以aa居多;两个民族中,HPA 3,15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易发生血小板不配合而造成的同种免疫.与对照组(汉族)比较,蒙古族HPA 1和HPA 3系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黑龙江省蒙古族健康人群HPA1-17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汉族人群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本民族的自身特点.在建立血小板供者分型数据库时,要适当增加蒙古族的供者.
作者:刘颖;张春燕;赵素珍;颜廷宇;芦凤亮;关佩佩;李鑫;丁镌;王鑫;刘杰;刘丙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BCR/ABL少见融合型别在BCR/ ABL常见型别阴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FISH检测或染色体核型分析存在Ph染色体的CML病例2 490例,其中BCR/ABL P210,P190和P230定量检测均为阴性的病例12例,对该12例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定量检测b2a3(e13a3)、b3a3(e14a3)、e6a2、e8a2和e1a3等5种罕见BCR/ABL融合型别.结果:12例样本中e1a3、e8a2、b2a3、b3a3和e6a2型别阳性分别为1、2、5、4和0例,阳性率分别为8.33%、16.67%、41.67%、33.33%和0%;总阳性率为100%,以b2a3型和b3a3型为主.结论:实时荧光PCR法定量检测BCR/ABL少见融合型别,可用于临床疑似CML而BCR/ABL常见型别定量检测阴性病例的诊断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
作者:邹媛;杜翠;陈红梅;郭福晓;程建兵;唐远燕;吴薇;夏成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作者:钟凤鸾;张红宇;张倩;张文丽;冯佳;孟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本文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DNA甲基化、MicroRNA调控、组蛋白修饰等方面的改变与DLBCL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DLBCL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王超雨;田晨;张翼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造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许多转录因子调控,其中Ikaros家族是这些转录因子的重要代表之一.Ikaros转录因子具有特征性的保守结构模序,能够与含关键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的DNA特异性短序列结合,调控它们的转录活性.同时,Ikaros转录因子还和其它的相关转录调节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造血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从结构上观察Ikaros家族,它们属于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包括Ikaros、Helios、Aiolos、Eos和Pegasus 5个成员,分别由IKZF-1、2、3、4、5基因编码.它们是造血作用的主要调节子,通过单独或共同调控发挥作用,特别对淋巴细胞等造血细胞的发生、发展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家族成员功能异常时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综述Ikaros家族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个家族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及意义,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
作者:刘珊玲;高丰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U266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0、5、10、20、40、80 mmol/L二甲双胍分别作用于RPMI8226、U266细胞株24、48、72 h,应用CCK-8法检测二甲双胍对骨髓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取0、10、20、40 mmol/L二甲双胍分别作用于RPMI8226细胞株48 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取0、5、10、2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于RPMI8226细胞株48 h,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PARP、STAT3、p-STAT3、BCL-2、Cyclin D1、P21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可以抑制RPMI8226和U266细胞株的增殖,并呈浓度(r =0.982,r=0.967,P≤0.05)及时间依赖性(r=0.956,r=0.962,P≤0.05);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RPMI8226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高(r=0.976,P≤0.05);二甲双胍可引起RPMI8226细胞株凋亡相关蛋白pro-caspase-3及PARP的活化,并可抑制STAT3磷酸化、下调BCL-2、Cyclin D1表达,上调P21蛋白表达.结论:二甲双胍可抑制RPMI8226、U266细胞株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下调STAT3信号转导通路是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卢博;桂书彦;周欢欢;刘泽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炎症小体是位于胞浆内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其活化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促进作用.近年来发现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小体被激活,且活化后炎症小体及其活化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不利于预后.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关于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金霞;刘爱飞;李方林;陈懿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侧群细胞具有高致瘤性、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耐药的潜能.这些特性与肿瘤干细胞相似,因此侧群细胞渐渐成为研究肿瘤干细胞的切入点,为进一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病人及其细胞系中均可以检测到侧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加以分选,对其致瘤性,细胞周期,分化潜能,表面标记和耐药性进行了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为深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就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王蕾;李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异常转录因子AMLl-ETO融合蛋白对p14ARF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细胞和对照组细胞以及AML-M2患者白血病细胞p14ARFmRNA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其p14ARF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研究转染细胞中AMLl-ETO与p14ARF启动子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应用qRT-PCR检测5-氮杂胞苷(5-Aza)处理后细胞内p14ARFmRNA表达水平.结果:转染了AMLl-ETO的U937细胞系和具有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p14ARF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p14ARF启动子在对照组细胞株和无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在转染细胞株和具有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转染细胞沉淀富集的DNA中含有p14ARF的启动子序列;5-Aza能上调p14ARF mRNA的表达.结论:p14ARF是AML1-ETO融合蛋白可能的靶基因,p14ARF启动子高甲基化所致的基因沉默可能是M2b型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庄文越;李正祎;陈奕桦;刘燕;陈子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常见的类型,AML的预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差,同时很多老年AML患者因为药物毒性而不能承受强烈的化疗,需要其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疗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很多新药和治疗方案的研究,本文对目前老年AML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老年AML的治疗,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进行综述.
作者:汪少飞;赵会英;黄静;马圣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抑制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0、20、40、80、160 nmol/L) TP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40、80、160 nmol/L) TPL作用48 h后RPMI8226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MYD3和MMP-9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蛋白H3K4me2,H3K4me3的甲基化水平.结果:TPL能够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活性,且随作用时间延长及药物浓度增高,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TPL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974,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TPL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SMYD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82,P≤0.05);siRNA-SMYD3转染RPMI8226细胞48 h后,siRNA-SMYD3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MP-9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80nmol/L的TPL作用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TPL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组蛋白H3 K4me2和H3 K4 me3的甲基化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971,r=-0.985,P≤0.05);siRNA-SMYD3转染RPMI8226细胞48 h,组蛋白H3 K4 me2和H3K4me3的甲基化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与siRNA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L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抑制SMYD3,调控组蛋白H3K4甲基化和MMP-9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作者:徐成波;沈建箴;廖斌;付海英;林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RPMI-8226和NCI-H929细胞,应用Hoechst33342染色分析其侧群细胞的含量;对培养的侧群细胞,应用10 μg/ml大蒜素处理,采用CCK8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平板集落形成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大蒜素对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结果:在RPMI 8226和NCI-H929中均存在有侧群细胞,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17±0.98)%和(2.65±0.61)%.大蒜素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侧群细胞的增殖并显著抑制集落形成;大蒜素能够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发生G1/S周期阻滞.结论:大蒜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和集落的形成,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发生G1/S阻滞.
作者:曾俊权;郑永亮;刘彬;练建平;龚志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株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瑞氏姬姆沙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抑制率;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阻滞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caspase-3、BAX、SMO、Gli1、Gli2蛋白表达.结果:三氧化二砷和伊曲康唑单用对KG1a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与单药对比,前者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均明显减少(P≤0.05),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用药能够增加细胞的Caspase-3和BAX两种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SMO、Gli1、Gli2的表达.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能抑制KG1a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h信号通路受抑制,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有关.对难治性AML进行三氧化二砷与伊曲康唑联合实验性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作者:吴建伟;肖炜婷;曾英坚;范佳鑫;叶永斌;李元明;郑荣;郭坤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本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0例(其中35例患者继发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骨髓涂片及活检增生程度、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同时比较继发骨髓纤维化与未发生骨髓纤维化患者之间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各期、各分型多发性骨髓瘤均可继发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可致骨髓涂片出现假性增生减低,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Gomori染色阳性(+)至强阳性(+++),部分患者疾病好转后骨髓纤维化程度可减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时骨髓活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较未发生纤维化患者总体预后欠佳.
作者:赵娟;马乐;关键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r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例,男1例,中位年龄34.5岁,其中5例为SLE治疗过程中出现的TTP,7例为两者同时诊断;全部患者均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损害,10例有肾脏损害;5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活性均重度减低(≤5%),同时伴抑制物阳性;9例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均>1%;12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联合其他药物(10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例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例同时加用美罗华);10例给予血浆置换,2例死亡;2例未行血浆置换患者均死亡;4例死亡患者全部伴有肾脏损害.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多次血涂片检查有助于SLE相关性rrP的早期诊断,尽早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肾脏损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潘玉夏;王鸿雁;尚银涛;王兴哲;王茜;田金满;张敬宇;罗建民;杨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的临床表现、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SPTCL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皮肤损伤6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1例单发,位于面部;5例伴有疼痛,3例伴有溃疡,2例淋巴结受累,2例结外受侵.躯干皮肤病灶的SUvmax为3.9(1.0-10.1),四肢病灶的SUVmax为3.8(1.1-11.3),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8,P=0.804);皮肤病灶CT值>0HU组的SUVmax明显高于CT值≤0HU组[7.0(3.0-11.3) vs1.8(1.0-6.9);Z=-7.523,P=O.000].所有皮肤病灶、受累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分别为SUVmax为3.9(1.0-11.3)、5.2(2.1-13.1)和6.2(4.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皮肤病灶(P≤0.05),却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病灶的SUVmax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7例SPTCL患者中,死亡4例,均为多发,其中3例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3例皮肤病灶SUVmax中位数≥3.O,2例淋巴结及结外脏器受侵.结论:SPTCL临床无特征性,18F-FDG PET/CT可以提供病变的发生部位、范围、受累程度及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判,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丁重阳;李海;刘冲;李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1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三甲基化及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的变化,以及Wn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可上调Bax、caspase-3、P21蛋白表达,下调Bcl-2,抑制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r=0.981);苯乙肼上调Jeko-1细胞组蛋白H3K4mel和H3K4me2水平及H3乙酰化水平,而组蛋白H3 K4me3水平无明显改变;苯乙肼处理24 h后Jeko-1细胞的WNT通路蛋白p-GSK-3β、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抑制苯乙肼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作者:詹丽芬;黄轶群;陈强;马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斑马鱼造血发育模型探索microRNA-191(miR-191)对髓系造血分化的调控.方法:将miR-191和对照(cel-miR-67)通过显微注射斑马鱼受精卵,收集发育到10 s、24 hpf、36 hpf和48 hpf的胚胎,分别提取对照及实验组胚胎的RNA,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比较斑马鱼胚胎红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gata1,scl,hbbe3,lmo2)和粒-单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pu.1,L-plastin,mpx,cebpcα)的表达水平;选取24 hpf胚胎进行上述基因的整胚原位杂交,比较注射miR-191对髓系分化标记基因的原位时空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分子克隆及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成功制备了斑马鱼红系、粒-单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的RNA探针且特异性良好;与注射对照的受精卵相比较,荧光定量qRT-PCR检测发现,注射miR-191的24 hpf和36 hpf斑马鱼胚胎整体中髓系分化基因的水平均有微弱的上调趋势;而发育10 s的胚胎中髓系基因mpx的mRNA表达出现10-20倍的显著上调;整胚原位杂交结果发现24 hpf的胚胎中髓系特异基因L-plastin的原位表达有所上调.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斑马鱼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及分析胚胎髓系分化基因表达的两种方法;miR-191对斑马鱼胚胎髓系分化调控功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该miR-NA可能参与调控粒-单核系和红系分化,其对髓系基因mpx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及相应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孙晨光;陈明;阮峥;韩睿钦;王文天;王芳;胡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分泌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针对ADAMTS13不同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测定免疫小鼠与ADAMTS13-T7蛋白的抗血清效价.取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与SP2/0骨髓瘤细胞以10:1的比例混合,进行细胞的融合,并将杂交瘤细胞稀释培养.2周后选生长良好的克隆孔检测,阳性克隆孔扩大培养并再次检测.结果:获得真核表达截短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T7蛋白纯品.利用真核表达的截短型ADAMTS13-T7蛋白免疫BALB/c雌性小鼠,ELISA检测免疫后抗血清效价约为1:20 000.利用杂交瘤技术通过融合,获得多株分泌抗重组ADAMTS13抗体的杂交瘤单克隆细胞株.将其中的30株转入液氮中冻存,以备进一步分选及功能研究.结论:融合获得多株分泌抗重组ADAMTS13抗体的杂交瘤单克隆细胞株,为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一定功能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及研究ADAMTS 13结构和功能提供更多的有力工具.
作者:凌婧;马珍妮;殷杰;沈飞;谢丽倩;赵云霄;阮长耿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