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艳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中,无痛分娩措施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正常产妇80例,随机均匀分组,对照组主要进行常规分娩,观察组主要采取无痛分娩措施进行分娩。结果:在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产妇分娩镇痛剂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无痛分娩措施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张会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病案教学法逐渐被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用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作为西医临床学必修课程之一,西医内科学课程中必背的内容过多,某些病理特征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病案教学法已经成为所有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病案教学法的优势和西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病案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自2015年01月至2016年01月收入院的124例新生儿,按照完全随机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5.2%,护理满意率为96.8%,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9.0%,护理满意率为8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采用综合优质护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学习。
作者:周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ICU危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将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28%)明显优于对照组(77.14%),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ICU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死亡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嘉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中聚焦解决模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3年至2014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观察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指导工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步,其生活水平也能极大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李淑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剖宫产产妇临床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剖宫产产妇67例。通过患者自愿原则对她们进行分组分娩护理。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给予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总有效率(91.89%)、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76.67%),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剖宫产产妇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放松产妇情绪,调整机体状况,提高剖宫产的成功率。
作者:顾小玲;金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将该院内科接收的74例脑梗塞患者纳入此次研究中,基于护理方式差异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闹栓塞患者治疗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的良好康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本妇幼保健院第Ⅰ类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的运用情况作系统化评估,以期为合理使用该类药品提供有效的参考凭据。方法:以限定日剂量DDD法对该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第Ⅰ类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运用情况作出系统化的调查统计,并作科学的用药评估。结果:本妇幼保健院在调查期内共使用到3种第Ⅰ类精神药品,11种麻醉类药品。当中,除了芬太尼以外,各种药品的DUI值都低于1。结论:本妇幼保健院各种第Ⅰ类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运用指标基本达到规范用药标准。
作者:李茂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yynw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独活寄生汤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晨僵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本科12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120例患者,1例因操作失败,发生气胸;2例发生导管移位;5例发生局部感染;5例出现导管轻度阻塞。结论:做好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及早进行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和利用率。
作者:雷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90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辉;李咏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24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各62例,分别采用常规修复和口腔种植修复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数值。结果:乙组患者治疗结果总评分(93.6±3.3)分,明显高于甲组分值[(77.5±3.9)分,P<0.05]。结论:针对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方案,与传统修复相比,前者在固定、咀嚼、舒适、美观及语言表达上效果更佳,更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王宁;丁志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与金标法用于受血者HIV抗体检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住院患者2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与金标法对其进行HIV抗体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准确性。结果:酶联免疫法的初筛检测有10例呈阳性,复查有6例呈阳性,筛选阳性率与假阳性率分别为0.125%、0.036%;而金标法检测出15例呈阳性,复查有12例呈阳性,通过疾控中心确诊有6例,筛选阳性率与假阳性率分别为0.186%、0.086%;通过两种检测方法的筛选阳性率与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时候,酶联免疫法与金标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在临床检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法,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联合检测。
作者:贺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按时按量进餐、准确评估食物、标准安排饮食及计划控制饮食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护理效果理想,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史翠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银川市某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参加体检的5922名居民的生化检测结果,并对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C、TG测定值在年龄间有显著性差异。ALT、AST、TBIL无显著性差异,UA,CR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结论:TC、TG阳性率偏高,应有针对性地对本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加强宣传力度,多方面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合理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孟勇;陈慧英;张宁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定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检查中行64层螺旋CT诊断方案的可行性。方法:筛选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因冠状动脉狭窄进入本院诊疗的60例患者,均予以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再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所得结果客观比对。结果:结果表明,轻度狭窄患者敏感度69.62%、特异度98.88%、准确率94.48%;中度狭窄患者分别是81.54%、99.13%、96.95%;重度狭窄患者分别是91.85%、98.21%、96.57%。结论:在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64层螺旋CT方案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准确率以及特异度,值得推荐。
作者:阚建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69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过敏反应患者18例(26.09%);胃肠道反应患者26例(37.68%);瑞士综合征患者9例(13.04%);水杨酸反应患者12例(17.39%);肝损害患者4例(5.80%);给予对症治疗并停止使用药物后,患者的以上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结论: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治疗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从而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得到大程度的降低。
作者:翟建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总结中医疗法应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筛选50例于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因慢性鼻窦炎进入本社区卫生中心医院的患者,参考随机方案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内有患者共25例,予以常规疗法;治疗组内有患者共25例,实施中医疗法,客观评定2组用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两组疗效评定后,对照组25例有效率76.00%(19/25),治疗组25例是96.00%(24/25),(P<0.05)。结论:选择中医疗法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救治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其病情,有持续应用价值。
作者:杨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为患者早期诊断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内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2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治疗方面,20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其中,4例患者行电凝电切、10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6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1例患者ESD治疗后另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出院后,对其不定期随访5~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及早发现并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治疗效果理想,基本不会转移或复发。
作者:曹刚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检验科微生物室近年来的医院感染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实验室因素、化学试剂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工作人员自身因素。结论:针对检验科微生物室所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应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其生物安全性。
作者:孙镇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