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张丽娜

关键词:循证护理,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所收治的120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临床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临床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新功能状况,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降低生命安全风险。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分娩的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为5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学校健康教育,对比健康教育结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孕妇健康教育结果,发现研究组的宣教效果更为显著。孕妇通过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加深,研究组孕妇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6%,常规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例孕妇接受了学校健康教育,提高了孕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孕妇以及家属能够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作者:刘梅芳;史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对骨科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措施在骨科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骨科收治的卧床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骨科卧床患者,可以明显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进行大力的临床推广。

    作者:周孝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温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成分不正常地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身上,该个体常常表现有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血脂不正常;血压升高;以及有胰岛素抗性或者患有糖尿病等。当这些不良因素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时,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要及时干预这些风险因素。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加上饮食不节制,荤素搭配不合理,以及工作压力也跟着增大,人体正常的葡萄糖脂肪代谢受到影响,体重增加,甚至血压升高,从而产生一系列与代谢相关疾病。各项危险因素叠加,使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法。针灸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医整体观念、异病同治及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发挥着它特有的优势。它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低毒副作用等方面,都显示了它有治疗本综合征的潜力。根据体质学说的研究,我们发现,气虚痰湿体质者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根据临床操作经验,我们选取30例代谢综合征并且均为气虚痰湿体质的患者,分为A组(温针灸组配合常规用药),B组(A组病源在接受温针治疗前3月常规用药)进行治疗观察,疗程3个月。穴位取任脉上的,中脘,水分,气海,关元等任脉穴及双侧天枢,足三里,丰隆等足阳明胃经腧穴。实施温针时,在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的针柄上装上艾柱一桩即可,治疗三个月后观察,治疗组体重减轻,腹围减小,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控制更佳。

    作者:张雪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自2015年01月至2016年01月收入院的124例新生儿,按照完全随机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5.2%,护理满意率为96.8%,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9.0%,护理满意率为8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采用综合优质护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学习。

    作者:周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体弱儿童管理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针对体弱儿童实施的一种有效干预方式,有利于改善体弱儿童的体质,使其健康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婴幼儿免疫力下降,体质出现问题的现象颇多。本文就以体弱儿童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患有营养缺乏性疾病以及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干预手段的方法观察其效果,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健康教育在体弱儿童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杨文云;罗开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盐酸氨溴索与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探索盐酸氨溴索与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该院1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住院总耗时、湿罗音消失时间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盐酸氨溴索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可促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恢复,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朱兴婕;陈永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无痛分娩措施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中,无痛分娩措施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正常产妇80例,随机均匀分组,对照组主要进行常规分娩,观察组主要采取无痛分娩措施进行分娩。结果:在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产妇分娩镇痛剂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无痛分娩措施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张会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项目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医院护理创新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效果加以评估总结,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着重利用项目管理理论开展该院的护理创新管理工作,将每一项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具体工作结果与2014年之前该院的护理创新工作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在项目管理理论下,我院的护理创新工作的质量水平明显上升,临床护理理念充分做到了与时俱进、护理措施更加完善与2014年之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差异显著(P<0.05)。结论: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医院护理创新管理工作中,效果限制,值得深入推广。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探讨循证护理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与研究组(44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主要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效果为97.34%,与对照组的88.34%相比,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冠心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作者:于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浅析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护理干预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予以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措施,掌握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3例介入治疗术顺利完成,术后有1例并非脑血管痉挛,后自动出院,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也无死亡病例,临床护理效果整体良好。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介入治疗中,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临床意义重大。

    作者:吕会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性化护理在普外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人性化护理在普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7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57例为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与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普外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丽;张旖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所收治的120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临床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临床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新功能状况,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降低生命安全风险。

    作者:张丽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童医院门诊分诊准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研究分析儿童医院门诊分诊准确率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908302人次的门诊分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出,门诊分诊准确率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进行门诊分诊908302次,其中2311人次出现分诊失误,失误率约为0.25%,平均每天分诊失误约12人。通过对影响门诊分诊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患者与家属因素造成分诊失误率位居第一位(39.9%),其它因素依次是疾病因素(34.4%)、医护人员因素(17.1%)、管理因素(8.7%)。结论:患者与家属因素、疾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是影响儿童医院门诊分诊准确率的主要因素,需要通过分诊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构建科学合理的门诊分诊制度、调整完善医院管理是降低分诊失误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袁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性化护理就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就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在血糖达标率、血压达标率、遵医嘱用药依从性、饮食疗法依从性、运动疗法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就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其血糖和血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银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吞咽功能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间在该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8例,依据护理方式给予分组,对照组34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34例在一般护理中增加吞咽功能训练,对比两组间吞咽功能。结果:护理后研究组1~2级相比于对照组占有率明显较高,3~4级则相对较少,整体水平提升(P<0.05)。结论:吞咽训练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了护理质量。

    作者:蔡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诊治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为患者早期诊断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内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2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治疗方面,20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其中,4例患者行电凝电切、10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6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1例患者ESD治疗后另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出院后,对其不定期随访5~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及早发现并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治疗效果理想,基本不会转移或复发。

    作者:曹刚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用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早期肺癌临床诊断中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评价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8例高度疑似早期肺癌患者,采集患者多层螺旋CT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将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58例高度疑似早期肺癌患者中40例患者确诊,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38例诊断为早期肺癌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为86.21%、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3.33%。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早期肺癌上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具有无创伤性、便捷、费用低等特点,可作为疑似早期肺癌患者的检查首选方法,结果准确可靠,易于患者接受,可作为临床早期肺癌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周晓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探析

    目的:对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的研究与探讨。方法:在该院选取36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各18例患者。对甲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乙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乙组的18例患者相较于甲组患者来说,经过护理后的并发症较少,并且乙组的住院时间也明显比甲组的住院时间长,恢复较慢,甲组和乙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周伟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优质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优质护理方法。方法:以该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70例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和7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对比两组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时渗血量比较有差异(P<0.05)。结果:(1)两组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时渗血量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PICC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缩短肿瘤picc置管患者穿刺置管时间和减少穿刺时渗血量及并发症。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中远期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早期实行护理干预在中远期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用Harris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院外随访1月、3月、6月以及12月的恢复情况,并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及1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院内以及院外恢复效果比较得出:实验组患者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除术后1月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时间段患者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均高于手术前,且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人工狂关节置换术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中远期恢复效果较好。

    作者:时婧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