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
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检验科微生物室近年来的医院感染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实验室因素、化学试剂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工作人员自身因素。结论:针对检验科微生物室所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应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其生物安全性。
作者:孙镇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共48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给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给实验组患者采取急性期针对性的优质护理。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仅为20.83%,而对照组为45.8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布卓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的有25例,好转的有10例,无效的有3例,总有效率为92.11%;试验组患者治愈的有15例,有效的有8例,无效的有15例,总有效率为60.53%。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效果好于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对于病情严重,无法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手术方式则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临床上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正确的选择治疗方式,把握治疗时机十分关键。
作者:朱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分析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8例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成分为30g瓜蒌,25g葛根,20g白芍,15g丹参、茯苓、薤白,12g姜竹茹,10g柴胡、桂枝、延胡索、郁金、党参、法半夏,9g陈皮。1剂/d,水煎至200 ml,早晚各一次。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潘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接治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在非洛地平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系统化护理干预,总结本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通过治疗后,本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5%,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非洛地平治疗中实施系统、针对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意义重大。
作者:郝晓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氨溴索与地塞米松联用对新生儿重症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重症吸入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治疗)及研究组(氨溴索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各40例,评价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与对照组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新生儿重症吸入性肺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柴逸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在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我国发生率为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1]。GDM可引起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早产、巨大儿及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2,3]。目前临床上关于其治疗、分娩时机、分娩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试图回顾性分析GDM孕妇采用不同分娩分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党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对比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在诊断异位妊娠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并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将其分为基础性资料并无差异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经腹部彩超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使用阴道彩超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对比检出率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者检出41例,检出率为93.2%,对照组患者共检出35例,检出率为79.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检查期间观察组患者检出的附件包块、胚芽、宫内假孕囊、心血管搏动例数与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异位妊娠的过程中,为加强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提高诊断符合率,相对比腹部超声诊断,阴道超声诊断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邢俊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该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0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进行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及理化检验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健康教育是针对体弱儿童实施的一种有效干预方式,有利于改善体弱儿童的体质,使其健康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婴幼儿免疫力下降,体质出现问题的现象颇多。本文就以体弱儿童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患有营养缺乏性疾病以及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干预手段的方法观察其效果,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健康教育在体弱儿童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杨文云;罗开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引流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行经皮穿刺肝胆造影引流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0例)和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20例),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穿刺肝胆造影引流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仇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作者:佐炳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讨论分析流行性腮腺疫情,探究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统计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流行性腮腺炎,但6~15岁的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构成比高,其次是1~5岁儿童,不过此年龄段之外的人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控制流行性腮腺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幼儿园、中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疫苗的接种率,同时要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和应急预案,完善监察机制,一旦出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控制对策。
作者:朱叶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的研究与探讨。方法:在该院选取36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各18例患者。对甲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乙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乙组的18例患者相较于甲组患者来说,经过护理后的并发症较少,并且乙组的住院时间也明显比甲组的住院时间长,恢复较慢,甲组和乙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周伟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协同干预在癌症晚期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癌症晚期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20例为一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协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针对癌症晚期疼痛患者,协同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明显,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疼痛。
作者:曾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本科12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120例患者,1例因操作失败,发生气胸;2例发生导管移位;5例发生局部感染;5例出现导管轻度阻塞。结论:做好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及早进行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和利用率。
作者:雷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在产后出血治疗中,应用不同康复干预手段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分娩的250例产妇,将产妇按照干预方式差异分为1、2、3、4、5组,每一组有50例,观察对比各组产妇干预的效果。结果:五个组产妇第三产程后2 h的出血量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治疗中应用心理干预、注射催产素以及产后康复等方式,可以降低产妇出血量,具有应用的价值。
作者:史建英;刘梅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通过对术前癌症患者存在心理危机的临床现状及可能原因的分析,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危机干预措施,发掘希望,对于帮助其克服心理危机,对于其提高手术配合,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和术后继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玉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研究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方法:将该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取非手术方案治疗,实验组采用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评估两组疗效并对比术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远高于对照组的66.7%,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月、12月时病情复发率均为0.0%,同期对照组病情复发率分别为23.3%、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情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海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69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过敏反应患者18例(26.09%);胃肠道反应患者26例(37.68%);瑞士综合征患者9例(13.04%);水杨酸反应患者12例(17.39%);肝损害患者4例(5.80%);给予对症治疗并停止使用药物后,患者的以上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结论: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治疗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从而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得到大程度的降低。
作者:翟建皓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