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勤红
目的:讨论分析流行性腮腺疫情,探究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统计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流行性腮腺炎,但6~15岁的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构成比高,其次是1~5岁儿童,不过此年龄段之外的人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控制流行性腮腺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幼儿园、中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疫苗的接种率,同时要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和应急预案,完善监察机制,一旦出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控制对策。
作者:朱叶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难产又被称之为异常分娩,会对母婴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受到广大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在文中主要就难产进行学术思考,从中医思想之中汲取精华,为母婴安全提供更多的保护。
作者:张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患者2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比较两组患者腹胀缓解率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者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患者治疗期间,予以其护理干预模式,给予其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腹胀情况,同时还能够降低腹胀的发生,有利于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秋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部X线联合CT在肺部感染早期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早期肺部感染患者55例,观察对比本组患者经单纯X线与X线联合CT检查肺部感染早期的阳性诊断率。结果:X线联合CT对肺部感染早期的阳性诊断率为94.55%,高于单纯X线的(81.82%,P<0.05)。结论:胸部X线与CT诊断早期肺部感染效果可靠,有效保证了患者的诊疗质量。
作者:吴丽君;王君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主要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妇产科疾病患者7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在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妇产科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手术运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程立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肿瘤放疗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6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66例纳入研究组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肿瘤放疗患者经舒适护理,满足了其护理需求,提高了其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许晶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处方质量及用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度门诊处方点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要不合理类型为书写错误、超时用药、诊断不明确等。结论:经干预,不合理情况得到改善,但仍需持续改进。
作者:汤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分娩的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为5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学校健康教育,对比健康教育结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孕妇健康教育结果,发现研究组的宣教效果更为显著。孕妇通过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加深,研究组孕妇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6%,常规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例孕妇接受了学校健康教育,提高了孕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孕妇以及家属能够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作者:刘梅芳;史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剖宫产产妇临床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剖宫产产妇67例。通过患者自愿原则对她们进行分组分娩护理。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给予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总有效率(91.89%)、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76.67%),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剖宫产产妇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放松产妇情绪,调整机体状况,提高剖宫产的成功率。
作者:顾小玲;金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个性化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与判定。方法:该院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并观察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SDS、S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不仅如此,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
作者:李雪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发生的35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变态反应患者占57.14%,消化系统反应占11.43%,其他不良反应占31.43%,第一代药物不良反应占11.43%,第二代药物不良反应占42.86%,第三代药物不良反应占45.71%。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选择给药途径、品种等,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孙治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抑制正常骨髓造血。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病因尚未明确,与某些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化学因素、遗传因素等。近的研究提示,基因的甲基化及染色体某些区域缺失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在此,简要阐述Wnt信号途径及其受体分子与血液恶性肿瘤的关系。
作者:江棋;徐小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后相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当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作者:赵懋丽;宫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本科12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120例患者,1例因操作失败,发生气胸;2例发生导管移位;5例发生局部感染;5例出现导管轻度阻塞。结论:做好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及早进行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和利用率。
作者:雷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IPH)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IPH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分别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和宫腔纱布填塞术,对比两组治疗时间、出血量、临床疗效。结果:动脉栓塞组有效率高于纱布填塞组(P<0.05);动脉栓塞组手术时间(52.88±3.63)min、止血时间(14.92±3.84)min短于纱布填塞组(65.82±6.89)min,(25.46±4.25)min,产后出血量(1353.34±45.72)ml少于纱布填塞组(1582.24±48.87)ml(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IPH止血迅速,有效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金松敏;黄雅;李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中,无痛分娩措施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正常产妇80例,随机均匀分组,对照组主要进行常规分娩,观察组主要采取无痛分娩措施进行分娩。结果:在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产妇分娩镇痛剂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无痛分娩措施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张会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3月11日期间在该院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实施常规的质量控制,以此作为对照组,于2014年3月11日至2015年3月11日期间在该院实验室输血检验中实施针对性质量控制,以此作为实验组,质量控制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院内感染率及质量控制评分。结果:实验组的质量控制评分为(93.45±10.08)分,对照组的质量控制评分为(79.34±10.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院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实施质量控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减少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院内感染率,提高输血检验质量。
作者:张秋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效果。方法:在该院收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中随机选出143例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加用替加环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4.44%、68.06%,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83.10%、49.30%要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音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替加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的有25例,好转的有10例,无效的有3例,总有效率为92.11%;试验组患者治愈的有15例,有效的有8例,无效的有15例,总有效率为60.53%。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效果好于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对于病情严重,无法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手术方式则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临床上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正确的选择治疗方式,把握治疗时机十分关键。
作者:朱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与研究组(44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主要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效果为97.34%,与对照组的88.34%相比,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冠心病择期行PCI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作者:于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