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干预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抽取66例作研究对象并遵循随机抽签原则分组,研究组(n=66)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照组(n=33)采取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是6.1%,远低于对照组的21.2%(P<0.05),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干预效果肯定,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快速缓解其重症肌无力症状。
作者:王维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应用于脑血管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60例经CT血管造影检查的疑似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处理、研究与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全方位评定并给予诊断,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与治疗脑血管当中的实际价值。结果:经CT血管造影诊断,血管性病变51例,无异常9例,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85.0%。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可能患有脑动脉瘤病症19例,经检查没有发现其异常现象,其他病人与诊断一致。结论:在诊断与治疗脑血管当中,CT血管造影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作者:徐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与其它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接诊的58例心血管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抽取58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生化指标,对其数据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水平为(3.26±1.02)mol/ml,高于对照组(2.34±0.59)mol/ml,组间对比差异明显(t=10.352,P<0.05)。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心血管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浓度会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升高而升高,成为评估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翠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整体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肝脏恶性肿瘤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并采取整体护理,以患者并发症情况、满意度及住院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整体护理,3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且经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并发症全部消除;再有,经过整体护理,有32例患者满意,满意度为91.4%;另外,患者住院时间为(9.8±2.1)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8.12±1.32)h,可见住院情况良好,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整体护理,针对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患者,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满意度、优化住院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褚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试论宝石能谱CT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并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以便分析宝石能谱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准确性。结果:经分析结果显示,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近端、远端的分支较为清晰,且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96.1%。结论:宝石能谱CT对于冠状动脉成像有很高质量的图像与诊断准确性,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低剂量CT技术发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CT成像检查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剂量CT技术和低剂量CT技术进行扫描检查,以两种剂量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患者分别经相应扫描检查后,常规剂量CT技术扫描加权指数为13.21 mGy,明显高于低剂量CT技术扫描加权指数6.51 mGy;两种剂量图像质量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技术优良率分别为96.4%、94.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低剂量CT技术对身体头颅、腹部、心脏冠脉、胸部、颅面等方面进行检查,不仅能够确保图像质量,且能满足诊断需求,同时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伤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吉军;戴晓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中聚焦解决模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3年至2014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观察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指导工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步,其生活水平也能极大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李淑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的有25例,好转的有10例,无效的有3例,总有效率为92.11%;试验组患者治愈的有15例,有效的有8例,无效的有15例,总有效率为60.53%。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效果好于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对于病情严重,无法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手术方式则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临床上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正确的选择治疗方式,把握治疗时机十分关键。
作者:朱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可将护理质量提升,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身体状况,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减少患者的住院成本,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促进护理专业科学化发展。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为已确诊的某种疾病的患者而制定的住院护理模式,是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为一体,针对病重患者发展了一套治疗程序。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主要表现在心肌出现缺血的情况,导致心肌坏死,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状态。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可将护理质量提升,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身体状况,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减少患者住院成本,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促进护理专业科学化发展。
作者:陈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并对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心血管重症的临床疗效作出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分组观察的方式进行,将该院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入诊治的64例心血管重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可分为药物组和反搏组,两组中均有32例患者。药物组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反搏组则采用主动脉球囊反博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经治疗后的病情好转及稳定情况,并对其用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变化情况,还需记录其脑钠肽及多巴胺用量等数据。结果:经记录数据分析可知,反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优于药物组的81.25%,且猝死例数差距也较为明显,其疗效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疗效判定指标数据可知,反搏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变化等指标数据治疗后改善数据均优于药物组(P<0.05)。对两组脑钠肽及多巴胺用量改善数据分析可知,两组较治疗前数据均有改善,但反搏组的数据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可见其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优势。结论:在对心血管重症患者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可有效稳定病情,降低猝死率,并可有效改善各项疾病指标,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上进行积极推广。
作者:郭鹏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临床治疗时采用临床中药剂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临床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划分为均等两个小组,分别是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均分配患者60例,对照组予以混悬剂型中成药剂治疗,实验组利用溶液型的中药予以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实际状况。结果:实验组经过溶液型的中药药物治疗后60例患者中显效为50例,有效为6例,还有4例则为无效,有效率实际为93.3%。对照组经过混悬剂药物治疗后60例患者中显效为39例,有效为7例,还有14例则为无效,有效率实际为76.7%。结论:对于临床治疗患者予以溶液型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安全性优良,要较混悬剂药效果更为理想,明显提升疾病治疗的效率,需要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健康教育是针对体弱儿童实施的一种有效干预方式,有利于改善体弱儿童的体质,使其健康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婴幼儿免疫力下降,体质出现问题的现象颇多。本文就以体弱儿童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患有营养缺乏性疾病以及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干预手段的方法观察其效果,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健康教育在体弱儿童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杨文云;罗开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采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个性化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体疗效较高,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个性化护理,不仅可以使治疗效果提高,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郄博欣;杨锡芝;杨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更加关注,所以医学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了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成熟和深入,可以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系统可以准确的掌握传染病的现状,能够有效地进行处理,防止传染病危害到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并且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的正确应用,已经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主要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妇产科疾病患者7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在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妇产科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手术运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程立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连续低效每日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并发透析性心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在该院诊断并治疗的尿毒症并发透析性心包炎患者共计48例相关资料。结果:在治疗4 w时,对照组患者治愈、好转、无效人数分别为0例、3例、21例,有效率为12.5%;观察组患者治愈、好转、无效人数分别为6例、15例、3例,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2周时,对照组患者治愈、好转、无效人数分别为1例、4例、19例,有效率为20.8%;观察组患者治愈、好转、无效人数分别为4例、13例、7例,有效率为70.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低效每日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并发透析性心包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正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评估基层卫生院治疗高血压疗效。方法:从该院选取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诊治的18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和评估对象,随机把18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健康指导,治疗过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治疗,其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基层卫生院治疗高血压,采用常规方法和健康指导,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蒋国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方式。方法:根据该院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来进行探讨分析,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术后护理。结果:经术后护理干预,前来我院治疗的2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治疗效果良好,20例患者痊愈出院,无效率为0。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需要加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保障,患者满意度比较高,比起过去的患者来说,加强护理后,取得的效果比较好。
作者:李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个性化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与判定。方法:该院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并观察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SDS、S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不仅如此,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
作者:李雪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总结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对策。方法:对于该院100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将其依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接受不安全因素护理干预,记录对照组和干预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管理认知、自身行为意向差异以及不安全因素意识情况,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管理认知、自身行为意向差异以及不安全因素意识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工作需要明确不安全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
作者:成陶然;孙冬惠;万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