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友病患者骨质减少的发病机制初探

郝晓阳;王霖虹;谢燕燕;祁文玥;张嵩;杨美荣;闫振宇;陈乃耀

关键词:血友病, 骨质减少,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血友病患者骨质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2015年3月至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血友病患者23例,其中重型13例,轻中型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清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Ⅰ)、人骨保护素(OPG)、人骨碱性磷酸酶(BALP)、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检测,并根据美国疾控中心2002年发布的简易活动能力评分表,对21例进行了骨密度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应用测量Z值水平评估骨密度(BMD)的临床意义.结果:本组研究中,Z值>-2组10例,Z值≤--2组11例;Z值≤-2组体重指数(BMI)及反映骨形成的血清人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均低于Z值>-2组(P <0.05);BALP(r =0.489,P=0.02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r=0.538,P=0.012)及BMI(r=0.572,P=0.007)与BMD均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P<0.05);血清中促进骨形成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r=0.570,P=0.007)、人骨保护素(OPG)(r=0.505,P=0.02),与反应骨破坏的标志物人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Ⅰ)水平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P<0.05);重型患者(13例)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低于轻中型患者(10例)(P<0.01),BMD在两组中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D与血友病临床分型无关;低体重指数可能是骨质流失的危险因素;血友病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可能与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有关;IGF在血友病患者中起着阻止骨质流失的作用;bFGF和OPG可促进血友病患者骨代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美罗华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分析总结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49岁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胸部CT、腹部MR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观察了含有美罗华的化疗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等.结果:患者颈部、腋窝多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表明为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Coombs试验阳性,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提示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经过血浆置换、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抑制、输血及“R-CHOP-E”方案治疗后,AIHA症状消失,继续“R-CHOP-E”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行中期评估出现骨髓浸润,评估为“进展”,改为“R-ESHAP”方案4个疗程后评估为“完全缓解”,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半年,仍处于“完全缓解”.结论: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重,预后较差,联合含有美罗华的化疗方案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黄轶群;郑瑞玑;吴荣娟;马旭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83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进一步总结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疗效.方法:比较83例单倍体移植和本移植中心同期73例同胞全相合移植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移植后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倍体移植组与全相合移植组在造血重建、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移植后复发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的疾病状态、移植后复发及出现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移植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分别为3.1 (95% CI,1.7-5.4),3.5 (95% CI,2.0-6.2)和2.5 (1.4-4.6) (P<0.05).结论:应用现有的移植体系进行单倍体移植的疗效与同胞全相合移植相当,移植前的疾病状态及移植后是否出现重度急性GVHD对移植后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萌;董玉君;邱志祥;刘微;任汉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APK基因甲基化模式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初步研究

    目的:筛选抑癌基因DAPK特异的甲基化模式并评价其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分析DAPK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和HL-60、U937及Jurkat白血病细胞株中甲基化的状态及模式,选择特异的甲基化位点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在白血病细胞株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验证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模式诊断白血病的效能.结果:DAPK基因CpG岛不同细胞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图谱显示,在正常细胞基因组中去甲基化程度高于白血病细胞株,各白血病细胞株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能找到特异的CpG甲基化位点并应用MSP检测区分HL-60与其它3种细胞,而临床标本中MSP检测可区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59.1%、100%和82.7%,没有发现MSP甲基化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结论:DAPK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丰富了白血病诊断的方法,为今后寻找各类肿瘤甲基化标志物提供了思路并奠定了研究基础.

    作者:叶松山;刘先娟;毛秉豫;杨雷;邱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髓瘤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学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从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恶性肿瘤.MM生物学的复杂性基于错乱的肿瘤途径,除了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核心作用外,表观遗传学畸变也被证明参与了MM发生发展.MM表观遗传学信息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等过程,并产生异常信号途径而调控MM细胞周期和凋亡.本文对MM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彬彬;吴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羟基脲治疗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羟基脲对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9例患者分为羟基脲治疗组及未接受羟基脲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对不良反应及输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羟基脲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即有上升,网织红细胞数在羟基脲治疗1年后有明显下降,而血清铁蛋白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未接受羟基脲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水平均无明显改善,而血清铁蛋白水平逐渐升高.羟基脲组患者在羟基脲治疗1年后有12例患者脱离输血,治疗有效率为85.71%,而未接受羟基脲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输血依赖情况未改善.所有接受羟基脲治疗的患者,经过随访1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羟基脲对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具有较好疗效,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其长期疗效以及其长远不良反应还有待继续观察.

    作者:黄莉;姚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后血栓栓塞发病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地中海贫血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可作为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式.然而,脾切除后各种并发症随之而来,尤其是血栓栓塞并发症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地中海贫血脾切除后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TE)的发生率及其临床表现和发展时间,详述了地中海贫血脾切除后TE的发病机制,包括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红细胞膜的改变、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它促凝因素与抗凝功能障碍及脾切除局部因素影响;讨论了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后TE的防治措施,包括重视脾切相关危险因素、对脾切除术的重新评估、定期输血减少异常红细胞的比例、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羟基脲的应用及干细胞移植等方式.

    作者:孙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伊马替尼衍生物TEB-415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究伊马替尼衍生物TEB-415和伊马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26,H929,RPMI8226,MM1R和MM1S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改良伊马替尼的化学基团,合成了伊马替尼的衍生物TEB-415.以不同浓度的TEB-415,伊马替尼和硼替佐米处理U226,H929,RPMI8226,MM1R和MM1S细胞72 h,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IC50.结果:TEB-415可显著抑制H929和RPMI8226骨髓瘤细胞的活力.TEB-415浓度< 0.1 nmol/L时,>50% H929细胞死亡,而伊马替尼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23 mol/L,硼替佐米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3 nmol/L.TEB-415浓度11.9 mol/L时,>50% RPMI8226骨髓瘤细胞死亡,而伊马替尼浓度达到12.8 mol/L时,细胞仍然状态良好.结论:TEB-415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的杀伤能力远远强于伊马替尼,仅次于硼替佐米.TEB-415对伊马替尼不敏感的RPMI8226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作者:汪晓敏;徐乔竹;高亚男;高娟;李明浩;李彦欣;袁卫平;程涛;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及省立医院血液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非感染组(28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病原菌进行菌型鉴定,并对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及血清细胞凋亡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3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经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从感染患者分离出病原菌共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66.67%)且以肺炎克雷伯杆菌(19.44%)为主,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CD4+水平(t=2.637,P<0.01)、CD4+/CD8+比值(t=8.223,P<0.01)、BCL-2蛋白表达(t=5.852,P<0.01)、BCL-2/BAX比值(t=14.56,P<0.01)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而感染组CD8+表达(t=2.285,P<0.01)、CRP水平(t=39.71,P<0.0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现,感染组患者CD4+/CD8+比值与BCL-2/BAX比值呈正相关(r =0.341,P<0.05),血清CRP水平与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r=-0.362,J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感染能够促进相关炎症因子和凋亡蛋白表达的上调,病原菌可能也参与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苏贵平;戴艳;黄来全;蒋艺枝;耿良权;丁凯阳;黄东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迪注射液辅助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 C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到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1组26例患者R-CHOP方案化疗的同时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Aidi+ R-CHOP组),给予另1组25例患者仅R-CHOP方案化疗(R-CHOP组),3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sIL-2R水平及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Aidi+ R-CHOP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 R-CHOP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R-CHOP组,而KPS分值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idi+ R-CHOP组sIL-2R水平显著低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 R-CHOP组3、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均明显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迪爱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DLBCL可提高近期治疗疗效,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其效果较单用R-CHOP方案显著.

    作者:陆国权;周晓红;陈红;檀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伴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骨髓中单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为特征.部分患者在就诊时或在诊治过程中发现髓外软组织浆细胞瘤(EMP),称为并发髓外病变(EMD)的MM,对其运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本文重点就伴EMD的MM在浸润形式,部位及机制,临床特点,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路;张翼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3例H抗原缺失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家系调查

    目的:研究济宁地区H抗原缺失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家系遗传情况.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3例先证者的ABO、H和Lewis血型,并测定唾液中的血型物质;通过吸收洗脱实验证实红细胞上表达弱A或弱B.结果:3例H抗原缺失血型均为类孟买型(分泌型),2例为Bh,1例为Ah,血清中均检出抗-H或抗-HI.结论:3例H抗原缺失血型均为类孟买型,其中1例先证者父母存在近亲血缘关系.

    作者:耿微;高欢欢;张林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站核酸筛查混样和拆分单检室内质控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目的:建立核酸检测技术(NAT)用于血液筛查的室内质量控制(QC)方法.方法:将浓度为60 IU/mlHBV-DNA质控标准品,以6个混样常规筛查浓度稀释至10.0 IU/ml,接近检测下限的2倍.如出现混样结果阳性,则需进行拆分单检,以同管HBV-DNA质控品(浓度为60 IU/ml)作为拆分单检质控品,与需拆分样品同时单检.分别通过平行检测各20份同一批次质控品的方式,所得结果用即刻法分析其核酸扩增循环数,计算Ct值的均值(x)、标准差(SD)和变异常数(CV),以-x±2SD为警告限,超过-x±3SD为失控限,输入Excel后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并以此分别建立核酸筛查混样和拆分单检室内质控图框架.结果:混样和拆分单检连续20次检测结果,其-x±2SD分别为33.03±1.47和30.08±0.98;-x±3SD分别为33.03±2.20和30.08±1.47;CV分别为2.22%和1.63%.t检验计算其P值分别为0.08和0.17.在此质控标准下,在同等条件下混样检测60份、拆分单检13份质控品,检测结果为混样检测59次结果在控,1次失控;拆分单检13次全部在控.阴阳性对照物结果均符合实验要求,结果有效.结论:核酸筛查时混样检测和拆分单检采用不同浓度的质控品,混样时以接近试剂检测限的弱阳性血清作为核酸筛查的质控品,拆分单检时的浓度是混样检测浓度的6倍.此质控方法可保证检测核酸提取和扩增的有效性,提高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作者:汤心怡;纪云鹏;冯晨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D3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蛋白CD30在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我院血液科的149例DLBCL患者中63例非特殊类型(DL-BCL,NOS)患者的CD30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状况.结果:CD30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Ann Arbor分期、体力状态(ECOG 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外累及病灶数、国际预后指数(IPI)、Hans分型及骨髓累及无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表达水平、年龄、ECOG PS评分、B症状、结外累及病灶数、LDH、IPI评分、是否存在骨髓累及,是否使用美罗华是影响整体OS和EFS的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显示,对于GCB型DLBCL患者,CD30表达水平对OS和EFS均无显著影响,而对于nonGCB型DLBCL患者,CD30+不仅是OS的影响因素(P =0.037),还提示倾向于较好的EFS(P=0.067).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和CD30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评分:P=0.000,95% CI 0.042-0.374 CD30:P=0.044,95%CI 1.055-60.613).对于EFS,IPI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 =0.000,95% CI 0.040-0.360),而CD30+患者明显倾向于较长的EFS(P=0.050,95%CI0.996-56.501).结论:CD30与DLBCL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对判断DLBCL患者预后存在一定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评估DLBCL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赵亦菲;钱申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AG/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HAG和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AG和CAG组各26例,比较两组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患者的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明显减低,幼稚细胞数量减少.HAG组缓解率为57.69%,CAG组缓解率为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年限无明显差异(P>0.05).HA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CA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 (P >0.05).结论:CAG和HAG方案应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均较为理想.

    作者:朱轶男;杨雪飞;汪德珍;刘占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北京市无偿献血者人巨细胞病毒筛查目标人群的选择

    目的:在北京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寻找人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阴性比例高的群组,为特殊临床用血需求建立数据库.方法:随机抽取2518份国家强制性血液筛查项目检测结果合格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HCMV-IgG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按献血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出生地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北京市合格无偿献血者HCMV-IgG抗体阴性率为10.68% (269/2518);不同性别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男性为11.84%(210/1774),女性为7.93% (59/744);不同年龄段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18-25岁为13.51%(181/1340),26-30岁为8.68%(62/714),31-35岁为5.60% (26/464),随着年龄的增长HCMV-IgG抗体阴性率逐渐降低;不同出生地区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以华北地区京津高18.59%(50/269);不同文化程度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以本科及其以上高13.52%(86/636).结论:在北京市无偿献血人群中进行HCMV抗体筛查时,需优先选择出生于华北京津地区、本科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8-25岁男性人群.该群体的建立为HCMV抗体筛查策略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作者:高楠;汪德海;葛红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在Notch1诱导的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Mx1-cre;LoxP系统,建立可诱导敲除PDK1的Notch1诱导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观察PDK1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白血病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诱导敲除PDK1的T-ALL小鼠模型;体内诱导PDK1敲除后,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PDK1敲除对白血病细胞的周期无影响;敲除组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DK1的敲除引起肿瘤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c-Myc和NF-κB表达水平降低(P<0.01)以及P53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PDK1的敲除可抑制T-ALL的发展,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和多种转录因子的表达来影响白血病的进程.

    作者:王乐;胡甜园;陈幸;李聪;郭惠东;初雅婧;汪晓敏;王伟丽;程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雷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对VEGF、bFGF表达的影响,分析雷利度胺与白血病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安慰剂组、雷利度胺+化疗组及健康组.检测临床疗效和VEGF及bFGF的表达.结果:雷利度胺+化疗组与化疗+安慰剂组有效率分别为87.9%和77.2%.治疗前雷利度胺+化疗组和化疗+安慰剂组血浆VEGF水平远高于健康组,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明显下降,且在雷利度胺+化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化疗+安慰剂组.同样治疗前雷利度胺+化疗组和化疗+安慰剂组血浆bFGF水平高于健康组,治疗后血浆bFGF水平明显下降,且在雷利度胺+化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化疗+安慰剂组.结论:雷利度胺联合化疗使血管新生因子VEGF及bFGF表达明显下降,并提高急性白血病缓解率.

    作者:杨学文;马利敏;赵小强;阮林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0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10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T-LGLL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中位确诊年龄58岁.9/10例(90%)患者有贫血症状,中位血红蛋白为82.5 g/L;5/10例(50%)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位血红蛋白为77 g/L;7/10例(70%)患者有脾肿大.2/10例(20%)患者有复杂核型,2/10例(20%)患者有基因突变,有复杂核型和基因突变的4例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49岁,均有脾肿大.6/10例(60%)患者免疫分型为CD3+ CD4-CD8+,2/10例(20%)免疫分型为CD3+ CD4-CD8-,2/10例(20%)免疫分型为CD3+ CD4+CD8-,不同免疫分型之间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免疫抑制剂对8/9例(89%)患者治疗有效.结论:T-LGLL患者多为老年人,临床多见贫血和脾肿大,常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中伴有复杂核型和基因突变的患者年龄偏小,更易发生肝脾肿大;不同的免疫分型对临床特征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不明显.

    作者:刘安琪;周蕾;李永辉;靖彧;王书红;梅俊辉;窦丽萍;王莉莉;于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Eps8抗原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和鉴定

    目的:寻找并鉴定肿瘤相关抗原Eps8来源的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为临床开展基于Eps8表位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线生物学软件从C-末端酶切位点、MHC-Ⅰ类分子结合力及TAP转运效率3个方面初步预测Eps8抗原的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通过肽/MHC分子结合力及肽/MHC分子复合物稳定性实验初步验证预测结果,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nzyme-linked immuospot assay,ELISPOT)方法检测候选表位刺激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泌IFN-γ的能力,以及LDH细胞毒实验验证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后在HLA-A* 0201/Kb转基因小鼠中检测候选表位的体内免疫功能.结果:通过在线生物学软件筛选得到4个候选表位.结合力实验结果显示,p360-368具有高结合力,p101-109、p276-284具有中等结合力.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该3个表位的DC50均大于8h.LDH细胞毒实验中p101-109、p276-284、p360-368都能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应,还能提高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在HLA-A* 0201/Kb转基因小鼠体内免疫功能检测中同样证实该Eps8抗原表位能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结论:天然表位p101-109、p276-284、p360-368可能是Eps8抗原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

    作者:杜静文;王雨馨;周炜均;姜春俊;谢晓灵;张宏毫;贺艳杰;李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sp90选择性抑制剂17-AAG诱导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基因谱研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AAG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NB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CCK-8比色法观察17-AAG对HL-60和NB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Annexin V/PI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的表达水平及其活化状态,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7-AAG处理后NB4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变化.结果:17-AAG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Annexin V测定、细胞周期分析和Caspase-3、PARP1的活化均表明17-AAG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17-AAG处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有56个基因显著上调,23个基因显著下调.结论:17-AAG可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增殖.17-AAG处理白血病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发生明显变化,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王娜娜;李之珩;陶燕芳;徐利晓;潘健;胡绍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