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利
目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疫苗安全性及风险沟通意识的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该县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共30名,分析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疫苗安全性的了解程度,随后将所有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风险沟通意识,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其疫苗安全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疫苗安全使用率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 <0.05)。结论:预防接种工作上应重视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风险沟通意识能力的培训,提高其传播知识的能力及技巧,从而有效提高疫苗安全使用率。
作者:黄战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院孕产妇产科出血原因,并针对原因提供干预措施提出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发生产后出血的48例产妇,分析孕产妇产科出血的相关原因,并浅谈预防产科出血干预措施。结果:孕妇产科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及流产。结论:从产前护理、评估,给予孕产妇针对性的护理及建议,以及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相信能减少产科出血的发生,提高医院水平,为医患关系的改善带来帮助。
作者:秦党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来该院就诊的21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治疗还增加了机械通气,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死亡率。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可以发现,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方案不但可以有效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结论:采用急诊抢救策略治疗患者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不但可以明显平稳患者的体征还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丽娟;马茜;段淑芬;吴树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以及腹腔镜联合进行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各含32例患者的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手术时间外,试验组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术后患者排气时间的比较上均要比对照组显著少和短,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以及腹腔镜联合进行取石治疗的方法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有利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降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辛忠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螺内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该院收治的104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平均52例。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螺内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展开螺内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计镔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应用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应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各指标以及胰岛素各指标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前(P <0.05)。结论:初发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获得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上优先选择治疗。
作者: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对患者使用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的寻常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2016年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56例寻常痤疮患者,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的78例患者使用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进行治疗,对照组的78例患者单独使用阿达帕林凝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与对照组的79.49%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轻中度的寻常痤疮患者使用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的临床效果较高,并且在安全性上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与使用一种药物无异议,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轻中度的寻常痤疮患者可以使用以上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作者:杨涤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高龄高危或年龄比较小的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施行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的临床疗效展开观察与探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来该院接受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治疗的85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5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手术时间为10~30 min,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为2~5 d。术后随访,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MFR)、剩余尿(RU)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P <0.05)。此外,有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暂时性尿失禁等并发症,在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未有一例患者出现水中毒及死亡的情况。结论: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TUVP)相比,对 BPH 不足35 g 的患者展开 TUIP 治疗,可获得相似的效果,并且手术操作简便,患者发生膀胱颈挛缩、逆行射精等的概率较低,对高龄高危或年龄比较小的小体积 BPH 患者尤为适用。
作者:何涌;李兵;乐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对肺癌患者在进行 PICC 置管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其评价,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所接受 PICC 置管治疗的82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分配原则把肺癌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基础的 PICC 置管护理;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PICC 置管护理,记录和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置管成功率、留置成功率、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结果:观察发现肺癌患者置管成功率、留置成功率、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肺癌患者在进行 PICC 置管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其评价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刘巧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析锁定钢板运用在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普通加压钢板术,而观察组则运用锁定钢板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两组 VA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 VAS 评分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0.05);同时,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患者锁定钢板治疗,不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韩伟杰;柴润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暖宝贴配合生活康复操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经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按术后常规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改进组除上述外增加暖宝贴配合生活康复操的应用。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乳腺癌术后患肢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进组术后上肢水肿为8%,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进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达标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暖宝贴配合生活康复操对于病人使用方便,对减轻乳腺癌术后病人患肢疼痛和淋巴水肿有一定作用,并且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以护理前后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及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P <0.05)。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患者心率、血压指标,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贾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KMC)对足月新生儿足跟采血所做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至10月在该院产科生产的114名足月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 =57)和观察组(n =57),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足跟血采血方法,观察组新生儿足跟采血前实施20 min KMC,对照分析2组新生儿针刺后的啼哭出现时间与持续时间、采血前后的心率(HR)与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分和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量表(DAN)评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针刺后啼哭出现时间与持续时间分别为(4.13±2.85)s 和(28.58±15.28)s,均晚/短于对照组的(1.86±0.68)s 和(7.62±25.17)s(P <0.05)。观察组新生儿采血前后的 HR 和 SaO2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NFCS 评分(采血过程中、采血后1 min 和2 min)和 DAN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KMC 可有效减轻足月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的疼痛。
作者:赵晓红;张贺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试评价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延续性护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筛选医院急诊入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0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常规出院后护理,出院前健康教育、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护士分别在第1、3、6个月电话随访,观察组给予连续性护理,提供家庭病房护理服务,与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提供连续性护理。结果:观察组随访率高于对照组,再住院率、因症门诊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老年慢性病连续性护理确实可提高疾病管理效果。
作者:杨春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 nCPAP 短期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后患者的血清 CRP、ICAM-1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患病程度分为两组,中重度组和轻度组各有30例、20例,中重度组患者给予 nCPAP 短期治疗,轻度组可不予干预治疗,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 CRP、ICAM-1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分别对不同程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 CRP、ICAM-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可见治疗前中重度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 <0.05),中重度组经治疗后 CRP、ICAM-1显著下降,且与轻度组基本接近,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nCPAP 短期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 CRP、ICAM-1水平,有利于患者患者的炎症反应。
作者:沈枫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离职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在该院选择离职的4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离职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及离职申请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分析护理人员离职的原因,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离职护理人员中,年龄23-30岁人员比例与31~40岁、>40岁比例相比明显较高(P <0.05)。离职护理人员中工龄1~5年、5~10年比例与>10年相比明显较高(P <0.05)。离职护理人员中学历本科的比例与大专、中专比例相比明显较高(P <0.05)。离职护理人员中职称护士、护师比例与主管护师及以上比例相比明显较高(P <0.05)。护理人员离职原因共包括两地分居等家庭因素、医疗纠纷多、职位调动、薪酬待遇较低、升学深造五种,离职护理人员中的两地分居等家庭因素比例高。结论:护理人员离职的原因较多,包括家庭因素、医疗纠纷多、职位调动、薪酬待遇较低、升学深造等,临床需加强对在岗护理人员的关注,根据护理人员离职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护理人员离职率,促进医院稳定发展。
作者:季先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2013年6月~2015年7月)。将其动态随机化分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预防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手术前后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依从率为90.00%、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0%;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加强手术前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梁锦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纤维支气管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该科就诊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7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方法上加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 =0.03);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7天氧合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除术中出现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外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疗效显著,能及时控制病情,并发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申晶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射频毁损脊神经后内侧支和腰部俞穴针刺治疗腰椎小关节病变源性慢性腰痛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种常用的治疗手段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腰椎小关节病变源性腰痛提供参考。方法:将确诊为腰椎小关节病变源性慢性腰痛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射频治疗组(n =23)和腰部俞穴针刺治疗组(n =2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观察时间点定为治疗前(T0)、治疗后3个月(T1)、治疗后6个月(T2)。主要观察患者的 VAS 评分变化。根据治疗后 VAS 改善程度统计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评分变化的程度。治疗期间均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心率、血压、指末血氧饱和度。结果:治疗后3个月射频组显效率为61%,总有效率为91%,针刺组治疗显效率为26%,总有效率为61%。治疗后6个月射频组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2%,针刺组治疗显效率为22%,总有效率为57%。射频治疗组在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针刺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疗效差异更为明显(P <0.01)。结论:采用射频毁损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小关节病变源性慢性腰痛疗效确切,长期随访效果优于针刺治疗组。
作者:林冬阳;张光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该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4例四肢骨折患者,均给予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服药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服药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给予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杰;李会周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