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该院将收治的8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期间)单双号编号分组,对照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前提下,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体温,心率,宫缩,阴道流液量及性状、出血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通过人性化护理后,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安全系数高,值得在以后的护理中推广。
作者:高玉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尿道碘伏消毒法在防治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保留导尿管后置尿管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保留导尿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尿道碘伏消毒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第6天、第9天、第12天尿路感染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尿道碘伏消毒法在防治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的效果显著。
作者:万玉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血瘀证采用蠲痹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较对照组的66.67%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ESR复常率、CRP转阴率、RF转阴率及ANA转阴率依次为93.33%、84.00%、59.09%、71.43%,较对照组的63.33%、55.56%、33.33%、45.00%显著提高(P<0.05)。结论: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血瘀证能够缓解临床症状及风湿系列实验室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熹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麻醉诱导用药不同将68例行全麻手术患儿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给予七氟醚吸入和氯胺酮肌注,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平均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入室时和插管后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全身麻醉中,起效快、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体重新生儿应用发展性照顾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间入住该院的早产新生儿14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其中研究组给予发展性照顾,常规组给予日常护理方法。观察两组的恢复情况、住院天数、睡眠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及胃管留置时间。结果:研究组给予发展性照顾之后,发现患儿住院天数以及康复时间缩短,胃管留置时间、睡眠时间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极低体重新生儿实施发展性照顾,能有效促进护理质量提升,促进患儿健康生长发育。
作者:何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到2016年3月有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6~72岁,平均64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配合采用常规治疗。对实验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心电图及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明显改善,心电图、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均明显减少。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明显改善心电图、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均明显减少,促进其健康生活,作用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丁晓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拟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方法:选择1000例拟输血患者,检测患者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同时统计HIV阳性患者中交叉感染患者例数。结果:1000例拟输血患者中,检出阳性标本137例,感染率为13.7%,2011年到2015年感染率分别11.9%、13.2%、13.3%、14.3%、15.2%,有逐年升高的趋势。HIV阳性患者中发生交叉感染情况为:2012年1例HIV阳性患者同时合并HBsAg阳性,2014年2例HIV阳性患者中其中1例合并TP阳性,2015年2例HIV阳性患者中有1例合并HBsAg阳性,HIV阳性患者交叉感染总发生率为42.9%。结论: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减少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喻学继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童医院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患儿82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1例,风险防范式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结论:在儿童医院护理管理中引入风险防范式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儿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并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分析9例乳癌患者紫杉醇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治疗和护理,探讨利多卡因等联合治疗紫杉醇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将8例患者皮肤受损部位,予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针刺放血、25%硫酸镁湿敷、水胶体持续外敷。结果:7例患者在13~42 h后渗透组织红肿消退,疼痛消失,皮肤弹性恢复,3~5d穿刺点针眼痊愈,皮肤颜色恢复正常,1例患者因早期处置不当疼痛硬肿3个月经后续治疗痊愈,1例院外患者因发现时已经硬肿坏死,经清创换药治愈。结论:这种联合治疗紫杉醇外渗的方法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唐洁;黄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中药药浴辅以云南白药对中医挂线治疗肛裂疗效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该院的96例肛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中医挂线治疗后再进行中药药浴辅以云南白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中医挂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3周内研究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 d内研究组疼痛缓解率33.33%和7d内伤口愈合率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14.58%、6.25%(P<0.05)。结论:患者中医挂线治疗肛裂后,再应用中药药浴及云南白药辅助治疗,能显著增加临床疗效且恢复质量较好。
作者:刘永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出现相应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60例,对照组60例,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分别统计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57.90±29.80);与正常人组的QT间期离散度(38.9±24.1)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QTd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心肌梗死的预后指标,具有简单快捷有效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对于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住院患儿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感染的患儿67例,病毒感的患儿65例,,对患儿分别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两者联合的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两种感染病原的C反应蛋白平均数值。结果: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两种检测方法相比,C反应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常规的阳性检出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联合的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纯应用的阳性检出率;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值(P<0.05)。结论: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方法能够使患儿在临床上的阳性检测率更高,能够有效鉴别不同感染类型的患儿,对临床医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医骨伤手法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94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独活寄生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上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总有效上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间盘突出患者实施中医骨手法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的评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能够在医学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裴邦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降低高危药物数额以外渗引致局部组坏死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使用根源性分析和措施纠正法对1例高危药物引致输液外渗局部坏死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寻找近端原因和根本引致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外静脉输液外渗流程图,制定注意事项,对后续处理方式进行指引,将其应用在输液患者护理中。结果:在整个临床干预过程中,患者无不适现象,恢复良好,干预后顺利出院,痊愈。结论:进行规范化预防输液外渗与外渗后处理指引,强化护士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教育力度,加强输液安全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组织坏死现象发生。
作者:唐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发生于外耳的血管瘤临床少见,若侵及耳廓软骨,会造成外耳畸形。由于瘤体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手术治疗时术中止血困难、涉及创面修复等问题,外耳血管瘤的治疗仍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难题。本文报告1例外耳道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就其诊治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刘秋丰;孙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相比于其它的医学实验室,病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有更高要求,且在病理试验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种化学品,加大了病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难度。如何做好病理实验室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和防护已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次研究首先分析常见化学品毒性和存放要求,随后针对特殊化学品的安全存放问题加以探讨,并总结有效的化学品防护措施,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蔡晚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2012年,护理报转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使用并注意《氟喹诺酮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指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除常见的恶心、头痛、腹泻、失眠及头晕等反应外,还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该报告特别强调:老年人在初次使用时,可能出现肌腱炎、肌腱断裂、低血压/休克等现象,情况严重地也有可能出现血管炎、血清病、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危险。本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与此相关不良反应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成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芩桔梗汤治疗慢性咽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门诊120例慢性咽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按黄芩桔梗汤治疗,对照组以口服蓝芩口服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芩桔梗汤治疗慢性咽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作者:陈苗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检验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17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检验患者不规则抗体在输血前,并分析检验患者的阳性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抗体筛查结果。结果: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170例输血患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4例(2.35%),其中男1例,女3例。结论:不规则抗体检验在输血中具有较好临床意义,其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从而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作者:刘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隐性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方法:选取该院需手术治疗并伴有隐性糖尿病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4.12到2016.05,在其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分析护理后的效果。结果:在对66例隐性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后,其中57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而9例(褥疮的患者6.06%、肺部感染的患者3.03%、切口开裂的患者3.03%、低血糖的患者1.52%)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隐性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吕桂琼;李敏;向建文;叶凌;苏学媛;罗再芳;李慧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