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辉;张日;朱子玲;徐数娜;李艳芬
目的: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FCM检测IT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ELISA技术检测上述两组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IL-17和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PBMNC中p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ITP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ITP患者PBMNC中IL-17和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在ITP发生和发展中,Th17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调控因子水平的变化与ITP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王潇;周郁鸿;陈小红;尹利明;赵燕娜;沃立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侵袭性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01月至2014年01月,733例初诊惰性B-NHL患者及同期148例侵袭性B-NHL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结果:B-NHL患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阳性率为1.8%,其中侵袭性组及惰性组患者HCV-Ab阳性率分别为1.35%及1.9%.B-NHL组及惰性B-NHL组患者HCV-Ab阳性率均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P<0.01),而侵袭性B-NHL组HCV-Ab阳性率较全国一般人群未见明显差异(P>0.05).惰性组与侵袭性组相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0%,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增高(9.0%vs 7.2%)(P<0.05).在B-NHL患者中,侵袭性组患者HBs-Ag阳性率较全国一般人群升高非常显著(14.2% vs 7.2%)(P<0.05),但惰性组患者HBs-Ag阳性率较全国一般人群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7.9%vs 7.2%)(P>0.05).惰性组与侵袭性组相比较,惰性组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侵袭性组(7.9% vs 14.2%,P=0.015).在侵袭性B-NHL患者中乙肝“大三阳”者占4.7%,较惰性B-NHL组1.2%明显升高(4.7% vs l.2%,P=O.004).乙肝”小三阳”在两组患者间未见明显差异(5.5% vs6.1%)(P>0.05).结论:在B-NHL中HCV感染可能与惰性B-NHL关系更为密切而HBV感染可能与侵袭性B-NHL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熊文婕;李姮;刘慧敏;易树华;李增军;吕瑞;刘薇;邹德慧;邱录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l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l、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作者:王存邦;潘耀柱;葸瑞;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白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白血病(MLL-r AL)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新研究发现,MLL基因重排促进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与DOT1L(DOT1-like)的蛋白有关.一种新型小分子抑制剂EPZ-5676具有抑制DOT1L的作用.细胞实验研究发现,EPZ-5676具有抑制增殖、促凋亡以及促分化的作用.EPZ-5676与多种抗白血病药物具有联合作用关系.荷瘤鼠实验也证实了该药可以抑制肿瘤生长.该药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目前取得的结果提示该药非常有前景.本文综述了EPZ-5676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丽红;王晶;克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增殖实验MTT检测As2O3对K562细胞的增殖的影响;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作用于K562细胞,观察As2O3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s2O3对K562细胞CyclinD1和p27kip1表达的作用.结果:AS2O3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细胞抑制率均随药物浓度增大抑制率逐渐增高,在药物作用24h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r=0.9675).在As2O3作用后K562细胞凋亡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2O3作用K562细胞48 h后CyclinD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27ki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增高.结论:As2O3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As2O3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凡平;张婧婧;房丽敏;张亚丽;陈露露;张月园;李俊鹏;王明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作者:于亚平;宋萍;安志明;周晓刚;李峰;王利平;梅建刚;翟勇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BA技术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8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微珠阵列(CBA)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和Th2细胞因子(1L-4、IL-5、IL-10)水平,并分析指标间的变化关系.结果:治疗前,初治ITP组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h2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激素治疗有效组Th1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2/1L-4比值也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IL-2/IL-4比值为(1.05 ±0.43 vs 2.53±0.7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治疗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初治ITP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存在平衡偏移现象,ITP是一种Th1优势疾病,治疗前后IL-2/IL-4的比值变化与预后相关,对指导ITP个体化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罗洪强;封蔚莹;钟永根;周国忠;傅佳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清肿瘤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接受本预处理方案的16例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临床资料,评估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感染发生情况及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未发现预处理相关脏器衰竭及死亡事件;1例患者植入不良,植入率为93.7%;严重感染发生率为31.2%.中位随访20.5(1-30)个月,3例死亡,其中2例为复发相关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0.2%,2年无病生存率为74.5%,2年复发率为20.6%.结论:清肿瘤化疗方案联合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初步结果为安全有效,对降低移植后复发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杨雪良;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刘周阳;刘蓓;闫蓓;李松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重建人源的骨髓微环境,为进一步研究人异常的骨髓微环境在人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模型.方法:通过反复冻融浓缩后血小板获得人血小板裂解液(HPL),以α-MEM作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10% HPL和10%胎牛血清(FBS)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添加成分对MSC形态、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将HPL培养的MSC接种于β-TCP支架材料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背部皮下,8-12周后取出移植体做HE染色,观察MSC在体内形成骨以及骨髓结构的能力.结果:用HPL和FBS培养的MSC均呈现长梭形纤维样细胞结构,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两种体系培养的MSC免疫表型无明显区别,但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向成骨分化能力;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SC具有在体内形成骨组织样结构的能力.结论:HPL培养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以及成骨分化潜能,它能在NOD/SCID鼠上重建人源化骨髓微环境.
作者:陈欢;田征;李彬;邢海燕;李欢;唐克晶;王敏;饶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构建特异性BCR/ABL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对K562细胞BCR/ABL的干扰和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BCR/ BAL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Tusc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再转化为能表达其小发卡结构RNA (Small hairpin RNAs,shRNA)的DNA序列,并与pTER质粒定向连接,构建受控于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H1的真核表达载体pTER117和pTER363,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该载体带有zeocin药物抗性和受四环素(tet)调控的开关基因,通过Lipofectamine 2000转染K562细胞,并筛选出阳性K562细胞克隆.采用TaqMan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R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R/ABL mRNA和P210蛋白表达;台盼蓝染色法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构建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TER117和pTER363,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用筛选出重组载体转染阳性K562细胞克隆,经过四环素诱导基因表达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TER117和pTER363诱导K562细胞48 h和72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34.4%、31.8%和58.1%;54.6%;BCR/ABL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分别为诱导前的10%、18%和8.5%、16%;P210蛋白表达下降明显,几乎检测不到表达.结论: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有效干扰K562细胞BCR/ABL的表达,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调亡.
作者:李明;王宝林;王丽娜;席亚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用于HLA同胞全相合(MSD)、亲缘单倍体相合(HF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HSCT治疗的5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HFD 38例/MSD 18例),比较两种移植方式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并发症(TRT)及总生存率(OS)的影响.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包括减低环磷酰胺(CTX)剂量(总量100 mg/kg)和给予第三方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结果:56例行MSD-HSCT或HFD-HSCT的患者全部造血重建.比较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P=0.58)、血小板植入时间(P=0.61)、Ⅲ-Ⅳ度aGVHD发生率(P=0.83)、广泛性cGVHD发生率(P=0.95),重度TRT发生率(P=0.69),均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2(2-66)个月,48例存活至今,HFD-HSCT组和MSD-HSCT组1年OS率分别为86%和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采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的HSCT治疗SAA植入稳定、毒副作用弱,GVHD发生率低,预后良好;同时对于无MSD的SAA患者,HFD-HSCT疗效与MSD-HSCT相当,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作者:王丽;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汪海涛;高亚会;吴晓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浆HMGB1、IFN-γ、IL-4和CD4+T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确诊为ITP的患者25例,同时选取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浆HMGB1、IFN-γ和IL-4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ITP组治疗前血浆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4.259,P<0.01),治疗后降低至接近对照组(t=1.267,P>0.05);ITP组治疗前、后血浆IFN-γ检测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0.05);ITP组治疗前血浆IL-4水平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t=5.708,P<0.01),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t=2.107,P=0.01);ITP组治疗前血浆IFN-γ/IL-4比值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t=5.436,P<0.01),治疗后显著降低且略低于对照组;ITP组治疗前后TLR4表达均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者HMGB1水平与CD3+的含量呈正比(r=0.824,P<0.01),与CD4+的含量无明显关系(r=0.074,P>0.05),与CD8+的含量呈正比(r =0.844,P<0.01),与IL-4的含量呈正比(r =0.784,P<0.01),与IFN-γ的含量呈反比(r=-0.814,JP<0.01),与IFN-γ/IL-4比值呈反比(r=-0.887,P<0.01),与TLR4表达水平呈正比(r =0.772,P<0.01).结论:ITP患者HMGB1和TLR4的表达水平较高,临床治疗可以通过靶向控制其表达,以缓解病情并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戴昕;李文倩;李建平;冯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构建过表达母系表达印记基因MEG3(mater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全长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包含MEG3全长的包装质粒pcDNA3.0-MEG3为模板,设计针对MEG3全长的引物(寡核苷酸片段),经PCR扩增后获得MEG3全长,并将其亚克隆入线性化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EF1-copGFP中,经双酶切、PCR及测序等方法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鉴定正确的pCDH-EF1-MEG3-copGFP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进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效率,real-time PCR检测MEG3mRNA表达水平.通过三质粒共转染及PEG纯化的方法获得慢病毒,以优化感染滴度感染骨髓瘤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MEG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酶切、PCR及测序等方法证实成功构建pCDH-EF1-MEG3-copGFP过表达载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制备的慢病毒滴度为1.86×108 pfu/ml;流式细胞术检测和realtime PCR方法证实MEG3在293T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中表达明显上调;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过表达MEG3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结论:成功构建并制备过表达MEG3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pCDH-EF1-MEG3-copGFP,该载体能高效过表达MEG3并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进一步证实了MEG3具有抑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MEG3调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怡堃;王华;肖凤君;张晓艳;刘佩林;时全星;殷召;雷琰;王立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细胞NB4细胞系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及培养HUC-MSC细胞和NB4细胞,建立以HUC-MSC细胞为基质细胞、NB4细胞为目的细胞的直接共培养体系.应用CCK-8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瑞氏吉姆萨染色和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状态;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中IL-6表达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IL-6相关基因CDKN1A、CC-ND1、Survivin、STAT3的转录水平.结果: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到共生良好.与正常NB4细胞相比,同HUC-MSC共培养的NB4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HUC-MSC能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在共培养组上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与单纯培养的NB4细胞相比,共培养组和ATRA诱导组的NB4细胞中细胞周期素D1基因(CCN D1)转录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NB4∶NM∶NA∶NMA=1∶0.35∶ 0.70∶ 0.20),CDKNI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增高(NB4∶NM∶NA∶NMA=1∶3.21∶1.41∶5.32).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IL-6信号通路抑制NB4细胞的增殖,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的分化.
作者:马晓环;徐鑫;邹常咏;赵瑶;王占聚;王海英;王玉芬;胡振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ct1在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调控BAFF信号通路的机制,为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培养3种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即淋巴瘤细胞系(Raji),Burkitt人淋巴瘤细胞系(Daudi细胞)和B细胞白血病细胞系(BALL-1);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提取RNA,应用RT-PCR扩增Act1,构建pTT5-Act1表达质粒;采用构建过表达质粒并转染细胞,采用Act1 siRNA干扰以实现Act1沉默;NF-κB信号通路蛋白检测使用Western-blot法.结果:Act1沉默与过表达后,3种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水平分别出现了上调与下调.过表达与沉默Act1能够分别下调与上调细胞BAFFR的表达,并分别对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产生抑制与激活作用.结论:在3种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Act1发挥了负性调控作用.此结果说明Act1可能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王永伦;闵迅;葛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EC-1-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部位对CLL细胞成瘤率的影响;其次将同等密度的MEC-1-GFP、HG3-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部位,观察两种细胞的成瘤时间及成瘤率.再次以同样接种方法,将不同密度的MEC-1-GFP与HG3-GFP细胞(1×107/ml与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成瘤时间及成瘤率.观察5周后,通过眼球取血获得外周静脉血,经EDTA抗凝及溶血素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的CLL细胞;同时,将荷瘤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标记蛋白GFP的MEC-1与HG3细胞株;接种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都形成了皮下移植瘤,且前肢腋下更有利于移植瘤的形成;接种密度为5×107/ml的MEC-1-GFP和HG3-GFP细胞均可形成皮下移植瘤,且5周后的成瘤率均为80%;接种密度分别为1×107/ml与5×107/ml MEC-1-GFP与HG3-GFP细胞均可有效地形成皮下移植瘤.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2组荷瘤鼠外周血中均未见GFP阳性的MEC和HG3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LL细胞向腹腔转移.结论:利用CLL细胞株MEC-1-GFP和HG3-GFP建立了CLL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
作者:付春玲;龚艳青;万艳;徐开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分别检测72例B-NHL患者的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病灶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实验组)和5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结石蜡标本(对照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X 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及XIAP、BCL-2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B-NHL患者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病理因素B-NHL患者XIAP和BCL-2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P >0.05);PCNA低阳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PCNA高阳性表达组(P <0.05);XIAP+组与XIAP-组无进展生存期并无显著差异(P >0.05);BCL-2+组与BCL-2-组无进展生存期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增殖因子PCNA与凋亡因子XIAP、BCL-2均参与了B-NHL的发生,其中PCNA阳性情况对临床分期有明显影响.
作者:尹俊杰;梁波;鲁一;展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联合伊马替尼(Imatinib,IM)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BCL6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HHT和IM单用及联用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BCL6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CL6 mRNA表达水平.结果:单用HHT对K56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r =0.820),诱导K562细胞凋亡;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单用HHT作用后BCL6蛋白表达下调,IM作用后BCL6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联合用药与IM单药相比,BCL6蛋白表达出现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HHT和IM单药处理后BCL6 mRNA表达均出现下调,联合用药组较单用组下调更显著(P<0.05).结论:HHT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与IM有协同作用.HHT可能通过抑制BCL6表达增强K562细胞对IM的敏感性.
作者:王倩;丁薇;吴晶晶;丁亦含;李玉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NF-κB抑制剂在AML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16例骨髓标本,其中AML 8例,正常对照8例.应用PCR阵列检测NF-κB信号通路在AML中是否激活?同时构建小鼠白血病模型,检测NF-κB抑制剂对AML的作用.结果:NF-κB信号通路在AML中被激活,在高表达的基因中如EDARADD,TN-FSF14可激活NF-κB通路,IL6介导炎症信号;在低表达的基因中如TNFRSF 10B,TNFRSFIA促进细胞凋亡.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小鼠白血病模型.在小鼠白血病模型中给予NF-κB抑制剂,可缓解白血病微环境对正常造血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使正常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结论:AML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NF-κB抑制剂促进正常造血干细胞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作者:王伟丽;徐乔竹;穆晓环;王乐;张丽艳;许静;高瀛岱;程涛;袁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3种不同染色方法检测体外诱导扩增后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效果.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在培养第17天后分为3组,每组按10∶1、20∶1、40∶1 3个效靶比混合,共同培养4h,并分组用3种不同方法染色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A组: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B组:Annectin-V/PI双色荧光染色法;C组:CFSE/PI双色荧光染色法.结果:培养17 d后,NK细胞(CD3-CD56+)由培养第O天(16.34±10.51)%增加到(83.63±10.63)% (P <0.05).3种染色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扩增后NK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活性:A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均明显高于B和C组(P<0.05),当效靶比为10∶1时,A、B和C3个组细胞毒活性分别为(36.56±3.69)%、(22.35±2.71)%和(10.85±2.09)%;当效靶比为20∶1时细胞毒活性分别为(47.83±5.52)%、(39.07±5.55)%和(29.61±4.81)%;当效靶比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则分别为(67.7±4.77)%、(51.51±4.43)%和(44.12±5.6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者外周血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得到高纯度NK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技术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能特异性地和灵敏地检测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作者:郭继强;韩亚萍;李芳;赵晴;贾原;靳保利;张俊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