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瑛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重症嗜肺军团菌肺炎的临床特征,探讨相关防治对策。方法:临床符合重症肺炎,免疫荧光试验嗜肺军团菌血清型1(LP1)IgM阳性,并排外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51例嗜肺军团菌肺炎,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及血、尿、肝、肾功能和心肌酶学等检查了解相关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损害情况。结果:51例重症嗜肺军团菌肺炎中均有器官功能受损,以肝功能受损、心肌损伤多见,2个以上器官功能受损39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48例临床治疗后好转恢复,死亡2例,并为<3岁幼儿。结论:重症嗜肺军团菌肺炎,起病急、病期进展快,肺外受累多,加强对重症嗜肺军团菌肺炎的认识,防治和早期干预甚为重要。
作者:李明;吴澄清;张廷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寒冷损伤患病情况、病因、转归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寒冷损伤多发于冬春季。早产儿发病率低,病情更严重。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死亡病例仍存在。死亡病例足月儿为主,病情重,短期内死亡。结论:合并严重感染是死亡病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出生;加强农村交通不便地区监管,重视文化教育及健康宣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作者:吴阳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老年多发性脑梗死 MRI、CT 临床表现,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100例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行 CT、MRI 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病灶位于基底节73例、额叶10例、脑干9例、顶叶4例、颞叶3例、小脑1例;CT 对基底节、脑干、合计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6.30%、11.11%、79.00%低于 MRI,CT 诊断<24h 急性多发脑梗死、>24h 急性多发脑梗死符合率分别为62.50%、86.05%低于 MRI,低于诊断陈旧性多发脑梗死, MRI 发现斑块率、中-内膜不同程度增厚率、血栓形成率、血管闭塞率分别为83.00%、89.00%、32.00%、20.00%高于 CT70.00%、64.00%、11.00%、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 CT,MRI 诊断急性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符合率更高;MRI 对血栓形成、血管闭塞等病变辨析度、敏感度更高。
作者:王福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以便临床更好的开展诊断。方法:对65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本组65例确诊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8.5%(51/65),甲状腺癌声像图特征以不规则低回声肿块为主,少数可表现为近等回声和高回声,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边界欠清晰,肿块内部可见散在微小钙化斑。结论:超声在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并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樊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为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给患者提供更正规的、更专业的药学服务,从而提高医院西药房的服务质量。方法: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了各级医院在西药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西药房的措施。结果:医院西药房工作人员只有转变服务观念,完善和提升药学服务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药房的服务质量。结论:在我国当前的医疗环境中,提高医院西药房的服务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中的整体服务水平。
作者:乐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血清总胆固醇检验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索。方法:通过统计方差分析不同的仪器、试剂和校准物测定同一个血清样本中总胆固醇含量的差异(偏倚)情况,讨论影响血清总胆固醇检测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的仪器、不同的试剂和不同的校准标准品在测试同样的血清样本的总胆固醇含量时的偏倚情况差别十分明显(P <0.05)。结论:在临床应用酶法测量血清样本的总固醇含量时,仪器、试剂和标准校准品由于生产厂家等的不同会对同一个样本的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倚和影响,从而较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说明酶法测量容易受到干扰,在临床中应尽量规避以上影响因素。
作者:张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C -反应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58例,(观察组)健康体检77例(对照组),检测 C -反应蛋白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空腹 FFA,C -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相关性分析表明 NEFA,C -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多少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FFA,C -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作者:张云芳;苏艳丹;刘华;张红芬;李菲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医院临床医疗服务的提升作用。方法:对我院筹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前后的临床不合理医嘱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随机选择2012年我院各科病例资料800份,另2013年~2014年病例资料200份,统计结果显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筹建运行后的各类不合理医嘱比例均较筹建运行前显著降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2年病例有效随访318例,2013~2014年病例有效随访674例,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为77.04%,2013~2014年整体为92.1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516,P =0.027)。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方面具积极作用。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起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62.76±9.63)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关节僵硬2例,中枢性高热3例,继发感染1例,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后早起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仙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见的问题和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常见的问题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患满意度。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常伴有疼痛、引流管阻塞、纵膈摆动、皮下气肿以及胸腔内感染等,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术后常发生疼痛、引流管阻塞、纵膈摆动、皮下气肿以及胸腔内感染等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保证患者较短时间内康复出院。
作者:鲁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9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90例住院患者当作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病例数各为45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施护理管理,研究组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评分、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比对照组少,组间对比所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 P <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来实施护理管理工作,可获得较理想的满意度,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惠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进行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而治疗组要成立循证小组,针对提出的护理问题,综合分析,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3.3%和93.3%,均高于对照组的80.0%和86.7%,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循证的护理方法,有效额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于洪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为研究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依分析结果总结,进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无菌观念的宣教,规范操作方法,加强营养,适当的健康运动,定期随访沟通交流,是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健;李玲波;张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有机磷中毒具有发病急,痫情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如抢救不及时将严重地危及病人生命。抢救的成功除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外,严密的观察与耐心细致的护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本文对36例急性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爱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探讨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对目前常见的病毒性肝病进行常规生化检验并作回顾分析,建立评估模型,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肝病筛查的健康志愿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清进行常规生化指标(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以及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和新指标(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检查,随机抽取我院数据库中收集记录的因乙肝病毒导致的急慢性肝炎、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从患者的病历中找出相关记录数据,并与健康志愿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在生化指标的检查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被检测者的正确率分别为90.7%和95.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观察组,两组的各项生化检测结果和诊断准确率都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检查对于提高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新指标的检查则检查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为病毒性肝炎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向,对其进行联合检测能为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常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小儿紫癜性肾炎伴新月体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紫癜性肾炎伴新月体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实施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临床分型肾病综合征30例,血尿与蛋白尿36例,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4例,急性肾炎10例;病理分级72例患者Ⅲ级病变,6例患者Ⅳ级病变,2例患者Ⅴ级病变;研究组治疗完全缓解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82,P <0.05)。结论: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伴新月体者患者临床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秦文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调节性 T 细胞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是致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入了解调节性 T 细胞与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关系,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从调节性 T 细胞概述出发,概括近年来关于其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成果,并作出展望。
作者:许伶;储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慢性乙肝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慢性乙肝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春青;景育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寻求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发生凝血的根本原因并实施预防措施降低凝血事件的发生。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透析室2014年1月-2014年3月出现的全部凝血事件,找出根本原因并实施对策。结果: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可使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可降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
作者:王明霞;谭君;张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国接受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中医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芙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