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内科护士对心电图知识掌握的调查分析

淡永霞

关键词:心内科, 护士, 心电图, 调查分析
摘要:心内科配备心电监护仪,心电图,可以密切的监测病人的心电变化,心电图改变是病人病情改变的及时反映,心内科护士应该能及时辨认异常心电图改变,以便能对病人病情作出及时的判断,采取及时积极必要的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病人的预后。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低体温/寒冷损伤53例分析(附5例死亡病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寒冷损伤患病情况、病因、转归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寒冷损伤多发于冬春季。早产儿发病率低,病情更严重。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死亡病例仍存在。死亡病例足月儿为主,病情重,短期内死亡。结论:合并严重感染是死亡病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出生;加强农村交通不便地区监管,重视文化教育及健康宣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作者:吴阳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未经血压干预的1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因素给予 TOATS 分型;按照病变部位以及病灶大小给予 OCSP 分型,对各分型1周内的血压变化规律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科学合理的护理路径。结果:首次血压测量中曾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平均收缩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压总体变化规律:首次测量血压高,随后1周内呈递减趋势,明显时段在前24h,7d 内基本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以收缩压为明显代表,不同的 TOATS 与 OCSP 分型患者表现出的血压分布水平也各不相同,其中腔隙性梗死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收缩压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 TOATS 分型患者(P <0.05),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未见下降;后循环性患者收缩压平均值显著低于其他 OCSP 分型患者(P <0.05),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见回升。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给予针对性护理后多数患者均可在发病7d 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病原因、曾用药物史以及病灶范围、发病部位等均会导致急性期血压值出现变动;在临床护理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乾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观察中性粒细胞凋亡的情况研究角膜损伤修复机制

    中性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是维持组织正常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持的重要机制,而且与疾病相关。角膜细胞的损伤修复与中性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细胞凋亡对于角膜的透光性、趋光性以及保护防御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对于中性粒细胞凋亡在角膜损伤修复中作用进行观察,探讨中性细胞凋亡对角膜损伤修复的作用。

    作者:邹桂花;谭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内科护士对心电图知识掌握的调查分析

    心内科配备心电监护仪,心电图,可以密切的监测病人的心电变化,心电图改变是病人病情改变的及时反映,心内科护士应该能及时辨认异常心电图改变,以便能对病人病情作出及时的判断,采取及时积极必要的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淡永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在30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进行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而治疗组要成立循证小组,针对提出的护理问题,综合分析,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3.3%和93.3%,均高于对照组的80.0%和86.7%,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循证的护理方法,有效额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于洪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浅谈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各类以电子版形式存在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进而使信息的收集、分类、保存和管理工作也变得复杂繁琐。为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在信息管理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建立准确、及时、全面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探讨。

    作者:严启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部超声联合宫腔镜观察子宫异常出血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对腹部超声合并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子宫异常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回顾分析检查诊断结果。结果:经联合检查89例患者中有35例患有子宫内膜增生,有6例患有子宫内膜癌,有15例患有子宫内膜炎,有14例患有子宫内膜息肉,有19例患有子宫肌瘤。与病理诊断相比,其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5.51%。结论:超声检查联合宫腔镜检查能够有效诊断出子宫异常出血病变的疾病,对诊断各类子宫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松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6例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护理措施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并且获得了很多患者的认可。在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护理措施的落实,重视功能训练,保证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与治疗,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夏小喻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分析住院病人医院感染调查及防控对策

    目的:了解医院内住院病人的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的监测预防与控制能力,降低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率。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对2013年10月-2013年11月于我院住院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随医生查房、查看病人病历与交班记录,调查病人的基本资料与医院感染状况,填写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表,统计分析其调查结果。结果:调查结果发现,医院感染率达到了5.79%。其中神经外科感染率高,达到8.93%;介入科感染率低,128例住院患者中只出现1例感染患者;患者易感染部位通常为上下呼吸道、手术切口、泌尿系统、盆腹腔内、与皮肤等部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59.14%。结论:通过这种调查方法,能够短时间系统地掌握医院感染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此逐渐减少医院感染率。

    作者:李文丽;杨学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正交设计法优选人参气雾剂中挥发油成分的 CO2超临界萃取工艺

    目的:优选人参气雾剂中人参等5味药材的 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方法:以丹参酮 IIA 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 HPLC 测定丹参酮IIA 含量,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人参气雾剂处方中5味药材的 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的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小时。结论:优选的挥发油萃取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使用。

    作者:李庆杰;张琦;丁云录;陈胜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浅谈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

    目的:重点探索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检测食品添加剂中铅的具体方法。方法:通过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检测铅的含量,给予样品恒温消解之后,选择佳的测定条件和佳仪器条件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时间内测定3次铅0~50.0μg/L 标准系列,结果发现平均相关系数是0.9983,荧光值和浓度呈现的是线性关系。终计算出检出限是0.40μg/L。得到回收率在100.7%以下94.4%以上,而相对标准偏差在2.8%以下2.4%以上。结论: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测定法检测食品添加剂中铅的含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灵敏度高,准确性强。

    作者:李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慢性乙肝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慢性乙肝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春青;景育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烧伤循证护理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对于烧伤病人的实施效果,总结烧伤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11月烧伤病房烧伤患者46例,分别实施烧伤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工作满意率和的治疗护理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而平均住院日减少(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循证护理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P <0.05)。结论:对烧伤病人实施循证护理,提高了烧伤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丰富了护理服务内涵,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万盈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临床病理探析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应用肝穿刺活检病理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进行分析,对其进行肝穿刺活检的病理检验,并将其和临床诊断结果作对比。观察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80例患者中,轻度患者28例,占比35.0%;中度患者42例,占比52.5%;重度患者10例,占比12.5%。临床诊断出56例,准确率为70.0%,经对比明显低于病理诊断正确率,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而言,采用肝穿刺活检的病理检验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日旺;尉新莲;韩玉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健康教育在预防临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重要性研究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预防临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重要性。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并嘱其定期回院复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对一健康知识宣教,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展开健康知识宣教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强化其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卫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剖宫产在瘢痕子宫和非瘢痕子宫中应用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剖宫产在瘢痕子宫和非瘢痕子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剖宫产分娩的瘢痕子宫和非瘢痕子宫的产妇68例,分析探究其手术相关的临床资料,比较剖宫产在两种性质子宫产妇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中,瘢痕性子宫产妇的年龄明显比非瘢痕组产妇大,并且瘢痕性子宫产妇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也明显大于非瘢痕性子宫产妇,术后腹腔粘连情况也重于非瘢痕性子宫产妇,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两组产妇分娩出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体重以及1min、5min的 Apgar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瘢痕子宫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风险系数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因此在瘢痕子宫产妇的分娩中需要更加注意手术中的相应风险因子,保证产妇顺利分娩。

    作者:高佳星;刘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使阑尾手术的临床治疗可以及时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施行阑尾切除术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54例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并设定为观察组,和未出现切口感染的76例患者进行对比,未出现术后感染患者设定为对照组,两组经过对比研究,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作为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结果: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和患者的年龄、自身免疫力、营养及病理改变、技术熟练度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结论:手术前要重视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相关因素,手术中也要注意无菌操作与手术细节,患者在手术后也要控制好可能会发生的情况,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初然梁;宋爱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发生中的应用

    目的:寻求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发生凝血的根本原因并实施预防措施降低凝血事件的发生。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透析室2014年1月-2014年3月出现的全部凝血事件,找出根本原因并实施对策。结果: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可使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可降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

    作者:王明霞;谭君;张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探讨低血糖脑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目的:进一步探讨低血糖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低血糖脑病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总结低血糖脑病的的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结果: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病情均有所缓解,其中有45例恢复良好,3例遗留轻微智能障碍,2例遗留有精神症状,总有效率为96%。结论:在治疗低血糖脑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做详细检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控制病情。

    作者:艾芙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运动后急性荨麻疹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22岁,于大强度运动后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10分钟入院。患者于10分钟前3公里跑步后,突感颜面及全身皮肤发热,继之全身皮肤发红、奇痒,且呈逐渐加重趋势,急来我门诊部就诊。无胸闷、心慌、气短、气憋、呼吸困难,无咽喉部紧束感,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66℃,呼吸18次/分,脉搏92次/分,血压100/70 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颜面潮红,睑结膜无充血,球结膜无水肿,全身皮肤可见多处大小不等散在分布的风团样皮疹,部分融合成片状,色暗红,边界清,压之不褪色,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初步诊断为:急性荨麻疹。即予以平卧位、吸氧,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针25mg 肌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加维生素 C2g 静脉滴注,观察2h,皮疹消退,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次日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mg,口服,2次/日,维生素 C 片200mg,口服,3/日,连服3天。后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作者:王娟;李东升;赵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