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孔欣;陈宝安
目的:比较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n epithelial cells,hAECs)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足月剖宫产胎盘上剥离羊膜组织,采用低速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分离获取hAECs及hAMSCs,观察此两种细胞的增殖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诱导分化染色等方法对两种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及对比.结果:hAECs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铺路石样生长,多传至5代;hAMSCs为成纤维细胞样的长梭形,呈放射状或漩涡状分布生长,可传至30代左右.hAECs表达上皮细胞标志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部分表达波形蛋白;hAMSCs表达波形蛋白,不表达CK 19.两种细胞均表达CD29、CD44、CD73、CD90、OCT-4、Nanog.hAECs不表达CD105,成骨及成脂诱导阳性.结论:hAECs和hAMSCs均具有某些干细胞特性,hAECs不能无限增殖,其生长增殖及分化能力均低于hAMSCs.
作者:甘文婷;孙新;陆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进行ENG基因和ALK1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方法:用RT-PCR方法对家系4代11名成员的ENG基因14个外显子和ALK1基因9个外显子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查找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ENG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无义突变c447G>A,导致149位氨基酸Trp(UGG)变为Stop(UGA),在该家系未发现ALK1基因突变.结论:ENG基因无义突变c.G447A引起氨基酸发生p.Trp149Stop改变,是该家系致病的遗传基础.
作者:成小慧;涂传清;孙顺昌;黎建云;张旭艳;王典文;黄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人血小扳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重要原因,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依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金标准”,具有高特异性、低敏感性等特点,但由于操作繁琐、耗时等原因未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近年来,基于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技术研究报道,其敏感性高于MAIPA,解决了部分操作及耗时的问题,并具有利用微球编码进行联立血小板抗体检测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该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凌云;孔欣;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S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方法:14例有血缘相关HLA全相合的SAA患者接受NST治疗,其中8例患者为SAA-Ⅰ型,6例为SAA-Ⅱ型.预处理方案采用氟达拉滨(FIUD)+环磷酰胺(CTX)+抗人胸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AL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CsA)或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结果:14例患者移植过程顺利,14例患者造血均获得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位恢复时间为移植后9d,血小板数≥20×109/L中位恢复时间为移植后13d;在移植后14 d均获得完全植入,且多次复查骨髓均为完全供者型;2例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在移植后70 d发生急性皮肤GVHD(Ⅰ度),1例患者于移植后1年发生慢性肝脏GVHD(Ⅰ度),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无1例患者发生Ⅱ度以上GVHD;9例患者出现细菌和真菌混合性感染和(或)病毒感染,中位感染时间为移植后54 d,经过对症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得到有效控制.中位随访54.5个月(5-144个月),12例患者现在无病存活,2例患者因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结论: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SAA安全可行,但要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和防治.
作者:汪少飞;黄雅静;余长林;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左洪莉;董征;刘志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院11例SAA惠儿中7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行脐血移植,2例行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10例患儿原发性植入成功,3例患儿继发性植入失败,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供体都稳定植入,造血恢复.1例单份脐血移植患儿原发性植入失败,但自体造血恢复.9例接受亲缘相关供体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0-19 d,中位时间14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8-42 d,中位时间17 d;双份脐血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 0.5×109/L时间为16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41 d.3例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性GVHD,2例患儿发生了可控的局限性慢性GVHD (cGVHD).4例患儿发生了CMV病毒血症,2例发展为CMV肺炎而死亡.3例患儿发生了EB病毒血症,1例发展为EB病毒肺炎.结论:如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儿童SAA的首选治疗;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无HLA相合同胞供者,可考虑行选择性供体移植,如脐血移植或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促进移植物植入.
作者:肖佩芳;胡绍燕;何海龙;卢俊;李捷;柴忆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对地中海贫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为临床上提前诊断地中海贫血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本院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68例地中海贫血各种分型患者的静脉血,并进行琼脂凝胶血红蛋白电泳、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血常规检查、血清铁蛋白水平(作为金标准)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对判定地中海贫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型地中海贫血组G6PD活性均明显高于健康者组(P<0.01);各型地中海贫血组MCV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者组(P<0.01).检测G6PD活性值发现,对地中海贫血患者G6PD的灵敏度85.12%,特异度68%,阳性似然比2.66,阴性似然比0.219,诊断指数1.53,Youden指数0.53.这说明以G6PD活性值诊断地中海贫血的效果较好.结论:地中海贫血不同亚型患者的G6PD活性均较正常者增高,用G6PD活性诊断地中海贫血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应该有一个优的适用范围.
作者:陈扬;张淑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NK细胞绝对数为(412.91±167.35)/μl,相对数为(13.31±2.56)%;白血病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97.84±23.18)/μl,相对数为(6.79±0.78)%;淋巴瘤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101.79±25.63)/μl,相对数为(7.12±1.03)%;白血病缓解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297.17±87.56)/μl,相对数为(10.15±1.64)%;淋巴瘤缓解期组NK细胞细胞绝对数为(288.52±118.52)/μl,相对数为(10.82±1.97)%.各组患者NK细胞数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CD56bright亚群数为(25.28±4.72)%,在白血病急性期组为(65.46±11.21)%,在淋巴瘤急性期组为(70.71±12.14)%,在白血病缓解期组为(23.35±4.67)%,在淋巴瘤缓解期组为(24.89±4.58)%,各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下降.经过治疗后,患者NK细胞数量上升.
作者:郑淑霞;谢若腾;官瑞婷;郭健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及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细胞(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土壤学说)及免疫功能(蠕虫学说)等异常.这3种病因相互影响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发展,从而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因诊断的复杂性以及治疗的不确定性.据此,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在造血微环境中的骨髓微循环的血液供给、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功能中的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和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海芸;刘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MDS-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MDS-RAEB及难治性AML患者临床疗效,给予患者地西他滨+CAG方案治疗:地西他滨20 mg/(m2·d),d1-5;阿柔比星10 mg/d,d6-13;阿糖胞苷20 mg/d,d6-19;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 μg/d,d6-19).结果:1个疗程后,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42.1%),部分缓解8例(42.1%),血液学改善2例,未缓解1例,死亡2例;1年总生存(OS)率为67.5%.12例年龄≥60岁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60%,6/10),1年OS率为62.5%.13例高危核型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54.5%,6/11);1年OS率为61.5%.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RAEB及难治性AML安全有效,可延长难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生命.
作者:杨雪良;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刘周阳;刘蓓;闫蓓;李松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DS/MPN-U)的信号通路蛋白进行筛选,探讨差异表达的蛋白在MDS/MPN-U发病机制中可能涉及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通路芯片技术(protein pathway array,PPA)比较10例MDS/MPN-U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中性粒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差异,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数据应用平台(IPA)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建立信号传导网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DS/MPN-U组中共有25种蛋白存在差畀表达,其中15种蛋白表达上调,10秤蛋白表达下调.这些蛋白主要参与影响10个信号传导通路,这些通路与细胞增殖和免疫相关,并且相互作用,形成复杂信号传导网络.结论:采用PPA技术筛选MDS/MPN-U信号通路蛋白差异表达谱,有利于揭示MDS/MPN-U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惠吴函;叶飞;张维;刘聪艳;徐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ET/C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42例.观察患者PET/CT分期情况,并与临床分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单纯结内侵犯NHL分期情况、结外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侵犯的NHL分期情况.结果:142例NHL患者临床分期结果为:Ⅰ期8例,Ⅱ期34例,Ⅲ期40例,Ⅳ期60例;PET/CT分期结果为:Ⅰ期6例,Ⅱ期36例,Ⅲ期44例,Ⅳ期56例.其中,二者符合的分期例数为136例,符合率为95.77%.比较PET和同机CT在单纯结内侵犯NHL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比较,在结外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侵犯的NHL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NHL临床分期中,能够准确检出受侵犯的淋巴结,又能够灵敏检出受侵犯的结外病变,与临床分期符合率较高,可用于辅助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唐汉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高危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allo-HSCT后复发而予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15例高危白血病患者,以及期间行allo-HSCT后复发而未予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13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并对两类患者的1和3年OS率进行对比.结果:行DLI的15例患者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和46.7%,1和3年DFS率分别为22.0%和11.0%,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5例),急性GVHD反应(1例).未行DLI术的13例患者1年和3年OS率分别为29.9%和15.0%,1年DFS率为11.2%,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9例).移植后复发行DLI治疗的患者与未行DLI的患者相比,移植后复发行DLI治疗的患者的1和3年OS率均高于未行DLI患者,但两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 =0.069).结论:DLI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移植后复发的较为有效的方法,联合其他方式或改变供者淋巴细胞的细胞输注类型或将可以提高DLI的疗效.
作者:王雨馨;李玉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FSE荧光负染法用于检测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吞噬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uper paramaga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的可行性及其荧光特征.方法:体外对RAW264.7细胞进行SHO的标记,然后分别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方法和CFSE荧光负染法检测RAW264.7细胞对SPIO的摄取情况;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CFSE荧光负染细胞的活力;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荧光负染法检测RAW264.7细胞对SPIO的摄取.结果:普鲁士蓝将RAW264.7细胞内吞噬的SPIO标记为醒目的蓝色,核固红将细胞核标记为红色,在荧光图像上表现为荧光负染区,呈筛孔状.CFSE荧光负染法与普鲁士蓝染色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对应性.RAW264.7细胞经过SPIO和CFSE双重标记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较小,死细胞比例较低.结论:CFSE荧光负染法可用于RAW264.7活细胞吞噬SPIO的检测,同普鲁士蓝染色法具有很好的对应性,两者的检测结果可相互印证.
作者:何向锋;杨俐萍;陈宝安;王建红;文颂;施文;徐薇薇;凌国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Ikaros是一类DNA结合锌指蛋白,作为染色质重塑和基因转录的调控元件,在调节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调控造血系统的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其功能丧失突变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频率很高并且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本文简要综述Ikaros的结构和功能,作为肿瘤抑制因子Ikaros在B-ALL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作者:张海英;白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止血带诱导的血小板线粒体凋亡信号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4名单侧下肢手术并需应用止血带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和乌司他丁处理,另外以同等条件但无需应用止血带患者12名作为对照.应用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盒测定ATP含量,JC-1探针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血小板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血小板Caspase-3活性,过氧化脂质(1ipid hydroperoxide,LPO)试剂盒检测血清过氧化脂质(LPO).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中细胞内ATP含量降低(P<0.05),低线粒体膜电位(△ψm)血小板比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活性及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均显著增加(P<0.05),而应用乌司他丁处理组的以上改变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止血带应用可以诱导血小板线粒体损伤、线粒体依赖途径的凋亡信号激活;乌司他丁处理则可明显抑制止血带诱导的血小板线粒体途径凋亡信号改变.
作者:解春艳;肖金仿;赵振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um,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68例,分为CHOP方案治疗组(CHOP组)34例和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组(ASP+ CHOP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CHOP组CR+ PR 16例,治疗总有效率47.06%;ASP+ CHOP组CR+ PR 24例,治疗总有效率70.58%;后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 <0.05).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24.7个月,ASP+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47.5个月,后者长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和发热,Ⅰ-Ⅱ级和Ⅲ-Ⅳ级血细胞减少性贫血发生率在ASP+ CHOP组均比CHOP组高(P<0.05),ASP+ CHOP组患者Ⅰ-Ⅱ度发热及白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CHOP组高(P<0.05).ASP+ CHOP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较CHOP组组高(P<0.05),6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血淀粉酶升高、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因疾病进展快速致一般情况差,未能耐受后续化疗而早期死亡.3例患者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ASP+ CHOP组2例发生Ⅱ度血肌酐升高,CHOP组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佃富;方瑞艳;马德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4年12月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中位年龄28.5 (7-73)岁;单中心型14例,其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占92.8%(13/14);多中心型2例,病理类型均为浆细胞型.16例患者均予以手术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5.5(2-150)个月.13例单中心型术后持续缓解,1例单中心患者术后60个月复发,其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结论:临床分型与病理类型影响患者预后.单中心型呈良性经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多中心型可稳定或进展,进展病例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作者:赵廷宽;张利铭;梁艳;熊涛;郭华雄;黄知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表达水平与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危险度分层之间相关性,评价其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23例AML患者和20名正常人骨髓中DNM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正常人骨髓中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在AML患者骨髓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其中巩固治疗组患者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初治组和复发组低.DNMT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治时白细胞数、FAB分型及染色体核型等临床特征无关.经正规治疗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中,其初始DNMT3b基因表达水平偏高;根据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因素进行分层后在中危组患者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结论:DNMT基因表达在A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AML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婷婷;杨明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D-L1的表达与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5例患者(包括59例初治患者和16例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原始细胞中PD-L1的表达情况,并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初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PD-L1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总体阳性率为32.0% (24/75),其中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高于在其他白血病类型中的表达水平[56.3% (9/16) vs25.4% (15/5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在复发难治组中PD-L1阳性率高于初治组[56.3% (9/16) vs25.4% (15/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59例初治患者中PD-L1阳性组1个疗程CR率低于PD-L1阴性组(66.7%vs71.4%),2个疗程CR率低于PD-L1阴性组(70% vs 88.6%),PD-L1阳性组半年复发率高于PD-L1阴性组(20%vs8.82%),阳性组难治患者比例高于PD-L1阴性组(30%vs14.3%);PD-L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髓外浸润、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初诊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性,与AM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突变及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有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逸及原发耐药机制,并可能成为评估患者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作者:张占芳;张秋堂;邢海洲;甘思林;马杰;刘延方;谢新生;孙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和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和液体培养法(检测CD41a+细胞表达率)进行巨核细胞培养,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成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地西他滨组,C组为ITP患者血浆组,D组为地西他滨+ITP患者血浆组.除上述成分不同外,4组中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细胞中CD41a+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作用不同,地西他滨浓度为3.0μmol/L时能明显促进巨核细胞生长.B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CD41a+细胞表达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较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集落生长,且以浓度为3.0μmol/L时,巨核细胞集落多.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廖有平;刘玉霞;李清照;胡国瑜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