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伟伟;夏迪;张颖婷;潘晓蓉;童建华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止血带诱导的血小板线粒体凋亡信号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4名单侧下肢手术并需应用止血带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和乌司他丁处理,另外以同等条件但无需应用止血带患者12名作为对照.应用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盒测定ATP含量,JC-1探针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血小板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血小板Caspase-3活性,过氧化脂质(1ipid hydroperoxide,LPO)试剂盒检测血清过氧化脂质(LPO).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中细胞内ATP含量降低(P<0.05),低线粒体膜电位(△ψm)血小板比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活性及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均显著增加(P<0.05),而应用乌司他丁处理组的以上改变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止血带应用可以诱导血小板线粒体损伤、线粒体依赖途径的凋亡信号激活;乌司他丁处理则可明显抑制止血带诱导的血小板线粒体途径凋亡信号改变.
作者:解春艳;肖金仿;赵振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初治POEMS综合征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方法:用OLYMPUS BX51显微镜分类并计数155例初治POEMS综合征患者骨髓的各系细胞,并观察是否存在形态学异常.结果:浆细胞形态学正常率为83.9% (130/155),个别浆细胞异常率(<5%)为12.3%(19/155),明显浆细胞异常率(>10%浆细胞)为3.8%(6/155).结论:大多数POEMS综合征患者骨髓中浆细胞形态正常,少数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有个别形态学异常,极少数患者骨髓中的浆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浆细胞比例越高,越易出现更多、更异常的浆细胞.
作者:蒋显勇;赵小鹏;葛昌文;周道斌;李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作用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1950年1月-2014年3月)、EMbase数据库(1970年1月-2014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2014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月-2014年3月);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检索.所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MSC对GVHD预防作用的疗效.结果:共纳入3篇英文文献,纳入HSCT患者117例,其中MSC组56例,对照组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SC未能降低急、慢性GVHD发生率(RR:0.44,95% CI:0.08-2.51,P=0.35;RR:0.85,95% CI:0.54-1.33,P=0.47);MSC未增加原发病复发率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率(RR:1.52,95% CI:0.63-3.68,P=0.35;RR:1.05,95% CI:0.72-1.53,P=0.78);MSC未改善病人总体生存率(RR:1.06,95% CI:0.79-1.43,P=0.71).结论:MSC可能对GVHD有一定预防作用,但由于尚缺乏大样本的RCT证据支持,MSC对GVHD的预防作用尚不能作出后结论,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才能得出肯定性结论.
作者:王利;谷振阳;赵小利;魏华萍;罗澜;赵莎莎;刘代红;王全顺;高春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和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和液体培养法(检测CD41a+细胞表达率)进行巨核细胞培养,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成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地西他滨组,C组为ITP患者血浆组,D组为地西他滨+ITP患者血浆组.除上述成分不同外,4组中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细胞中CD41a+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作用不同,地西他滨浓度为3.0μmol/L时能明显促进巨核细胞生长.B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CD41a+细胞表达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较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集落生长,且以浓度为3.0μmol/L时,巨核细胞集落多.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廖有平;刘玉霞;李清照;胡国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钙粘素(N-Cadherin)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4例MM患者CD38+/CD138+细胞中N-Cadherin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64例MM患者中有17例(26.56%)骨髓瘤细胞神经钙粘素高表达(>20%),47例(73.44%)神经钙粘素低表达(≤20%).神经钙粘素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在疾病的分期、分型、已知的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骨髓瘤细胞免疫分型、骨质破坏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钙粘素高表达组1q21扩增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而两组间RB1缺失、D13S319缺失及IGH重排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神经钙粘素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26.7月和55.5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钙粘素高表达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这可能与1q21扩增有关.
作者:马杰;余庆峰;刘晓艳;王冲;张秋堂;甘思林;陈胜梅;谢新生;刘延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表达水平与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危险度分层之间相关性,评价其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23例AML患者和20名正常人骨髓中DNM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正常人骨髓中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在AML患者骨髓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其中巩固治疗组患者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初治组和复发组低.DNMT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治时白细胞数、FAB分型及染色体核型等临床特征无关.经正规治疗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中,其初始DNMT3b基因表达水平偏高;根据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因素进行分层后在中危组患者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结论:DNMT基因表达在A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AML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婷婷;杨明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在临床治疗淋巴系统白血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疗法的关键是将识别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抗原的基因导入淋巴细胞,使其能够在输注给患者后特异性地杀伤体内白血病细胞.如果将同样的细胞免疫疗法原理用于其他肿瘤,还需要给淋巴细胞导入另外的特异性靶标基因.近期研究发现,高迁移率组蛋白N2 (high mobility group chromosal protein N2,HMGN2)是淋巴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极好的靶标,是CD8+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分子,对髓系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趋向性和特异性结合识别能力,有望用于制备特异性识别肿瘤的淋巴细胞,治疗更多类型的白血病和肿瘤.本文论述了HMGN的结构和功能,以及HMGN2在白血病和肿瘤细胞中的趋化性和抗肿瘤作用.
作者:李欢欢;朱平;伍学强;刘玉峰;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ITP患者6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通过流式免疫微球(FCIA)方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5种糖蛋白(GPⅨ、GP Ⅰb、GPⅢa、GPⅡb及P选择素)的自身抗体,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2(sB7-H2)和B7-H3(sB7-H3)水平,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TP患者血浆中5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ITP患者血浆sB7-H2水平升高(P<0.05),sB7-H3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sB7-H3与血小板P-选择素自身抗体呈负相关(r=-0.46,P<0.05),并且sB7-H2和sB7-H3水平在P-选择素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中降低(P <0.05);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sB7-H2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3907,P<0.01).结论: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sB7-H2升高,sB7-H3水平与P选择素自身抗体有关,提示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可能参与了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作者:左斌;赵赟霄;杨剑峰;何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ET/C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42例.观察患者PET/CT分期情况,并与临床分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单纯结内侵犯NHL分期情况、结外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侵犯的NHL分期情况.结果:142例NHL患者临床分期结果为:Ⅰ期8例,Ⅱ期34例,Ⅲ期40例,Ⅳ期60例;PET/CT分期结果为:Ⅰ期6例,Ⅱ期36例,Ⅲ期44例,Ⅳ期56例.其中,二者符合的分期例数为136例,符合率为95.77%.比较PET和同机CT在单纯结内侵犯NHL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比较,在结外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侵犯的NHL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NHL临床分期中,能够准确检出受侵犯的淋巴结,又能够灵敏检出受侵犯的结外病变,与临床分期符合率较高,可用于辅助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唐汉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MicroRNA(miRNA)是一种包含18 ~22个核苷酸单链的非编码小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编码区相互作用而调控基因的表达.MicroRNA-148/152家族包括microRNA-148a(miR-148a),microRNA-148b(miR-148b)和microRNA-152(miR-152),其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一些研究已经证实miR-148/152家族成员在许多肿瘤性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并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发挥着调节肿瘤生长、增殖、凋亡、血管新生以及对药物敏感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MiR-148/152家族成员的表达受其本身CpG岛甲基化的调控,并能靶向作用于其下游的靶基因-DNA甲基转移酶(DNMT1/3b),因此DNMT1/3b反向局限于miR-148a/152的表达.DNMT1/3b过表达促进MiR-148/152家族CpG岛甲基化,阻碍其发挥作用,导致DNMT1/3b进一步升高.因此,MiR-148/152-DNMT1/3b循环可能是存在的.表观遗传学的异常,尤其是启动子高甲基化在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去甲基化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文对miR-148/152家族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做一总结,旨在阐述DNA甲基化修饰与micro-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王晓雪;王玥;王萍萍;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调控基因表达,其在疾病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的过表达与功能获得性突变、MLL2失活突变、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CREBBP和EP300的失活突变等都与肿瘤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组蛋白修饰酶的药物比如HDAC抑制剂和EZH2抑制剂等有的已经在临床应用,有的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为血液系统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芳;潘云;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原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Notch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作用后肿瘤细胞Notch蛋白的变化,探讨Notch基因介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凋亡及耐药机制.方法:采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初治患者的骨髓血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健康体检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Notch及BCL-2、NF-κB基因的转录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L1210细胞株在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作用后Notch蛋白的变化.结果:CLL组的Notch1、Notch2、BCL-2、NF-κB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556±0.8726和0.6731±0.5334(P=0.0182)、1.2273±0.8207和0.6577±0.6424(P<o.0001)、8.0960 ±7.5661和0.5969 ±0.4976(P<0.0001)、1.0966±0.6925和0.5373±0.7180(P<0.0001),而2组的Notch3和Notch4基因的mRNA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分别为1.1914±2.4219和0.8713±0.7937 (P=0.3427)、0.8174±1.0869和0.9752±1.3446(P=0.2402);L1210细胞在低浓度、中浓度阿糖胞苷作用24 h后,Notch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在高浓度阿糖胞苷或延长中浓度阿糖胞苷组的作用时间,Notch1蛋白表达量增高.L1210细胞在地塞米松作用后,Notch1蛋白表达下降,但不随地塞米松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Notch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Notch1蛋白在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表达下调.Notch信号通路可能介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抗凋亡及耐药过程.
作者:张金燕;张桔顺;许贞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和T细胞功能障碍所致,血小板及其前体巨核细胞均受到攻击导致血小板破坏和生成不足.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及TPO受体激动剂不能逆转其疾病进程,且因感染、血栓形成等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新型治疗药物包括:CD154抗体、抑制性FC-γ受体、Syk抑制剂等可以靶向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有望限制全身副作用并降低ITP的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本文就ITP当前治疗策略、新型治疗药物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作者:吴冰;韦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KF118-310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K562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PKF118-310处理K562细胞株,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中β-catenin和TCF-4的存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β-catenin、TCF-4及BCL9的表达差异.结果:PKF118-310诱导阻滞K562细胞S期而导致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KF118-310处理的K562细胞中存在β-catenin及TCF-4;不同浓度的PKF118-310处理K562细胞株72 h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而β-catenin、TCF及BCL-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PKF118-310通过抑制β-catenin/TCF/BCL9转录复合物诱导K562细胞S期阻滞,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王淡瑜;黎纬明;金梦迪;崔海燕;卢博;王欣;刘泽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S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方法:14例有血缘相关HLA全相合的SAA患者接受NST治疗,其中8例患者为SAA-Ⅰ型,6例为SAA-Ⅱ型.预处理方案采用氟达拉滨(FIUD)+环磷酰胺(CTX)+抗人胸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AL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CsA)或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结果:14例患者移植过程顺利,14例患者造血均获得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位恢复时间为移植后9d,血小板数≥20×109/L中位恢复时间为移植后13d;在移植后14 d均获得完全植入,且多次复查骨髓均为完全供者型;2例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在移植后70 d发生急性皮肤GVHD(Ⅰ度),1例患者于移植后1年发生慢性肝脏GVHD(Ⅰ度),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无1例患者发生Ⅱ度以上GVHD;9例患者出现细菌和真菌混合性感染和(或)病毒感染,中位感染时间为移植后54 d,经过对症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得到有效控制.中位随访54.5个月(5-144个月),12例患者现在无病存活,2例患者因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结论: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SAA安全可行,但要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和防治.
作者:汪少飞;黄雅静;余长林;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左洪莉;董征;刘志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4年12月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中位年龄28.5 (7-73)岁;单中心型14例,其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占92.8%(13/14);多中心型2例,病理类型均为浆细胞型.16例患者均予以手术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5.5(2-150)个月.13例单中心型术后持续缓解,1例单中心患者术后60个月复发,其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结论:临床分型与病理类型影响患者预后.单中心型呈良性经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多中心型可稳定或进展,进展病例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作者:赵廷宽;张利铭;梁艳;熊涛;郭华雄;黄知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患者记忆T细胞(CD45RO+T)以及初始T细胞(CD45RA+T)在外周血中的不同分布特点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7例PTCL患者,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通过比较PTCL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外周血中CD45RO+T、CD45RA+T的分布差异,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的PTCL患者外周血中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PTCL患者的淋巴结中T细胞抗原呈多样性表达,以CD4+为主要免疫表型,无B细胞相关抗原表达;患者组外周血CD4+/CD8+、CD4+CD4SRO+T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CD4+ CD45RA+T、CD8+ CD45RA+T、CD8+ CD45RO+T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Ⅰ/Ⅱ期PTCL患者外周血CD4+/CD8+、CD4+ CD45RO+T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CD4+CD45RA+T、CD8+ CD45RA+T、CD8+CD45RO+T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结论:CD45RO+T和CD45RA+T在PTCL患者中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针对其不同分布情况制定相应PTCL的处理方案,可提高PTCL的确诊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贾新颜;杨文忠;苏洋;李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um,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68例,分为CHOP方案治疗组(CHOP组)34例和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组(ASP+ CHOP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CHOP组CR+ PR 16例,治疗总有效率47.06%;ASP+ CHOP组CR+ PR 24例,治疗总有效率70.58%;后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 <0.05).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24.7个月,ASP+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47.5个月,后者长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和发热,Ⅰ-Ⅱ级和Ⅲ-Ⅳ级血细胞减少性贫血发生率在ASP+ CHOP组均比CHOP组高(P<0.05),ASP+ CHOP组患者Ⅰ-Ⅱ度发热及白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CHOP组高(P<0.05).ASP+ CHOP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较CHOP组组高(P<0.05),6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血淀粉酶升高、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因疾病进展快速致一般情况差,未能耐受后续化疗而早期死亡.3例患者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ASP+ CHOP组2例发生Ⅱ度血肌酐升高,CHOP组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佃富;方瑞艳;马德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BAG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88例AML患者细胞中BAG3 mRNA表达水平,将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已知的AML预后标志物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88例AML患者中,NPM1基因突变阳性组的BAG3 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显著降低(P=0.018).BAG3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剐、FAB亚型、白细胞计数、髓外侵犯与否、FLT3-ITD、c-kit、CEBPα基因突变状态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临床及生物学预后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首次治疗能否达到完全缓解(CR)无明显相关性;非M3患者中持续缓解组的BAG3的表达水平较复发组表达升高(P=0.036).BAG3表达水平对患者总生存期无影响.结论:BAG3水平表达与AML一些公认的预后因素无相关性,仅在NPM1基因突变阳性组较NPM1基因突变阴性组显著降低;BAG3表达水平对AML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影响,BAG3不是AML的预后因素.
作者:朱华渊;伏媛;吴微;徐佳岱;谌廷妹;乔纯;李建勇;刘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效果虽然显著,但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问题仍无法避免.近研究表明,间充质于细胞(MSC)可以通过调节CXCL12/CXCR4轴来影响CML细胞定向性迁移、黏附至骨髓腔,介导CML细胞的保护性休眠、活化众多促存活通路、抑制线粒体介导的CML细胞凋亡及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BCL-6的表达介导耐药.TKI联合CXCR4抑制剂有望成为提高CML遗传学治愈的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MSC介导CML细胞耐药途径,MSC增强CML细胞对CXCL12敏感性的途径及MSC增强CML细胞对骨髓血管黏附的途径进行综述.
作者:房丽君;涂怀军;李剑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