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艳;多布杰;刘光敏;李健
目的:探讨"正性暗示"对降低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间进行心理"正性暗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激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正性暗示"能有效降低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反应,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作者:胡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脑卒中的患者中选出50例,将其分成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法,作为研究组。对比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两组患者之间差距明显。结论: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为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作者:刘雪平;李小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大便失禁是瘫痪、昏迷和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压力性溃疡、骶尾部皮炎和会阴部皮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护理用具和护理方法等,并不断加大对重症患者大便失禁护理研究,为临床护理做出贡献。
作者:高朋;马礼俊;金玉霞;刘立云;李丽君;张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根据新生儿在静脉注射方面的特殊性产生了头皮静脉留置针这一方法应用到了医学治疗中来,医学科技的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被重视,因此各项科学治疗方法也不断被应用。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作为新兴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的避免幼儿反复穿刺、减轻血管受损、提高了给药效率、能及时对病重幼儿实施抢救等优点被逐渐广泛的应用在平常治疗中;但是随着逐渐深入到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一手段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头皮静脉的选择问题、套管脱出和堵塞以及并发症的产生等。因此以在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相对应的控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
作者:周金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 A 组与 B 组,A 组应用尼莫地平治疗,B 组应用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A 组治疗总有效率100%,与 B 组的93.94%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P <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A 组不良反应率为6.06%,显著低于 B 组的21.21%(P <0.05)。结论: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月萍;孟祥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冠心病的心律不齐症状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心律不齐状况的统计,合理的对照相关数据分析,观察慢性冠心病的相关口服临床治疗过程,对比相关临床治疗效果,合理的分析相关数据差异,确定胺碘酮治疗过程的有效性比例,观察临床研究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状态情况,分析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冠心病的心律不齐症状是否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结果: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实现了患者的心律稳定,降低了不良问题的产生。结论:临床性胺碘酮治疗过程,保证老年性冠心病心律不齐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潇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在老年性萎缩并发脑出血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于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90例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划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病例数为45例,施予全面且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例数为45例,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死亡情况、恢复情况及心理状态。结果:干预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和恢复情况均比对照组好,差异显著(P <0.05)。结论:针对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自身情况,予以系统且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其康复。
作者:齐丽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阑尾炎进行超声诊断的方法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00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腹部透视检查,观察组50例,采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急性阑尾炎检出率。结果:经分析,观察组急性阑尾炎检出率为67%,对照组急性阑尾炎检出率为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检查急性阑尾炎时采用超声检查法,能够获得较好地效果,检出率比较高,诊断准确性高,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史文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促智药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宁波市康宁医院就诊并接受促智药物治疗的早期 AD 患者60人,分别于药物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接受两次事件相关电位 P300检测,并比较前后 P300潜伏期的差异。结果:在接受促智药物治疗后观察到 P300潜伏期缩短41例,占68.3%,未见明显改变12例,占20.0%,潜伏期延长7例,占11.7%。通过配对 t 检验分析显示,早期 AD 患者在接受促智药物治疗后 P300潜伏期的改变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 AD 患者接受促智药物治疗后 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该指标有助于对 AD 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作者:冷卫卫;刘世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和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小儿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行小儿腹部手术的患儿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各组为30例,对照组1中的患儿使用的舒芬太尼剂量为1μg /(kg·d),对照组2中的患儿使用的舒芬太尼剂量为1.4μg /(kg·d),观察组患儿使用的舒芬太尼剂量为1.2μg /(kg·d),将三组患儿的镇痛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1患儿的镇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和观察组,对照组1患儿的镇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和观察组,对照组2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观察组,P均<0.05。结论:在小儿腹部手术的过程中,使用剂量为1.2μg /(kg·d)的舒芬太尼能够达到较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更加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韦云芳;王自友;罗黎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血液样本在测定血常规时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对着70例患者同时抽取血液,本实验研究采取的是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这些患者的实验结果分为两组,其中甲组数据为患者抽取静脉血,乙组数据为患者抽取末梢血,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将两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组患者血常规数据结果来看,甲乙两组患者血常规的数据中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这3项指标检验的临床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这5项指标检验的临床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从整体来看,抽取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血液样本来测定血常规,其结果差别不大;但采用末梢血会有稍微的差异,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作者:韦新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抑郁、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及临床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前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18.12±5.23)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心理干预治疗后的依从率为97.00%,对照组传统治疗的依从率为62.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消除精神病患者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杨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予以缬沙坦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共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选取124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并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将他们平均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均62例患者。予以试验组的患者缬沙坦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共同治疗的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则仅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的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患者临床的总有效率(98.39%)、收缩压(124.98±15.62)mmHg、舒张压(83.25±3.26)mmHg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临床的总有效率(70.97%)、收缩压(133.06±11.47)mmHg、舒张压(96.58±3.40)mmHg。结论:使用缬沙坦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共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后,提高了临床的总有效率,该种治疗方案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维持了患者的血压的平衡,建议推广使用。
作者:杜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9例,观察患者护理前后对糖尿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在用药、饮食、心理调节、运动生活护理等知晓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P <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控制、血压控制达标率方面,从干预前的30.3%提高到60.6%,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妹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不全闭塞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及中药足浴(活血通脉汤)。治疗3周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疼痛评分、踝臂指数(ankle -brachium index,ABI)及双下肢血管超声;半年后随访双下肢血管超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及 ABI 升高(P <0.05),双下肢血管超声无明显变化;半年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双下肢血管闭塞。结论:综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不全闭塞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例对左侧顶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恢复性分析的方式对其影像表现及特征进行综合的分析。结果:该患者发现头部肿瘤时间>2年,由于头部出现间歇性头痛到我院进行治疗。颅骨 MRI 检查表现为 TIW1和 T2W1高信号,可见放射针状低信号间隔,增强后呈非均匀强化;颅骨 CT 检查显示板障呈边界清楚的膨胀性骨破坏区,内部伴有放射状骨嵴骨性间隔;X 线检查发现以肿瘤为圆点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骨针。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对该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比较低,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晓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和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收集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共56例,对他们进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密切关注。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仅有1例患者出现手足抽搐,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1例患者切口出血。结论: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卜宝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X 射线影像质量控制是放射科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工作主体,首先应该引导全体医务人员理解 X 射线影像质量控制在医疗管理环节中的积极作用,然后采取建立健全影像质量控制小组、注重 X 射线影像中机械设备管理、投照装置与技术及照片等级评价等具体问题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提高 X 射线影像质量,促使其操作流程科学化与规范化。
作者:郭秀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偏头疼患者60例,给予中医内科的方法治疗期偏头痛,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2-3疗程的用药,6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成功治愈,23例患者疗效显著,29例患者有一定疗效,病情取得控制,3例患者其病情无明显变化。用中医内科的办法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为95.0%。结论:从此次的探讨可以看出,用中医内科的方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且中医用药温和相对于西药治疗更稳,副作用小,对患者身体机能的损伤更小,患者接受度高,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乔建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临床诊断中,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接诊的 IDA 患者54例与健康人群54例,抽取肘静脉血,运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主要指标: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浓度(CHCMr)、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CHr)、IDA 组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分布宽度(HDWr)、网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对比测定结果。结果:IDA 组CHCMr、MCVr、CHr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IDA 组 HDWr、RDWr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 IDA 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测定网织红细胞参数,可有效掌握患者血液变化情况,帮助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作者:李青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