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熙
目的:分析人文关怀在内分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并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心理状态评分及基础护理落实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在内分泌临床护理中应用,不仅护理满意度高,提高患者心理状态评分,而且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蓉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腹痛在临床中是常见的症状症候群,大部分为急腹症,病因多,有的复杂且危重,常在临床上误诊。进行对腹痛病因和诊治的分析,来启示我们对腹痛的病因、病情经过、主要症状及体征、化验及功能检查等内容的探讨分析。
作者:王云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理模式已发生转变,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现实中护患关系不容乐观,护患纠纷时有发生,这不仅使病人及其家属感到不满,同时也困扰着医护人员。面对护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怎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如何为患者满意的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是值得护理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崔菲菲;袁慧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呼吸道感染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致病原因约70%-80%由病毒引起,另有20%-30%为细菌引起。二者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但药物治疗却大不相同。其鉴别的确切的依据是病原学诊断,但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一般需要时间较长,对早期意义不大。而且大多数基层医院还不能开展病毒分离和鉴定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因此在基层医院根据临床经验、症状、体征及白细胞计数、胸部x线初步鉴定病毒还是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对保证合理用药尤其对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意义重大。
作者:季旭荣;周玲玲;季献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参芎葡萄糖+奥扎格雷对患者完成治疗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15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设为A1组(治疗组75例)与 A2组(对照组75组),针对 A1组患者采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奥扎格雷进行治疗,针对 A2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疾病情况,对患者采取对其脑组织进行改善等措施进行治疗。并且对比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 ND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情况。结果:完成治疗后,在 NDS 评分方面,A1组低于 A2组患者明显(P<0.05)。在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A1组高于 A2组明显(P<0.05)。对比两组完成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参芎葡萄糖+奥扎格雷进行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患者神经功能的预后情况也进行了有效改善,成功降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作者:杨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 T 扫描与三维重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观察。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78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 T 扫描与三维重建,观察不同角度骨折的三维病变图像,再结合C T 图像进行分析。结果:78例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中,几乎全部患者都显示颌面部骨折,CT 二维和CT 三维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三维重建在显示颌骨骨折类型,位置,范围,骨折移位等方面都优于 CT 二维影像。而CT 二维影响在细小骨折和深部结构骨折及骨折周围软组织改变等方面由于CT 三维重建。结论:螺旋 CT 扫描与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面骨折具有全面,快速,准确等优势,两者各有优缺点,可结合使用,对骨折的诊断以及治疗都是较为佳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冯盛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患者急诊护理的措施以及临床疗效,确定急诊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抽选124例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针对这1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予以胃镜止血治疗,并采取急诊护理措施进行照顾,观察患者在临床上治疗效果。结果:1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胃镜止血治疗和急诊护理后有118例痊愈,其成功率高达95.1%,有6例患者术后治疗过程中出现再次出血现象,经过相应的有效治疗后终也康复出院。结论:通过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上消化道患者,并予以急诊护理,有效的制止出血现象的发生,促使患者快速的康复,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小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是解决医疗矛盾、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以及加强硬、软件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健康管理。
作者:彭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研究消化性溃疡采用临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消化性溃疡的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抽取的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单一西药治疗,实验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中药治疗,对两组经过临床治疗以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起到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非常小,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师双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了相关临床实验危急项目数据,对其产生因素、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对危机值报告制度的效力改进及数据临床采集准确度提高进行了探究。方法:收集本院相关临床科室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间的危急值项目报告,回顾性分析了相关数据;对危急值项目的出现率、部门分布、各危急值百分比占有率及危急值的范围评估。结果:本院急值的发生率为统计为10.53%,因标本采集不规范,造成假性比例为9.72%,各危急值占总报告危急值的比例前3名依次为血钾、血小板、白细胞。部门分布以住院部高。结论:建立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并规范化实施,保证实验室危急值项目结果可信度,提高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反应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何林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腔镜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3年接收并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0例患者在临床上留下的资料,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后,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手术完成后5例患者中转进行开腹手术,剩余的患者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康复状态良好;对全部患者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没有发现患者存在胆管狭窄和胆管残余结石的症状。结论: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行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作者:张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状态及临床用药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146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的用药情况,并结合耐药检测分析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监测,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结果:146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细菌分析及药物敏感监测后发现,革兰阳性菌占58株,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达72%;革兰阴性菌占8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为多见,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达64%。结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已成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来源,而且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已日益严重,应引起临床的重视,用药时要根据微生物检验报告结合临床进行针对性用药,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有利于患儿疾病恢复,保护患儿各系统发育。
作者:裴军芳;王立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对小儿肺炎患者采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08月-2012年08月小儿肺炎患者18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对患儿进行平均分组,设为 A 组与B组。针对B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 A 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配合采用小儿肺炎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的疗程均为一周,后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以及患儿病情好转的情况。结果:比较 A 组患儿与B组患儿诸多的情况发现,在患儿退热的时间以及咳喘好转的时间等诸多情况均为 A 组优于B组(P<0.05)。在治疗的有效率方面,A 组也高于B组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患者采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后,能够充分发挥出抗炎以及补液等多种作用,并且效果较为明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雷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对普外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外科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综合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前患者心理异常率为72.72%,护理后为20%,后者明显低于前者,统计学有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QOL为49.21±8.67分,护理后为76.01±9.61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有效改善普外科患者的情绪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
作者:和月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其中中医妇科学就是其组成部分之一,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妇科学发展至今,经过将近20年左右的历史发展变迁,中医妇科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临床科学。中医妇科学的理论知识结构主要是由妇科的病理特征、治疗时出现的病发规律等组成,这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妇女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文章探讨研究了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前景,希望能对中医妇科的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作者:何以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措施,为胸腹联合伤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并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术前确诊34例(42.5%),其余患者术中探查确诊。所有患者经积极外科治疗后痊愈73例(91.25%),死亡6例(7.5%)。合并休克25例,其中4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心脏压塞,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胸腹联合伤为主的多发伤病情重,表现复杂。早期 C T扫描对以胸腹联合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胸腔闭式引流是腹部手术安全进行的重要保证。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和受损器官的处理顺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涂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采用6排螺旋C T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接诊的52例经临床与手术病理确诊的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采用6排螺旋 CT 进行扫描分析,并且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探究6排螺旋C T 诊断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经6排螺旋C T 扫描诊断后,得出19例为单纯性阑尾炎,1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伴有周围炎,13例为阑尾周围脓肿,3例为坏疽性阑尾炎,2例为阑尾穿孔。此诊断结论和临床与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本上一致。结论: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经6排螺旋CT 扫描诊断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有着很高的诊断的价值,确诊率较高,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当属术前诊断与鉴别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借鉴。
作者:邱国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核素碘消融疗法联合放射线治疗在临床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术后证实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采用核素碘消融疗法及放射线治疗并服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随访2~10年。结果:14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1次治疗,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112例,不完全清除34例。8例治疗后发现新的转移灶。131碘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80处转移灶,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74处。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常规采用核素碘消融疗法联合放射线治疗,对于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降低转移发生的可能性,早期诊断隐匿性的转移灶,延长患者生存期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闫向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处理措施。方法:2008年7月~2012年7月间,共处理新生儿窒息218例,经采用清理呼吸道后立即给新生儿脐静脉静推5%碳酸氢钠3ml ,10%葡萄糖酸钙3ml ,地塞米松2~5mg。1~5min内,新生儿 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然后常规抗感染和防止颅内出血及保暖治疗。结果:218例患儿无1例死亡。结论:此法实为新生儿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
作者:王杏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经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有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的老年痴呆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24例老年痴呆者分组:精神有碍组(62例)与精神痴呆组(62例)。对精神有碍组经利培酮诊治,对精神痴呆组经奥氮平+喹硫平诊治。实施药物之后,对比分析精神有碍组与精神痴呆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精神有碍组的62例老年痴呆者中,18例BPSD显效,29例BPSD有效,15例BPSD 无效,在精神痴呆组的62例老年痴呆者中,28例BPSD显效,32例BPSD有效,2例BPSD无效,显然精神痴呆组的疗效比精神有碍组的好,P<0.05。此外,显然精神痴呆组的不良反应病例(2例,3.23%)比精神有碍组(13例,20.97%)少,P<0.05。结论:经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有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的老年痴呆者的疗效强,药物安全,能消减副反应,临床使用价值大。
作者:龚新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