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彦;伍新春
目的:了解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某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抽取87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安全调查表,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种可能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①精神暴力的检出率为59.0%,躯体暴力的检出率为35.7%.②男性、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好、父亲饮酒等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①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较为普遍.②校园暴力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要从这几个方面共同着手大程度上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
作者:刘霞;赵淑英;张跃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场依存一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儿童自立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对120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评定,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高自立组,下27%人群为低自立组;②被试的认知方式是依据其在该年级组的镶嵌图形测验平均成绩确定的,将测验总分排序位于上25%的30名儿童确定为场独立性被试,测验总分排序位于下25%的30名儿童确定为场依存性被试.结果:①高自立组认知方式得分显著高于低自立组,场独立认知倾向组在自立行为问卷的学业自立和自我决断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场依存认知倾向组;②认知方式得分与自立行为问卷的学业自立、日常自立、自我决断、自我行动、自我负责以及自立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自立行为水平与儿童的认知方式特点密切相关.与低自立水平儿童相比,高自立水平儿童的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场独立性,场独立性倾向者自立水平较高而场依存性倾向者自立水平较低.
作者:凌辉;黄希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大中学生述情障碍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中文版(TAS-20-C)和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对390名在校大、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相关分析显示,TAS-20与PDQ+4因子分及总分两两间大部分存在显著相关(P≤0.05),表演型人格障碍与述情障碍各因子相关较低;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人格障碍得分能够显著预测述情障碍总分,可解释总变异的26.1%,相反地,述情障碍对人格障碍也有显著预测作用,能解释其总变异的25.7%.结论:大、高中学生述情障碍和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
作者:杨红君;赵志丹;楚艳民;刘利;刘琴;周世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婚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事件之一,西方对婚姻关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尤其重视人格对婚姻的影响.本文总结此领域研究成果,从择偶和婚姻满意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人格特质对婚姻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伴侣在人格特质上的相似或互补,及其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虽然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但发现人格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具有两种内在机制.
作者:张小红;陈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考察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对中国美术学院647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的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非独身子女;来自城市的学生的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及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造型专业学生;在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成绩优良的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成绩一般的学生.②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与学校归属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美院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高,一般自我价值感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作者:潘晓蕾;徐琴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主观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1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问卷(SRRS)对4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与自我效能感(r=-0.421)和主观社会支持(r=-0.329)呈负相关关系(P<0.001);自我效能感在主观支持与抑郁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3.87%.结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作者:王秀丽;王丽敏;姚桂英;隋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人格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对法官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内外在控制源量表对247名法官进行测试.结果:内外倾对耗竭(P<0.01)、人格解体(P<0.05)、成就感降低(P<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情绪稳定性对耗竭(P<0.01)、人格解体(P<0.01)、成就感降低(P<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对人格解体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年龄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应当充分考虑人格特征、心理控制源与年龄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作者:侯档;唐永;李永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水平军事技术军人与一般军人执行功能的差异.方法:采用Stroop任务、连线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对一组军区技术比武尖子(研究组)和一组普通士兵(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不一致条件下的StrooD错误数、连线A、连线B的时间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持续性应答数、持续错误百分率上差异显著(P<0.01),两组在错误应答百分率上差异边缘显著(P=0.07),对照组高于研究组.结论:高水平军事技术军人的抑制控制、定势转移、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优于普通士兵.
作者:彭立辉;卢明;郭立新;霍孝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控制感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测查工具对15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内控感得分要高于外控感;内控感、内外控总分与父母提供帮助正相关显著(r=0.213-0.324),与其他维度和总分负相关显著(r=-0.136-0.394),外控感则正好相反;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亲子疏离、父亲提供帮助、父亲过分保护可以预测内控感的8%;母亲苛刻要求、母亲过分保护、母亲提供帮助和父亲亲子疏离可以预测外控感的16%;母亲提供帮助、父亲亲子疏离、母亲过分保护和母亲苛刻要求可以预测内外控总分的17%.结论:初中生的心理控制源处在一种不稳定的以内控感为主的状态.父母应对子女更多的提供帮助和亲子互动,减少亲子疏离、过分保护和苛刻要求.
作者:杨智辉;王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幽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幽默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幽默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方面.有关幽默的心理机制的理论解释中,有代表性的是优势理论、释放理论和失谐理论.研究者在幽默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测量幽默的工具,并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幽默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幽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以往的研究发现,幽默是一种很好的压力应对机制.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功能.
作者:张莹瑞;佐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进而分析大学生身体自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方法:用身体自我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1173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总体上比较满意(5.11±1.26),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与其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相貌特征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紧密;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有显著正相关,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认知,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提高.
作者:魏俊彪;胡春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编制可信并且能有效测量职业高原的问卷.方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来自219名和288名企业员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高原问卷包含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三个维度,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并具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层级高原的α系数为0.84、内容高原的α系数为0.87、中心化高原的α系数为0.88.结论:职业高原问卷的结构效度、实证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作者:谢宝国;龙立荣;赵一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希望特质、应对方式对抑郁和幸福感的影响及其途径.方法:以369名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希望特质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幸福感指数,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希望特质和应对方式对情绪的影响途径.结果:希望特质对抑郁的影响符合不完全中介模型(x2/df=-1.862,GFI=0.980,CFI=0.985,RMSEA=0.048),希望特质对抑郁的直接影响占总影响的78.7%;希望特质对幸福感的影响符合完全中介模型(x2/df=2.101,GFI=0.976,CFI=0.979,RMSEA=0.055),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中介的影响占总影响的89.3%.结论:希望特质是调节贫困大学生情绪的重要心理因素.希望特质对抑郁和幸福感的影响遵循不同的模式.
作者:陈海贤;陈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学生知觉的教师行为在教师期望效应传递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31名初中教师及其所带的1438名学生.运用访谈、问卷和测量等方法收集数据.结果:学生知觉的教师行为在教师期望对学生学校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在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同伴接纳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学生知觉的教师行为在教师期望效应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了中介变量的作用.
作者:范丽恒;李婕;金盛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特点及关系.方法:运用自我和谐量表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334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独生(否)变量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学科和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②除了自我灵活性在学科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外(P<0.05),自我和谐水平在学科、性别和独生(否)三个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③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r=-0.312~-0.390,P<0.01;时间价值感除外)和自我刻板性(r=-0.111~-0.259,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78~0.406,P<0.01).时间效能感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39~0.288,P<0.001).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密切联系.
作者:陈永进;陈和平;魏昌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碍分布情况及人格特征,探讨进行人格矫正改造的重要性.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405名男性青少年犯人进行筛查,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进行人格特征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PDO-4+筛查结果示罪犯组12型人格障碍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MMPI结果示罪犯组F、Hs、Hy、Pd、Pa、Pt、Sc、Ma等8个量表的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结论:青少年罪犯存在多种人格特征偏移正常,部分达人格障碍,需要及时矫正治疗.
作者:廖坚;王维;唐秋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个性特征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在河南省新乡市某四个自然村,共1440户,随机抽取310人为被调查对象.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多伦多述情障碍表(TAS)进行评估,实收有效问卷288份.结果:人格维度中的精神质倾向与个体的外向性思维呈正相关(r=0.246,P<0.01),而与个体的描述情感能力(r=-0.039,P>0.05)、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能力(r=0.053,P>0.05)、幻想(r=0.026,P>0.05)无明显相关.人格中的内、外向与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中的幻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62,P<0.01),在男性中尤甚(r=-0.277,P<0.01),而在女性中内、外向与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r=-0.181,P<0.05)、外向性思维(r=-0.151,P<0.05)呈明显负相关.人格中的神经质与描述情感的能力(r=0.433,P<0.01)、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r=0.371,P<0.01)呈明显正相关,与幻想因子呈负相关(r=-0.154,P<0.01),在女性中表现的尤为明显(r=-0.183,P<0.01).结论:成人的人格与述情障碍存在明显的关联,述情障碍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存在.
作者: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李恒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倦怠及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448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除不同的职称对职业倦怠无明显影响外,科室、工龄、学历、婚姻状况和夜班次数对职业倦怠的三个不同的亚成分有着显著的影响.结论:护士存在有明显的职业倦怠,不同科室间职业倦怠情况差异显著.
作者:杨安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图形分类识别中启动效应的差异.方法:25名阅读障碍儿童和50名对照儿童(25名年龄对照,25名阅读水平对照)完成了一项掩蔽图形启动试验.在试验中,启动图在掩蔽条件下呈现给被试,试验要求被试对目标图进行分类(判断其是否为动物),从而考察被试在肩动任务中的反应时、启动量及应答错误率差异.结果:阅读障碍组和两个对照组被试校正启动量分别是0.061、0.057和0.064,三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阅读障碍儿童与对照儿童在图形分类识别任务中的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普遍物体图形的特征加工缺陷.
作者:吴汉荣;邹宇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当代研究生的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的方式.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对北京市三所高校的533名在校硕士生、博士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①研究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使用频率高的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换角度思考;②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灾难化这一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性差异;③不同年级的研究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的使用在自我责难和反思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研究生普遍能够运用积极的认知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男生比女生更多运用灾难化策略;硕士研究生比博士研究生更频繁运用自我责难和反思的策略.
作者:黄大庆;陈蒲晶;陈英和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