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何文婷

关键词:不同剂量, 辛伐他汀:脑梗死,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探讨较为适合的剂量。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基础治疗方法(调整血压、控制血糖、脱水、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1日20mg ;观察组应用辛伐他汀1日40mg ,睡前顿服。疗程12周。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9.04%、51.03%和98.13%,常规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1.21%、27.50%和85.26%,两组三项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中断治疗均自行恢复正常,均无肌痛、过敏等反应。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常规剂量有较好疗效,而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因此在严密监测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和呼吸频数,后期多并发器官功能障碍,治疗的关键在于呼吸支持治疗及原发病治疗,探索新的药理治疗和干细胞及基因治疗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范志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尖锐湿疣26例的高频治疗及护理

    目的:探讨高频治疗尖锐湿疣及在整个过程中的护理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高频治疗及其局部护理,宣教相关知识,加强自我管理。结果:高频治疗尖锐湿疣后加强护理可以使病人更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护理防止术后感染和疤痕的形成,有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结论:高频治疗尖锐湿疣配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率,降低复发率效果理想。

    作者:李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社区卫生诊断报告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确定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重点干预人群。方法:于2012年7月-2012年10月进行社区现有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800户居民家庭,调查问卷统一收回,用 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20.80%,老龄化程度较高,居民前五种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症。结论:应加强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科学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吸引力,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

    作者:高宇;万雪莲;雷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心内科中生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生脉注射液应用于心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3例心内科患者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过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所改善,临床中表现比较优秀,比原用的治疗方式效果要好。结论:对心内科患者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效果理想,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得到了改善。

    作者:付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嗜肺军团菌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治疗小儿嗜肺军团菌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降低小儿肺炎的病死率、窒息情况等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0例嗜肺军团菌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嗜肺军团菌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中为患儿提供周到、细心、体贴的护理,有助于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作者:周莉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目的:对应用综合干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干预对其用药依从性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总结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采用常规干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干预;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干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干预的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章陈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传染病防治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不断有动物流感,特别是禽流感突破种属屏障而感染人类的疫情发生,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传染病的暴发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以及越来越多经济体的繁荣稳定,但全球只有不到20%的国家能有效地预防、发现和应对由新兴传染病导致的全球卫生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传染病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动物感染人类以及传播的规律,对于新时期传染病疫情的预警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探讨染病防治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有助于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防控潜在的传染病威胁。需关注的传染病病原体可以是自然产生、人为制造或是实验室事故无意泄漏的。在预防、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工作上,我们应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量化目标。

    作者: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切除后置腹腔引流管引起的66例并发证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引流管引起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人引起并发症的66例病历资料。结果:引流口感染15例,占23%;引流管口出血4例,占6%;引流管内出血8例,占12%;引流管压迫肠道引起肠梗阻3例,占4.5%;引流管引起腹腔脏器损伤2例,占3%;引流管断裂1例,占1.5%;引流管滑入腹腔内1例,占1.5%。结论:腹腔引流管的合理放置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传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D 分子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宿主在 HBV 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在 HBV 清除及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乙型肝炎的转归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其中 T 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与病毒清除和细胞损伤的发生直接相关。白细胞分化抗原(C D )是不同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与 T 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有CD2、CD3、CD4、CD8、CD28、CD58、CD80、CD86等,深入了解各种CD分子在 HBV 感染中的功能及变化,将为理解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

    作者:吴敏;徐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40例腔镜技术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腔镜技术用于尿道狭窄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0月~2011年12月间采用腔镜技术治疗的40例尿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回顾分析其一般资料、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总结腔镜技术在治疗尿道狭窄中的体会。结果:40例行腔镜技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短为15.5min ,长为59.5min平均手术时间34.5min ,治疗成功38例,失败率2例,成功率、失败率分别为95.00%、5.00%。随访期间,38例手术成功患者均恢复正常,2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再次发生狭窄症状,接受二次腔镜技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在腔镜技术辅助下,直视切开患者尿道狭窄部位,为其实施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秀华;童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5%葡萄糖50ml ivgtt .10-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疗效。结果:3-4个疗程后,重新尿检复查,69例中除1例外,68例均有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98.5%。治疗前后无明显的胃肠功能异常。结论:常规剂量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安全的、有效的,其疗效优于更昔洛韦。

    作者:赵晓瑞;杜开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ICU的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 U )是近20余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它的创建和完善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些 ICU 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且常留置了多项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装置(如导尿管、血管内装置和呼吸治疗装置等),这就使得IC U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这些感染可以导致患者抢救的终失败,也使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所以,控制和预防ICU 医院感染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对2013年1~12月我科重症监护室86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13年1~12月我科重症监护室的86例医院感染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56.5岁,60岁以上的患者61例。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诊断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作者:纳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急诊手术治疗骨科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骨科多发性创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0年至2011年我院共有5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接受治疗,对其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来划分为治疗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实验组使用骨科急诊手术,对比分析效果。结果:试验组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消化道、颅内、伤口再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科急诊手术治疗能够对多发性创伤患者提供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出血量和并发症几率均比较低,临床安全性比极高,因此比较适合广泛使用。

    作者:公大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宝石 CT 能谱扫描检查肝内占位性病变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宝石C T 能谱成像在肝内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8例肝血管瘤、12例肝转移瘤、18例肝细胞癌),均行能谱CT 的能谱扫描模式(GSI)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及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不同期相、不同能量水平下发现病灶数,对2组间上述测量指标进行两样本 t 检验。结果:70kev 图像上小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140kvp图像。结论:CT 能谱成像的定量分析对肝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对小病灶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能提高检出效能和诊断准确性。

    作者:赵金凤;张同;刘建宇;吴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产后出血80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因素和防止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产妇出现产后出血80例,分析出血的原因、正确诊断、积极防治措施。结果:产妇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其他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结论:防止产后出血关键是减少宫缩乏力,积极防止妊娠并发疾病和不必要的流产、引产手术。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结肠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对慢性结肠炎消化内科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45例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慢性结肠炎消化内科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25例,对对照组患者行盐酸利卡多因、硫酸庆大霉素以及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加用西瓜霜喷剂,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8例患者治愈,7例患者治疗有效,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14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治疗有效,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结肠炎患者行盐酸利卡多因、硫酸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保留灌肠联合西瓜霜喷剂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玉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与临床护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为突发性、出血量大、病情凶险;临床尽快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有条件的医院也可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由于该病发展快、病死率高,护理工作要有预见性、科学性。同时积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工作,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确保尽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文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护理心胸外科 ICU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心胸外科IC U 重症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方法:2011年至2013年我院共有70例心胸外科 IC U 重症患者,根据分组对比分析来探讨,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分析其结果。结果:对照组35例患者,治愈15例,好转10例,无效10例;实验组35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胸外科ICU 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来提供心理护理,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促进和提升。

    作者:刘洋;高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职业性哮喘护理讨论的分析

    职业性哮喘是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致喘物质后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疾病,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易反复发作,暂时性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极其痛苦,因此,做好病人的护理,减少患者痛苦非常重要。1呼吸困难护理主要是以下环节1.1室内环境,以达到清洁,优雅,干净,清新的空气,阳光充足,室内禁放植物,煤炉,感觉诱发哮喘的东西。1.2应根据哮喘发作的昼夜变化,采取相应的调整,在一天的时间,严重的哮喘发作是在晚饭后,直到第二天早上10时左右,尤其是凌晨3点左右,所以我们必须在此期间加强检查。

    作者:王敏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论针刺治疗小儿肾气不足型遗尿

    遗尿又称“尿床”,是指年满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偶因疲劳或睡前多饮而遗尿者,不作病态。主症为:睡中尿床,醒后方觉,数夜或每夜1次,甚至一夜数次。遗尿是儿童常见病,长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可使患儿产生忧郁自卑、孤僻内向的性格,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精神与生活负担。随着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视、健康教育的深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小儿遗尿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医学界的关注。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遗尿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小儿遗尿分肾气不足型、肺脾气虚型、心肾失交型、肝经郁热型四型。笔者就针刺疗法治疗小儿肾气不足型遗尿进行讨论。1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正常膀胱排尿功能受大脑皮质控制,它经常发出抑制性冲动,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当膀胱胀满时,产生冲动,向上传到大脑皮质的接受尿意区。此时,大脑皮质解除了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而排尿。睡眠时,大脑皮质呈抑制状态,但对接受尿意的区域仍保持功能。当尿意刺激时,惊醒而起床排尿。一般5岁以上的儿童这种排尿反射逐渐健全。如这种神经调节功能未能正常发挥作用或发育不全,就会发生遗尿,.表现为一方面孩子熟睡,膀胱中有尿时,尿意在熟睡中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另一方面,大脑也不能及时发出醒来命令,这些孩子夜间遗尿前常梦到找厕所,终在梦中遗尿[1]。 Yeung[2]研究认为重度遗尿儿一般存在夜间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功能失常,导致很少的尿量也遗尿。神经感觉、传导、控制方面的缺乏或不完善的特点对判断膀胱功能状态、睡中觉醒反应、夜间尿量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

    作者:赵爽;张进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