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反式维甲酸对脐血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

杜翠琼;黄媚贤;刘文君

关键词:红系祖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实时荧光定量PCR, Hoxb2基因, hoxB4基因
摘要: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过程进行干预后hoxb2、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取12例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断脐后的胎盘段脐血,采用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FQRT-PCR方法,以6×10-8mol/L的ATRA干预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的过程,进而检测空白对照组、ATRA组在培养的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本实验各组的hoxb2、hoxb4基因在第3天时开始少量表达,在第7天表达明显升高,而在第10天表达强烈.在空白对照组中,第3天、第7天、第10天hoxb4基因相对表达量较hoxb2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ATRA组Hoxb2、Hoxb4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hoxb2、hoxb4基因在脐血HSC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过程中(体外)均有表达,说明hoxb2、hoxb4均与红系造血有相关性,且与hoxb2相比,可能hoxb4与红系造血相关性较大;6×10-8mol/L的ATRA能显著上调正常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的表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藤黄酸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本研究探讨蘑黄酸(gambogic acid,GA)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K562和K562/A0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G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碘化丙啶(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水平.结果显示:藤黄酸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细胞增殖.K562/A02细胞(GA>2 μg/ml)比K562细胞(CA>0.5 μg/nd)需要更高的蘼黄酸浓度才显示增殖抑制作用.蘑黄酸呈浓度依赖性诱导K562细胞凋亡.藤黄酸0、0.5、1.0、2.0 μg/ml浓度对K562细胞周期未显示明显影响.藤黄酸作用后的K562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降低.藤黄酸2μg/ml作用24小时激活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阳性细胞比例与对照相比分别上升2.19%、-1.95%、34.01%;作用48小时分别上升60.4%、71.3%、77.7%.结论:藤黄酸对K562细胞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藤黄酸不影响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藤黄酸通过线粒体跨膜电位途径和胞浆激活途径诱导K526细胞的凋亡.

    作者:张启国;李翠萍;陈军浩;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活性在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

    本研究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准确、稳定的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方法,应用于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21例疑似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根据HLH-2004标准将疑似患者分为确诊组和排除组,将pEGFP-NI质粒转染人NK细胞的天然靶细胞K562,经过G418筛选后进一步单克隆,得到稳定、均一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EGFP-K562细胞,将EGFP-K562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按10:1的比例混合孵育2小时后,用碘化丙啶(PI)标记,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呈红、绿色荧光的细胞数,后计算NK细胞的杀伤效率;同时采用LDH释放法测定外周血NK细胞对单纯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EGFP-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健康人NK细胞杀伤率与病人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与传统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EGFP-K562细胞株作为靶细胞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无需预先染色和标记靶细胞,操作简便、省时、稳定、重复性高,可应广泛应用于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

    作者:吴林;王昭;陈皙;王旖旎;王晶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表达活性研究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及CD3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分期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比较时,端粒长度有随分期增高而增长的趋势,两两间比较时Rai Ⅲ-Ⅳ期与Rai 0期、Ⅰ-Ⅱ期之间,Binet C期与A期、B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i 0期与Ⅰ-Ⅱ期之间、Binet A期与B期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AP 70阴性组和阳性组端粒长度近似,CD38阳性组较阴性组端粒长度有缩短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患者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Rai分期各期间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有1例CLL患者缓解期无端粒酶表达,复发期端粒酶表达升高,提示端粒酶表达可能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结论:端粒长度与Rai和Binet分期相关,晚期患者较早、中期患者端粒长度短;端粒酶表达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初诊和治疗后CLL患者端粒酶表达无差异,表达稳定,未见治疗对它的影响.

    作者:马兰;王晶;江滨;刘艳荣;张波;常乃柏;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醋酸棉酚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探讨醋酸棉酚对经典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1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分别观察醋酸棉酚对RPM18226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醋酸棉酚在>16 μmol/L浓度时可显著抑制RPM18226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随着剂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效应越明显.研究还发现,醋酸棉酚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膜电位(△ψm)、诱导Bax、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实现上述效应的.结论:醋酸棉酚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效应.

    作者:王文清;李榕;白庆咸;张伟平;王娟红;王哲;陈协群;黄高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病贫血铁调节蛋白研究新进展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症因子状态会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肝细胞高表达hepeidin,导致慢性病贫血时的铁代谢紊乱.本文就铁调节蛋白及其与铁代谢及慢性贫血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凤丹;周道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氨磷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血液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本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危险因素包括放疗、化疗、苯及其他有机溶剂及免疫抑制剂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的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控制了肿瘤的发展,但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MDS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其发病年龄趋向于年轻化.虽然已有大量药物应用于MDS的治疗,但疗效并不乐观,氨磷汀做为泛细胞保护剂也应用于MDS的治疗中.本文就氨磷汀治疗MDS的机制作一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其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党艳辉;李薇;杨波;朱宏丽;黄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供者淋巴细胞骨髓腔内输注对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外周血IL-4与IFN-γ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观察骨髓腔内供者淋巴细胞榆注对异基因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外周血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以雌性C57BL/6小鼠为受鼠,接受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后,先骨髓腔移植雄性BABL/c小鼠来源的经thG-CSF动员后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然后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内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建立异基因GVHD模型,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存状态和GVHD发生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显示:骨髓腔内-DLI组的受鼠GVHD发生比例和严重程度较尾静脉-DLI组明显减低(p<0.01);与尾静脉-DLI组比较,骨髓腔内-DLI组IL-4分泌增多,IFN-γ分泌减少(p<0.01).结论:与尾静脉-DLI相比,IBM-DLI有利于减少GVHD的发生.

    作者:毕延智;曾冬香;盛桂凤;陈宝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rhG-CSF动员健康供者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讨rhG-CSF动员健康供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时采集物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分析6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CD34+细胞数量与自身特点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供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和采集时间作为研究参数,外周血采集物单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比、CD34+细胞计数、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供者)计数的均值作为研究变量.结果表明,供者年龄是影响CD34+细胞产率主要因素,呈中等负相关(-0.60

    作者:朱玲;周立坤;薛梅;闫洪敏;刘静;王志东;丁丽;王恒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明胶酶B活性及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表达,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rh-TNF-α)对脐血MNC MMP-9活性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明胶酶谱技术检测脐血MNC中MMP-9的活性.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脐血MNC的体外迁移能力,并以不同浓度的rh-TNF-α对脐血MNC进行干预,检测rh-TNF-α对MMP-9活性和细胞体外迁移的作用.结果表明:脐血MNC经无血清培养24和48小时后,均可检测出MMP-9活性,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1.371±0.011)%和(1.384±0.01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大荆量TNF-α(500 U/ml)作用可致细胞死亡;小剂量TNF-α(<200 U/ml)可以上调脐血MNC MMP-9表达,且随着TNF-α剂量增加MMP-9表达增强.小剂量TNF-α(<200 U/ml)可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迁移率,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小剂量TNF-α可上调脐血MNC MMP-9活性,提高脐血MNC的体外迁移能力,此作用可能加速脐血移植后细胞归巢,促进脐血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作者:王婷;刘心;胡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广东地区正常人群DXS15,CA13,CA22位点多态性研究

    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1名女性的DXS15位点多态性.共222条X染色体;87名女性的CA13位点多态性,共174条X染色体;94名女性的CA22位点多态性,共188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中国广东人群中,DXS15位点检出11种等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0-160 bp,杂合度为82%,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rion content,PIC)为0.82.CA13位点检出6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5-155 bp,杂合度为56.2%,PIC值为0.56.CA22位点检出4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79-85 bp,杂合度为50%,PIC为0.41.结论: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发现,上述3种微卫星DNA多态性在种族和分布上有差异.DXS15、CA13、CA22在中国广东地区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可用于血友病A的连锁分析,对血友病A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具名重要价值.

    作者:褚玉新;胡朝晖;王晓春;喻长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巨细胞病毒定量PCR与pp65抗原测定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比较

    本研究比较巨细胞病毒(CMV)定量PCR检测和CMV-pp65抗原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以8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自预处理开始每周对患者EDTA抗凝外周血血标本进行CMV-pp65抗原及CMV定量PCR动态检测,直至出院,比较观察两者在诊断CMV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4例移植患者的732份系列血标本中,26例移植后检出CMV定量PCR阳性,检出率30.95%,其中9例为CMV血症,13例为CMV病,检出中位时间为37.1(7-105)天;22例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检出率26.19%,检出中位时间为46.6(10-128)天;所有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患者CMV定量PCR均为阳性,4例CMV定量PCR阳性但CMV-pp65抗原检测阴性患者均未发展为CMV病.CMV病多出现于CMV定量PCR中等至高拷贝数或中等至高水平病毒血症(CMV-pp65抗原)病例中.治疗后CMV定量PCR转阴中位时间为17.5(11-28)天,CMV.pp65抗原转阴中位时间为10.0(7-21)天.结论:CMV定量PcR和CMV-pp65抗原检测均能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V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CMV定量PCR更敏感,CMV-pp65抗原检测更特异,两者同时使用能更有效地提高CMV感染诊断水平,监控其发生发展.

    作者:翟文静;魏嘉琳;赵明峰;王玫;周征;刘萍;穆红;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fes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观察了c-fes基因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分别检测121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fe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组c-fes基因相对表达量(48.017±57.170)×10-3高于正常对照组(0.152 4±0.398)×10-3(P<0.0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组c-fes基因相对表达量(0.047±0.068)×10-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178);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组c-fes基因相对表达量(21.605±24.818)×10-3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CML慢性期阳性率(80%)高于加速期(66.7%)和急变期(28.6%),AML患者中c-fes基因阳性率高的亚型是M2和M3,分别为80.77%、92.86%.初治AML(非M3)患者中,c-fes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CR率(81.08%)高于不表达患者(40.00%).结论:c-fes基因主要在髓系表达,在淋系中无表达或低表达;c-fes基因在髓系分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c-fes基因表达高的除M3外的AML患者CR率高,预后好.

    作者:张雅丽;任金海;郭晓楠;张静楠;王颖;乔淑凯;林凤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ndf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i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 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作者:欧阳桂芳;林茂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旨在建立表达重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模型,为进行GPIb-IX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从表达野生型或缺失突变型GPIbα的大肠杆菌宿主菌中抽提质粒并用EcoR I酶切鉴定,然后将分别表达GPIbα、GPIbβ和GPIX 3种基因的质粒共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转粢48小时后,CHO细胞裂解物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GPIb-IX复合物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CHO细胞研究模型.

    作者:廖翊;张卫林;元艳宏;史权威;李素萍;闫荣;王志成;戴克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确定其在诊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2例血细胞减少伴骨髓病态造血、骨髓幼稚细胞数<5%的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测定成熟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抗原跨阶段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34或CD117表达或成熟粒细胞群HLADR的表达).抗原跨系列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7或CD56表达),CD45/SSC异常(成熟粒细胞群或单核细胞群),分化抗原表达(粒细胞群CD13/CD16和单核细胞群HLA-DR表达缺失);确定阳性结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在222例患者中经临床检测及鉴别诊断,有127例确定诊断为MDS,95例为非MDS(药物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在成熟粒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31.5%、30.7%、49.6%和60.6%,其特异性分别为100%、100%、88.4%和52.6%.单核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2.3%、11%、37%和12.6%.特异性均为100%.在如上观察的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8个项目中,≥2项异常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5.8%,阳性结果预测值为96.1%.结论:抗原的跨阶段表达、跨系列表达及CD45/SSC异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而分化抗原异常虽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差.多项表达异常对于MD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

    作者:徐娟;张维;刘艳;万岁桂;孙雪静;赵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小板TLR4表达介导LPS诱导的血小板活化

    本研究探讨人血小板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其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sharide,LPS)诱导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对15例健康人肘静脉抽血各20 ml,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血小板悬液,在有或无凝血酶作用的基础上加入LPS(0.2μ/ml)孵育30分钟,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作用前后血小板TLR4、CD62P和CD40L的表达.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静止血小板TLR4表达为25.44%,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升高(32.34%,p<0.05),LPS继续作用后TLR4的表达进一步增高(39.16%,p<0.01);在无凝血酶刺激下,LPS作用血小板后TLR4的表达接近于凝血酶刺激后结果.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相符;血小板CD62P和CD40L表达(流式细胞术)在静止血小板分别为6.39%和2.45%,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增高,分别为42.68%和14.8%,LPS进一步刺激后表达率进一步升高,分别为63.03%和13.94%,均明显高于仅用凝血酶的刺激组(p<0.001);抗TLR4抗体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血小板TLR4、CD62P、CD40L表达,但不影响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膜CD62P、CD40L表达.结论:人血小板能够表达功能性TLR4,它直接参与了机体针对细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作者:马丽萍;魏菁;常建星;张呈;裴智信;杨秋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吞噬经光化学处理的异基因细胞后对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IL-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PU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 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IL-10、IL-2、IFN-γ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 DC相比,PUVA-SP 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 4±2.28 vs 37.67 4±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 vs 69.58 ±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 vs 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18.18 ±4.55 vs 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作者:郑德华;魏玉香;石炳毅;邹一平;杜国盛;朱志东;宋继勇;史迎昌;黎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4-苯醌对IFN-γ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IFN-γ不同基因型(AA,AT和TT)髓系祖细胞在1,4-苯醌(1,4-BQ)作用下造血损伤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采用PCR对36例足月分娩脐带血(cord blood,CB)标本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筛选,依据筛选结果将标本分为3组(AA组,AT组,TT组),使用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METHOCULTTM GF H4434)培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用不同浓度的1,4-苯醌(1,4-Benzoquinone,1,4-BQ)处理,进行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检测.结果表明,收集的36份CB中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56%,88.89%,5.56%.在不同浓度1,4-BQ(0,5,10,20μmol/L)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组内比较集落生长能力,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AA=O.033,PAT=0.009,PTT=0.001,均小于0.05.1,4-BQ浓度≥5 μmol/L时,表现出细胞毒性,而且随着1,4-BQ浓度的增大,集落计数就越少,且形态也越小.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各组集落生长能力未表现出明显差异.AT组内标本3和TT组内标本2较其它标本集落计数明显少.结论:1,4-BQ对IFN-γ+874AA、AT、TT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生长均有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在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作者:王彩霞;孟文彤;常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小RNA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RNA)是一种21-25 nt长的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可通过序列互补与信使RNA(mRNA)分子相结合从而降解或抑制靶基因的翻译.MicroRNA的主要功能是调控基因的表达,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及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对检测microRNA的表达和功能研究的常用检测技术进行简要的综述.

    作者:赵海丰;杨仁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