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地区正常人群DXS15,CA13,CA22位点多态性研究

褚玉新;胡朝晖;王晓春;喻长顺

关键词:FⅧ基因, 微卫星序列, 多态性, 血友痛A
摘要: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1名女性的DXS15位点多态性.共222条X染色体;87名女性的CA13位点多态性,共174条X染色体;94名女性的CA22位点多态性,共188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中国广东人群中,DXS15位点检出11种等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0-160 bp,杂合度为82%,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rion content,PIC)为0.82.CA13位点检出6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5-155 bp,杂合度为56.2%,PIC值为0.56.CA22位点检出4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79-85 bp,杂合度为50%,PIC为0.41.结论: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发现,上述3种微卫星DNA多态性在种族和分布上有差异.DXS15、CA13、CA22在中国广东地区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可用于血友病A的连锁分析,对血友病A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具名重要价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东地区正常人群DXS15,CA13,CA22位点多态性研究

    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1名女性的DXS15位点多态性.共222条X染色体;87名女性的CA13位点多态性,共174条X染色体;94名女性的CA22位点多态性,共188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中国广东人群中,DXS15位点检出11种等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0-160 bp,杂合度为82%,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rion content,PIC)为0.82.CA13位点检出6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5-155 bp,杂合度为56.2%,PIC值为0.56.CA22位点检出4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79-85 bp,杂合度为50%,PIC为0.41.结论: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发现,上述3种微卫星DNA多态性在种族和分布上有差异.DXS15、CA13、CA22在中国广东地区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可用于血友病A的连锁分析,对血友病A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具名重要价值.

    作者:褚玉新;胡朝晖;王晓春;喻长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HLA-DRB1*15与16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系

    为了研究HLA-DRB1*15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关系,用特异性引物,对162例15岁以下儿童ALL患者进行HLA-DRB1*15检测,对HLA-DRB5*进行PCR扩增,并与1000份健康脐血做显著性比较,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表明:儿童ALL患者DRB1*15的抗原频率为40.12%,等位基因频率为22.62%;对照组抗原频率为30.8%,等位基因频率为16.81%.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5.560,P=0.018,RR=1.506).结论:儿童ALL患者HLA-DRB1*15的抗原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此结果对儿童ALL的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静;艾晓非;孙海燕;王芳;徐世才;桂福民;沈惠;王志强;李庆华;梁晓岚;竺晓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65例MD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65例MDS患者的FAB分型为:RA 27例,RAS 1例,RAEB 33例,RAEB-T3例,CMML 1例;中位年龄66岁(19-89岁),65例MDS中继发性MDS 6例.在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为病态造血者64例(98.5%),其中3系病态造血者21例(32.3%),2系病态造血33例(50.8%),1系病态造血10例(单纯红系8例占12.3%,单纯粒系2例占3.1%).骨髓活检38例,其中6例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染色体检查49例患者,其中29例检测出有异常核型(59.2%),且以数量异常为主,高危型MDS(RAEB或RAEB-T)的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型MDS(RA,RAS),继发性MDS高于原发性MDS;在这49例患者中15例转为急性白血病(30.61%),20例染色体正常组中3例(15%)转化为AML,而染色体异常组29例中有12例(41.4%)转化为AML.随访中位时间为35个月(2个月-106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异常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我国MDS患者发病年龄较国外略年轻;高危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MDS,染色体改变与MDS的白血病转化密切相关,核型异常组的白血病转化率较核型正常组高,生存时间短.

    作者:陈宝安;高冲;丁婕;丁家华;孙耘玉;赵刚;程坚;王骏;鲍文;宋慧慧;夏国华;马金龙;吴岚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旨在建立表达重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模型,为进行GPIb-IX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从表达野生型或缺失突变型GPIbα的大肠杆菌宿主菌中抽提质粒并用EcoR I酶切鉴定,然后将分别表达GPIbα、GPIbβ和GPIX 3种基因的质粒共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转粢48小时后,CHO细胞裂解物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GPIb-IX复合物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CHO细胞研究模型.

    作者:廖翊;张卫林;元艳宏;史权威;李素萍;闫荣;王志成;戴克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供者淋巴细胞骨髓腔内输注对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外周血IL-4与IFN-γ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观察骨髓腔内供者淋巴细胞榆注对异基因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外周血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以雌性C57BL/6小鼠为受鼠,接受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后,先骨髓腔移植雄性BABL/c小鼠来源的经thG-CSF动员后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然后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内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建立异基因GVHD模型,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存状态和GVHD发生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显示:骨髓腔内-DLI组的受鼠GVHD发生比例和严重程度较尾静脉-DLI组明显减低(p<0.01);与尾静脉-DLI组比较,骨髓腔内-DLI组IL-4分泌增多,IFN-γ分泌减少(p<0.01).结论:与尾静脉-DLI相比,IBM-DLI有利于减少GVHD的发生.

    作者:毕延智;曾冬香;盛桂凤;陈宝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PARγ及其配体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在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深入,其作用机制及其配体的治疗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PPARγ因有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PPARγ的结构及组织分布、功能、其配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海雯;吴德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50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跨系列表达方式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1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表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作者:王兴兵;杜雯;夏亮;郑金娥;刘隽;贺艳丽;孙自敏;黄士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凋亡抑制基因ave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AML患者凋亡抑制基因aven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为预后评估提供实验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9例初诊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aven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LDH水平、外周血和骨髓的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的关系,21名正常人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表明:69例初诊AML患者avan 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值为37.2(11.72-178.93)%,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aven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为28.81(10.81-50.98)%,AML患者av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A(p=0.006).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5,P=0.039),以AML患者中位年龄(44岁)为界分为2组,年龄大于/等于44岁组aven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50.08%,(18.88-152.02)%]明显高于年龄小于44岁组[中位值32.41%,(11.72-178.93)%],(P=0.018).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Hb水平和FAB分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9,P=0.019;r=0.253,P=0.036).2个化疗疗程后ave mRNA表达水平低于中位值组的完全缓解率(25/30,83.33%)高于aven 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位值组(21/30,70%),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2).复发患者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无复发者相比无明显升高(P=0.076).结论:初诊AML患者凋亡抑制基因ave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AML的发病有关,但尚未发现基因aven mRNA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的疗效和复发之间的关系.

    作者:耿素霞;杜欣;翁建宇;钟立业;郭荣;陆泽生;陈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及意义

    为了研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FRP)家族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FR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状态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的可能联系,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了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FR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中SFRP1、2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高甲基化状态,CA46、HL60和U937细胞中的SFRP4基因以及U266细胞中的SFRP5基因启动子区呈部分甲基化状态,其他细胞系SFRP4、5基因启动子均呈完全甲基化状态.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FRP1、2,4、5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非甲基化状态.结论:SFRP基因启动予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SFR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成为恶性血液病新的分子诊断标记物.

    作者:徐成波;沈建箴;沈松菲;傅海英;吴雪梅;吴淡森;朱艺芳;陈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ndf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i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 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作者:欧阳桂芳;林茂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ML1、AML1-ETO对nucb2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造血特异转录因子AML1及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b)累及的异常融合蛋白AML1-ETO对凋亡相关基因nucb2(nucleobindin-2)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索AML1-ETO对AML-M2b型白血病的分子致病机制.利用实时RT-PCR方法在AML1-ETO诱导型白血病细胞株中研究AML1-ETO在转录水平对于nueb2的调控情况;利用ChIP-qPCR方法在AML1-ETO阳性白血病细胞株中研究AML1、AML1-ETO与nucb2基因启动子之间直接的体内相互作用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研究AML1、AML1-ETO对nucb2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AML1-ETO的表达与nucb2的表达呈负相关;nucb2可能是AML1、AML1-ETO的靶基因;AML1、AML1-ETO皆对nucb2启动子具有转录抑制作用,且AML1-ETO对nucb2抑制更强.结论:nucb2是AML1、AML1-ETO的直接靶基因,AML1、AML1-ETO通过抑制nucb2启动子的活性对其进行转录调控.

    作者:邹蓓;金雯;李晶;石建涛;张济;王侃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痛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免疫重建及其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HLA不全相合亲缘供者,接受以氟达拉滨,ATG,阿糖胞苷,环磷酰胺,TBI 2Gy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移植前后给予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防治GVHD.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于移植前化疗缓解期,移植后监测患者体内的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抑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NKT细胞、调节T细胞、活化T细胞、原始T细胞、记忆T细胞移植后变化规律,分析各免疫功能细胞与移植后感染及急、慢性GVHD的关系;比较ALL与AML免疫系统恢复差别.结果表明,移植后患者各淋巴细胞量恢复有各自规律,发生GVHD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较高,而移植后1个月γ/δT细胞、调节T细胞、NK细胞量较低.移植后2-3月时CD4/CD8、B细胞、NK细胞、原始T细胞较低.6-8个月时B细胞,原始T细胞,NK细胞较低.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患者总T细胞及各淋巴亚群恢复较慢,NK,NKT细胞教恢复较快,移植后3个月出现感染的患者,其B细胞及原始T细胞量恢复较快.ALL与AML患者淋巴细胞恢复无差异.结论:不全相合NST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间接反映患者胸腺功能恢复状态,NK、B细胞、原始T细胞的变化对艮分和监测GVHD及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锴勋;郭梅;余长林;王丹红;孙琪云;乔建辉;刘广贤;刘铁强;艾辉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脐血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过程进行干预后hoxb2、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取12例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断脐后的胎盘段脐血,采用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FQRT-PCR方法,以6×10-8mol/L的ATRA干预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的过程,进而检测空白对照组、ATRA组在培养的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本实验各组的hoxb2、hoxb4基因在第3天时开始少量表达,在第7天表达明显升高,而在第10天表达强烈.在空白对照组中,第3天、第7天、第10天hoxb4基因相对表达量较hoxb2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ATRA组Hoxb2、Hoxb4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hoxb2、hoxb4基因在脐血HSC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过程中(体外)均有表达,说明hoxb2、hoxb4均与红系造血有相关性,且与hoxb2相比,可能hoxb4与红系造血相关性较大;6×10-8mol/L的ATRA能显著上调正常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的表达.

    作者:杜翠琼;黄媚贤;刘文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期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期因子(midkine,M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新生、临床顸后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MM患者和20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MK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骨髓MNC中MK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MK和VEGF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92,p<0.01).MK和VEGF的表达在Ⅰ期和Ⅱ期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Ⅲ期患者MK、VEGF表达均较Ⅰ期和Ⅱ期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前后骨髓MNC中MK、VEGF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MK、VEGF高表达可能与MM血管新生、病情进展有关,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监测MK和VEGF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MM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顺姬;李广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清髓预处理、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IFI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侵袭性霉菌感染(invasive mould infection)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IFI早期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目前伏立康唑是确诊IFI的一线治疗用药,唑类或两性霉素B联合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也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有希望成为一项未来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作一综述.在IFI早期诊断方面讨论了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GM试验,G试验和PCR技术等;在IFI预防和治疗方面讨论了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优先治疗,确诊后治疗,联合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作者:邵青;沈定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表达活性研究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及CD3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分期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比较时,端粒长度有随分期增高而增长的趋势,两两间比较时Rai Ⅲ-Ⅳ期与Rai 0期、Ⅰ-Ⅱ期之间,Binet C期与A期、B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i 0期与Ⅰ-Ⅱ期之间、Binet A期与B期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AP 70阴性组和阳性组端粒长度近似,CD38阳性组较阴性组端粒长度有缩短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患者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Rai分期各期间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有1例CLL患者缓解期无端粒酶表达,复发期端粒酶表达升高,提示端粒酶表达可能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结论:端粒长度与Rai和Binet分期相关,晚期患者较早、中期患者端粒长度短;端粒酶表达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初诊和治疗后CLL患者端粒酶表达无差异,表达稳定,未见治疗对它的影响.

    作者:马兰;王晶;江滨;刘艳荣;张波;常乃柏;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融合型B细胞淋巴瘤独特型DNA疫苗表达质粒的构建

    已有研究证实,B细胞淋巴瘤病人自身免疫球蛋白独特型可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用于独特型疫苗.为探究带有细胞因子的融合型独特型肿瘤疫苗是否会提高免疫效果,制备小鼠B细胞型淋巴瘤细胞的独特型单链可变区片段,与免疫佐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3融合,同时融合报告基因EGFP,构建融合型独特型淋巴瘤DNA疫苗.用RT-PCR法扩增BALB/c小鼠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的Ig VH和Ig VL基因,重组PCR法将编码(Gly4Ser)3的核苷酸片段连接两基因,制备scFv片段.用相同PCR方法,选用1段编码NDAQAPKS连接肽连接趋化因子MCP3基因与scFv片段.获得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将scFv和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并在融合基因的下游插入报告基因EGFP,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e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果表明,成功扩增A20细胞的lg VH和Ig VL基因片段及scFv-EGFP、MCP3-scFv-EGFP融合基因片段;酶切鉴定表明,成功制备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c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论:成功构建带有鼠源scFv片段、趋化因子MCP3和EGFP融合的独特型抗B细胞淋巴瘤疫苗表达质粒pTARGET/McP3-scFv-EGFP和pTARGET/scFv-EGFP.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为下一步的抗B细胞淋巴瘤基因疫苗的体内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福旭;张颜;赵冰;潘崚;张学军;罗建民;董作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类果蝇分节因子4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胞因子刺激下类果蝇分节因子4(Krupple-like factor4,KLF-4)在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中的表达.体外分离和培养HUVEC,用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刺激HUVEC 2小时和4小时,然后分别用实时PCR、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KLF-4 mRNA和蛋白在HUVEC中的表达,KLF-4在HUVEC中的定位.结果表明:KLF-4 mRNA在正常HUVEC中低表达,但在IL-1β和TNF-α刺激后呈高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KLF-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HUVEC经IL-1β刺激后在胞核和胞浆中KLF-4表达增强.结论:在IL-1β和TNF-α刺激下KLF-4表达增强,此过程可能参与内皮细胞活性的调节.

    作者:张睿娟;杨林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红细胞冻干后复水条件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复水条件时冻干红细胞回收率的影响,为冻干红细胞复水条件的优化提供实验依据.在一系列不同条件下,包括复水溶液、复水温度、复水阶段红细胞胞体积变化速率(即蒸汽预复水)等,对冻干红细胞进行复水,检测红细胞复水后回收率并检测冻干红细胞复水后各项理化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在复水液配方中以PBS为基液配制的10%(w/v)PVP40溶液效果较好.在复水温度方面,低于37℃时红细胞回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2℃比37℃略差,37℃下复水效果好.在加入复水液之前将样品放置在37℃的饱和蒸汽环境中预复水能提高红细胞回收率并使细胞体积和体积分布宽度更接近于新鲜细胞数值.复水后红细胞理化性质的检测显示,红细胞的变形性较常规保存的红细胞有所下降,但胞内ATP酶、G-6-PD酶、SOD和2,3-DPG的活性降低较少,酶活性回收率大于红细胞回收卒.结论:人红细胞冻干后佳的复水条件是:冻干红细胞在37℃的饱和蒸汽环境中预复水,复水液为PBS+10%PVP40,复水温度为37℃,但对冻干复水过程中的细胞膜的保护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麟凤;刘景汉;汪德清;欧阳锡林;庄远;车辑;李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