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陈宝安;高冲;丁婕;丁家华;孙耘玉;赵刚;程坚;王骏;鲍文;宋慧慧;夏国华;马金龙;吴岚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实验窒检查, 染色体
摘要: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65例MD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65例MDS患者的FAB分型为:RA 27例,RAS 1例,RAEB 33例,RAEB-T3例,CMML 1例;中位年龄66岁(19-89岁),65例MDS中继发性MDS 6例.在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为病态造血者64例(98.5%),其中3系病态造血者21例(32.3%),2系病态造血33例(50.8%),1系病态造血10例(单纯红系8例占12.3%,单纯粒系2例占3.1%).骨髓活检38例,其中6例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染色体检查49例患者,其中29例检测出有异常核型(59.2%),且以数量异常为主,高危型MDS(RAEB或RAEB-T)的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型MDS(RA,RAS),继发性MDS高于原发性MDS;在这49例患者中15例转为急性白血病(30.61%),20例染色体正常组中3例(15%)转化为AML,而染色体异常组29例中有12例(41.4%)转化为AML.随访中位时间为35个月(2个月-106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异常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我国MDS患者发病年龄较国外略年轻;高危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MDS,染色体改变与MDS的白血病转化密切相关,核型异常组的白血病转化率较核型正常组高,生存时间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6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65例MD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65例MDS患者的FAB分型为:RA 27例,RAS 1例,RAEB 33例,RAEB-T3例,CMML 1例;中位年龄66岁(19-89岁),65例MDS中继发性MDS 6例.在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为病态造血者64例(98.5%),其中3系病态造血者21例(32.3%),2系病态造血33例(50.8%),1系病态造血10例(单纯红系8例占12.3%,单纯粒系2例占3.1%).骨髓活检38例,其中6例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染色体检查49例患者,其中29例检测出有异常核型(59.2%),且以数量异常为主,高危型MDS(RAEB或RAEB-T)的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型MDS(RA,RAS),继发性MDS高于原发性MDS;在这49例患者中15例转为急性白血病(30.61%),20例染色体正常组中3例(15%)转化为AML,而染色体异常组29例中有12例(41.4%)转化为AML.随访中位时间为35个月(2个月-106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异常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我国MDS患者发病年龄较国外略年轻;高危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MDS,染色体改变与MDS的白血病转化密切相关,核型异常组的白血病转化率较核型正常组高,生存时间短.

    作者:陈宝安;高冲;丁婕;丁家华;孙耘玉;赵刚;程坚;王骏;鲍文;宋慧慧;夏国华;马金龙;吴岚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I3K调控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活性及其与mDia1相互作用

    本研究探讨RhoA/mDia1通路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作用及PI3K抑制剂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分离人外周血中血小板,采用GST pull-down法及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Racl及Cdc42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Rac1及Cdc42是否与mDia1相互结合并形成复合体,并进一步检测PBK抑制剂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血酶能够诱导聚集血小板中RhoA活性上调,且与mDia1相结合的RhoA-GTP显著增高;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能够阻断由凝血酶诱导的聚集血小板中RhoA活性上调,并阻断凝血酶诱导的RhoA-GTP与mDia1的结合.凝血酶能上调聚集血小板中Rac1和Cdc42生物活性,但并未诱发其与mDia1结合,该过程也不能被wortmannin阻断.结论:PI3K通过RhoA/mDia1参与调控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等actin细胞骨架重构过程.

    作者:高广勋;董红娟;顾宏涛;高瑛;潘耀柱;杨洋;陈协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醋酸棉酚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探讨醋酸棉酚对经典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1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分别观察醋酸棉酚对RPM18226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醋酸棉酚在>16 μmol/L浓度时可显著抑制RPM18226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随着剂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效应越明显.研究还发现,醋酸棉酚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膜电位(△ψm)、诱导Bax、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实现上述效应的.结论:醋酸棉酚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效应.

    作者:王文清;李榕;白庆咸;张伟平;王娟红;王哲;陈协群;黄高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影响.将多药耐药K562/A02细胞接种于BALB/c-nu裸鼠腋前皮下构建多药耐药移植瘤模型,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各组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实验各组移植瘤细胞的BCL-2、BAX蛋白表达,并计算蛋白表达积分的光密度值(IOD).结果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联合阿霉素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阿霉素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阿霉素组相比,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联合阿霉素组多药耐药移植瘤BCL-2表达的IOD值降低(P<0.05),BAX表达的IOD值增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是通过增强阿霉素对耐药移植瘤的促细胞凋亡,减少耐药移植瘤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而逆转多药耐药.

    作者:陈信义;郑智;陈菊;李冬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ndf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i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 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作者:欧阳桂芳;林茂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小板TLR4表达介导LPS诱导的血小板活化

    本研究探讨人血小板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其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sharide,LPS)诱导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对15例健康人肘静脉抽血各20 ml,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血小板悬液,在有或无凝血酶作用的基础上加入LPS(0.2μ/ml)孵育30分钟,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作用前后血小板TLR4、CD62P和CD40L的表达.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静止血小板TLR4表达为25.44%,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升高(32.34%,p<0.05),LPS继续作用后TLR4的表达进一步增高(39.16%,p<0.01);在无凝血酶刺激下,LPS作用血小板后TLR4的表达接近于凝血酶刺激后结果.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相符;血小板CD62P和CD40L表达(流式细胞术)在静止血小板分别为6.39%和2.45%,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增高,分别为42.68%和14.8%,LPS进一步刺激后表达率进一步升高,分别为63.03%和13.94%,均明显高于仅用凝血酶的刺激组(p<0.001);抗TLR4抗体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血小板TLR4、CD62P、CD40L表达,但不影响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膜CD62P、CD40L表达.结论:人血小板能够表达功能性TLR4,它直接参与了机体针对细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作者:马丽萍;魏菁;常建星;张呈;裴智信;杨秋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黄素对K562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本研究观察中药大黄素(emodin)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影响,探讨P210融合蛋白和caspase-3激活在其中的作用.采用MTT法、集落形成试验观察大黄素对K562增殖的影响;Annexin V FITC/PI法、DNA倍体分析及DNA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黄素作用后不同时间段P210、磷酸化P210、caspase-3前体蛋白及PARP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黄素能抑制K562细胞增殖,作用48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8.25 μmol/L;Annexin V FITC/PI法、亚二倍体峰(凋亡峰)及DNA片段化检测证实,大黄素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呈量效关系.大黄素作用K562细胞后P210、磷酸化P210、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ARP的活性片段85 kD表达增加,这些变化呈时效关系.结论:大黄素能够有效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P210磷酸化抑制,P210表达下调和caspase-3激活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作者:郑志宏;胡建达;陈英玉;连晓岚;郑合勇;郑静;林敏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痛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免疫重建及其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HLA不全相合亲缘供者,接受以氟达拉滨,ATG,阿糖胞苷,环磷酰胺,TBI 2Gy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移植前后给予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防治GVHD.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于移植前化疗缓解期,移植后监测患者体内的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抑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NKT细胞、调节T细胞、活化T细胞、原始T细胞、记忆T细胞移植后变化规律,分析各免疫功能细胞与移植后感染及急、慢性GVHD的关系;比较ALL与AML免疫系统恢复差别.结果表明,移植后患者各淋巴细胞量恢复有各自规律,发生GVHD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较高,而移植后1个月γ/δT细胞、调节T细胞、NK细胞量较低.移植后2-3月时CD4/CD8、B细胞、NK细胞、原始T细胞较低.6-8个月时B细胞,原始T细胞,NK细胞较低.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患者总T细胞及各淋巴亚群恢复较慢,NK,NKT细胞教恢复较快,移植后3个月出现感染的患者,其B细胞及原始T细胞量恢复较快.ALL与AML患者淋巴细胞恢复无差异.结论:不全相合NST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间接反映患者胸腺功能恢复状态,NK、B细胞、原始T细胞的变化对艮分和监测GVHD及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锴勋;郭梅;余长林;王丹红;孙琪云;乔建辉;刘广贤;刘铁强;艾辉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藤黄酸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本研究探讨蘑黄酸(gambogic acid,GA)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K562和K562/A0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G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碘化丙啶(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水平.结果显示:藤黄酸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细胞增殖.K562/A02细胞(GA>2 μg/ml)比K562细胞(CA>0.5 μg/nd)需要更高的蘼黄酸浓度才显示增殖抑制作用.蘑黄酸呈浓度依赖性诱导K562细胞凋亡.藤黄酸0、0.5、1.0、2.0 μg/ml浓度对K562细胞周期未显示明显影响.藤黄酸作用后的K562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降低.藤黄酸2μg/ml作用24小时激活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阳性细胞比例与对照相比分别上升2.19%、-1.95%、34.01%;作用48小时分别上升60.4%、71.3%、77.7%.结论:藤黄酸对K562细胞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藤黄酸不影响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藤黄酸通过线粒体跨膜电位途径和胞浆激活途径诱导K526细胞的凋亡.

    作者:张启国;李翠萍;陈军浩;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可从多类成体组织中分离的能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分化的成体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细胞的一个理想来源.它能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影响DC的活性.输入体内后,MSC可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且可迁移到受损组织,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受损细胞的存活.近年来MSC应用于对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治疗,很好的降低了GVHD发生率和进程.MSC的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应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MSC的免疫调节机制和MSC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孔维霞;江小霞;毛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NK/T细胞鼻型淋巴瘤研究进展

    NK/T细胞鼻型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L)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一个独立类型,较多见于亚洲东部以及南美地区,好发于成年男性,中位年龄50岁.ENKL多发生于结外,主要表现为面部中线结构的毁损性破坏,常见的部位是鼻和腭部,病程表现具有极高的侵袭性.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基本组织学改变是凝固性坏死和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肿瘤性淋巴样细胞散在或弥漫分布.瘤细胞表达NK细胞相关抗原如CD2、CD56、胞浆CD3e、CD16、CD43、CD94,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原位杂交检测大部分EBER呈阳性.病情易于复发且对治疗耐药,因此ENKL患者整体预后很差.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ENKL的治疗,但是佳治疗措施尚不肯定.早期患者多采用放疗后联合化疗;晚期ENKL预后很差,各种化疗方案治疗往往无效,以左旋门冬酰胺为基础的化疗可能是较有希望的新的解救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很差,需积极寻找不良预后相关因素.本文就ENK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婷婷;王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病贫血铁调节蛋白研究新进展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症因子状态会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肝细胞高表达hepeidin,导致慢性病贫血时的铁代谢紊乱.本文就铁调节蛋白及其与铁代谢及慢性贫血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凤丹;周道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红细胞冻干后复水条件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复水条件时冻干红细胞回收率的影响,为冻干红细胞复水条件的优化提供实验依据.在一系列不同条件下,包括复水溶液、复水温度、复水阶段红细胞胞体积变化速率(即蒸汽预复水)等,对冻干红细胞进行复水,检测红细胞复水后回收率并检测冻干红细胞复水后各项理化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在复水液配方中以PBS为基液配制的10%(w/v)PVP40溶液效果较好.在复水温度方面,低于37℃时红细胞回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2℃比37℃略差,37℃下复水效果好.在加入复水液之前将样品放置在37℃的饱和蒸汽环境中预复水能提高红细胞回收率并使细胞体积和体积分布宽度更接近于新鲜细胞数值.复水后红细胞理化性质的检测显示,红细胞的变形性较常规保存的红细胞有所下降,但胞内ATP酶、G-6-PD酶、SOD和2,3-DPG的活性降低较少,酶活性回收率大于红细胞回收卒.结论:人红细胞冻干后佳的复水条件是:冻干红细胞在37℃的饱和蒸汽环境中预复水,复水液为PBS+10%PVP40,复水温度为37℃,但对冻干复水过程中的细胞膜的保护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麟凤;刘景汉;汪德清;欧阳锡林;庄远;车辑;李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吞噬经光化学处理的异基因细胞后对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IL-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PU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 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IL-10、IL-2、IFN-γ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 DC相比,PUVA-SP 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 4±2.28 vs 37.67 4±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 vs 69.58 ±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 vs 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18.18 ±4.55 vs 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作者:郑德华;魏玉香;石炳毅;邹一平;杜国盛;朱志东;宋继勇;史迎昌;黎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旨在建立表达重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模型,为进行GPIb-IX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从表达野生型或缺失突变型GPIbα的大肠杆菌宿主菌中抽提质粒并用EcoR I酶切鉴定,然后将分别表达GPIbα、GPIbβ和GPIX 3种基因的质粒共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转粢48小时后,CHO细胞裂解物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GPIb-IX复合物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CHO细胞研究模型.

    作者:廖翊;张卫林;元艳宏;史权威;李素萍;闫荣;王志成;戴克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期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期因子(midkine,M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新生、临床顸后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MM患者和20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MK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骨髓MNC中MK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MK和VEGF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92,p<0.01).MK和VEGF的表达在Ⅰ期和Ⅱ期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Ⅲ期患者MK、VEGF表达均较Ⅰ期和Ⅱ期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前后骨髓MNC中MK、VEGF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MK、VEGF高表达可能与MM血管新生、病情进展有关,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监测MK和VEGF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MM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顺姬;李广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明胶酶B活性及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表达,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rh-TNF-α)对脐血MNC MMP-9活性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明胶酶谱技术检测脐血MNC中MMP-9的活性.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脐血MNC的体外迁移能力,并以不同浓度的rh-TNF-α对脐血MNC进行干预,检测rh-TNF-α对MMP-9活性和细胞体外迁移的作用.结果表明:脐血MNC经无血清培养24和48小时后,均可检测出MMP-9活性,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1.371±0.011)%和(1.384±0.01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大荆量TNF-α(500 U/ml)作用可致细胞死亡;小剂量TNF-α(<200 U/ml)可以上调脐血MNC MMP-9表达,且随着TNF-α剂量增加MMP-9表达增强.小剂量TNF-α(<200 U/ml)可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迁移率,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小剂量TNF-α可上调脐血MNC MMP-9活性,提高脐血MNC的体外迁移能力,此作用可能加速脐血移植后细胞归巢,促进脐血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作者:王婷;刘心;胡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广东地区正常人群DXS15,CA13,CA22位点多态性研究

    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1名女性的DXS15位点多态性.共222条X染色体;87名女性的CA13位点多态性,共174条X染色体;94名女性的CA22位点多态性,共188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中国广东人群中,DXS15位点检出11种等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0-160 bp,杂合度为82%,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rion content,PIC)为0.82.CA13位点检出6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5-155 bp,杂合度为56.2%,PIC值为0.56.CA22位点检出4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79-85 bp,杂合度为50%,PIC为0.41.结论: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发现,上述3种微卫星DNA多态性在种族和分布上有差异.DXS15、CA13、CA22在中国广东地区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可用于血友病A的连锁分析,对血友病A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具名重要价值.

    作者:褚玉新;胡朝晖;王晓春;喻长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研究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克隆性疾病,在CML患者细胞水平由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使这2个抑癌基因的表达受损.为了探讨正常人和CML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cadherin-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34+CD38-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5例正常人和8例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unB和CDH1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UNB和CDH13基因在正常人骨髓CD34+CD38-细胞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7.5%(7/8)和50%(4/8),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的相比明显降低(2-△CT 分别为1/5.21和1/10.63).结论:在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都发生了高度的甲基化,它们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CML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甲基化检测对CML的靶向治疗及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娟;李娟;傅冰洁;郭林林;张佳华;黄士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50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跨系列表达方式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1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表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作者:王兴兵;杜雯;夏亮;郑金娥;刘隽;贺艳丽;孙自敏;黄士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