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K/T细胞鼻型淋巴瘤研究进展

王婷婷;王昭

关键词:NK/T细胞鼻型淋巴瘤, 淋巴瘤,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摘要:NK/T细胞鼻型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L)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一个独立类型,较多见于亚洲东部以及南美地区,好发于成年男性,中位年龄50岁.ENKL多发生于结外,主要表现为面部中线结构的毁损性破坏,常见的部位是鼻和腭部,病程表现具有极高的侵袭性.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基本组织学改变是凝固性坏死和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肿瘤性淋巴样细胞散在或弥漫分布.瘤细胞表达NK细胞相关抗原如CD2、CD56、胞浆CD3e、CD16、CD43、CD94,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原位杂交检测大部分EBER呈阳性.病情易于复发且对治疗耐药,因此ENKL患者整体预后很差.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ENKL的治疗,但是佳治疗措施尚不肯定.早期患者多采用放疗后联合化疗;晚期ENKL预后很差,各种化疗方案治疗往往无效,以左旋门冬酰胺为基础的化疗可能是较有希望的新的解救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很差,需积极寻找不良预后相关因素.本文就ENK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研究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克隆性疾病,在CML患者细胞水平由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使这2个抑癌基因的表达受损.为了探讨正常人和CML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cadherin-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34+CD38-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5例正常人和8例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unB和CDH1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UNB和CDH13基因在正常人骨髓CD34+CD38-细胞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7.5%(7/8)和50%(4/8),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的相比明显降低(2-△CT 分别为1/5.21和1/10.63).结论:在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都发生了高度的甲基化,它们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CML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甲基化检测对CML的靶向治疗及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娟;李娟;傅冰洁;郭林林;张佳华;黄士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65例MD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65例MDS患者的FAB分型为:RA 27例,RAS 1例,RAEB 33例,RAEB-T3例,CMML 1例;中位年龄66岁(19-89岁),65例MDS中继发性MDS 6例.在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为病态造血者64例(98.5%),其中3系病态造血者21例(32.3%),2系病态造血33例(50.8%),1系病态造血10例(单纯红系8例占12.3%,单纯粒系2例占3.1%).骨髓活检38例,其中6例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染色体检查49例患者,其中29例检测出有异常核型(59.2%),且以数量异常为主,高危型MDS(RAEB或RAEB-T)的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型MDS(RA,RAS),继发性MDS高于原发性MDS;在这49例患者中15例转为急性白血病(30.61%),20例染色体正常组中3例(15%)转化为AML,而染色体异常组29例中有12例(41.4%)转化为AML.随访中位时间为35个月(2个月-106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异常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我国MDS患者发病年龄较国外略年轻;高危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MDS,染色体改变与MDS的白血病转化密切相关,核型异常组的白血病转化率较核型正常组高,生存时间短.

    作者:陈宝安;高冲;丁婕;丁家华;孙耘玉;赵刚;程坚;王骏;鲍文;宋慧慧;夏国华;马金龙;吴岚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融合型B细胞淋巴瘤独特型DNA疫苗表达质粒的构建

    已有研究证实,B细胞淋巴瘤病人自身免疫球蛋白独特型可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用于独特型疫苗.为探究带有细胞因子的融合型独特型肿瘤疫苗是否会提高免疫效果,制备小鼠B细胞型淋巴瘤细胞的独特型单链可变区片段,与免疫佐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3融合,同时融合报告基因EGFP,构建融合型独特型淋巴瘤DNA疫苗.用RT-PCR法扩增BALB/c小鼠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的Ig VH和Ig VL基因,重组PCR法将编码(Gly4Ser)3的核苷酸片段连接两基因,制备scFv片段.用相同PCR方法,选用1段编码NDAQAPKS连接肽连接趋化因子MCP3基因与scFv片段.获得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将scFv和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并在融合基因的下游插入报告基因EGFP,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e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果表明,成功扩增A20细胞的lg VH和Ig VL基因片段及scFv-EGFP、MCP3-scFv-EGFP融合基因片段;酶切鉴定表明,成功制备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c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论:成功构建带有鼠源scFv片段、趋化因子MCP3和EGFP融合的独特型抗B细胞淋巴瘤疫苗表达质粒pTARGET/McP3-scFv-EGFP和pTARGET/scFv-EGFP.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为下一步的抗B细胞淋巴瘤基因疫苗的体内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福旭;张颜;赵冰;潘崚;张学军;罗建民;董作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氨磷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血液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本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危险因素包括放疗、化疗、苯及其他有机溶剂及免疫抑制剂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的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控制了肿瘤的发展,但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MDS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其发病年龄趋向于年轻化.虽然已有大量药物应用于MDS的治疗,但疗效并不乐观,氨磷汀做为泛细胞保护剂也应用于MDS的治疗中.本文就氨磷汀治疗MDS的机制作一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其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党艳辉;李薇;杨波;朱宏丽;黄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类果蝇分节因子4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胞因子刺激下类果蝇分节因子4(Krupple-like factor4,KLF-4)在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中的表达.体外分离和培养HUVEC,用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刺激HUVEC 2小时和4小时,然后分别用实时PCR、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KLF-4 mRNA和蛋白在HUVEC中的表达,KLF-4在HUVEC中的定位.结果表明:KLF-4 mRNA在正常HUVEC中低表达,但在IL-1β和TNF-α刺激后呈高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KLF-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HUVEC经IL-1β刺激后在胞核和胞浆中KLF-4表达增强.结论:在IL-1β和TNF-α刺激下KLF-4表达增强,此过程可能参与内皮细胞活性的调节.

    作者:张睿娟;杨林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旨在建立表达重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模型,为进行GPIb-IX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从表达野生型或缺失突变型GPIbα的大肠杆菌宿主菌中抽提质粒并用EcoR I酶切鉴定,然后将分别表达GPIbα、GPIbβ和GPIX 3种基因的质粒共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转粢48小时后,CHO细胞裂解物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GPIb-IX复合物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CHO细胞研究模型.

    作者:廖翊;张卫林;元艳宏;史权威;李素萍;闫荣;王志成;戴克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期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期因子(midkine,M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新生、临床顸后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MM患者和20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MK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骨髓MNC中MK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MK和VEGF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92,p<0.01).MK和VEGF的表达在Ⅰ期和Ⅱ期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Ⅲ期患者MK、VEGF表达均较Ⅰ期和Ⅱ期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前后骨髓MNC中MK、VEGF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MK、VEGF高表达可能与MM血管新生、病情进展有关,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监测MK和VEGF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MM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顺姬;李广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50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跨系列表达方式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1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表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作者:王兴兵;杜雯;夏亮;郑金娥;刘隽;贺艳丽;孙自敏;黄士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及意义

    为了研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FRP)家族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FR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状态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的可能联系,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了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FR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中SFRP1、2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高甲基化状态,CA46、HL60和U937细胞中的SFRP4基因以及U266细胞中的SFRP5基因启动子区呈部分甲基化状态,其他细胞系SFRP4、5基因启动子均呈完全甲基化状态.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FRP1、2,4、5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非甲基化状态.结论:SFRP基因启动予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SFR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成为恶性血液病新的分子诊断标记物.

    作者:徐成波;沈建箴;沈松菲;傅海英;吴雪梅;吴淡森;朱艺芳;陈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影响.将多药耐药K562/A02细胞接种于BALB/c-nu裸鼠腋前皮下构建多药耐药移植瘤模型,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各组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实验各组移植瘤细胞的BCL-2、BAX蛋白表达,并计算蛋白表达积分的光密度值(IOD).结果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联合阿霉素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阿霉素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阿霉素组相比,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联合阿霉素组多药耐药移植瘤BCL-2表达的IOD值降低(P<0.05),BAX表达的IOD值增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是通过增强阿霉素对耐药移植瘤的促细胞凋亡,减少耐药移植瘤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而逆转多药耐药.

    作者:陈信义;郑智;陈菊;李冬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可从多类成体组织中分离的能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分化的成体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细胞的一个理想来源.它能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影响DC的活性.输入体内后,MSC可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且可迁移到受损组织,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受损细胞的存活.近年来MSC应用于对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治疗,很好的降低了GVHD发生率和进程.MSC的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应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MSC的免疫调节机制和MSC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孔维霞;江小霞;毛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发夹RNA对白血病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本研究观察小发夹RNA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构建的人fit-1基因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K562细胞,用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验证shRNA基因对K562细胞的转染;以RT-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flt-1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白血病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表明,flt-1基因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筛选2周获得阳性克隆;PCR检测证实shRNA基因整合入白血病细胞基因DNA;携有shRNA的flt-1基因能明显下调白血病细胞内flt-1基因mRNA表达水平;设计的2种不同flt-1shRNA序列能不同程度干扰flt-1基因和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两组阳性细胞中flt-1基因表达抑制率分别为46.1%和65.4%;flt-1 shRNA转染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后,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均较转染前明显下降;阳性细胞穿透人工重组基底膜的能力(4.3±1.2)%较对照组(12.7±1.9)%及(9.6±1.7)%明显降低(p<0.01).结论:VEGF受体flt-1特异性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高效转柒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效抑制flt-1基因的表达,并使白血病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减弱,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下降.这提示VEGF可能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调控MMP-2和MMP-9的方式,参与白血病细胞的转移.

    作者:沈慧玲;许文林;袁伟;江云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ndf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i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 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作者:欧阳桂芳;林茂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PARγ及其配体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在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深入,其作用机制及其配体的治疗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PPARγ因有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PPARγ的结构及组织分布、功能、其配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海雯;吴德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rhG-CSF动员健康供者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讨rhG-CSF动员健康供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时采集物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分析6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CD34+细胞数量与自身特点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供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和采集时间作为研究参数,外周血采集物单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比、CD34+细胞计数、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供者)计数的均值作为研究变量.结果表明,供者年龄是影响CD34+细胞产率主要因素,呈中等负相关(-0.60

    作者:朱玲;周立坤;薛梅;闫洪敏;刘静;王志东;丁丽;王恒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71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探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71例初治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71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44例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61.9%,CR+nCR率21.1%.M2治疗组21例中CR+nCR 5例,PR 7例,总有效率57.1%;MP治疗组8例中无CR+nCR,PR 3例,总有效率37.5%;VAD治疗组30例中CR+nCR 6例,PR 13例,总有效率63.3%;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组12例中CR+nCR 4例,PR 6例,总有效率83.3%.71例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22.1个月,平均生存期29.5个月,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41.2%和20.6%.结论:对于初治MM患者,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分型等选择治疗方案,硼替佐米为MM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药物选择.

    作者:杨萍;张文娟;景红梅;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痛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免疫重建及其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HLA不全相合亲缘供者,接受以氟达拉滨,ATG,阿糖胞苷,环磷酰胺,TBI 2Gy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移植前后给予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防治GVHD.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于移植前化疗缓解期,移植后监测患者体内的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抑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NKT细胞、调节T细胞、活化T细胞、原始T细胞、记忆T细胞移植后变化规律,分析各免疫功能细胞与移植后感染及急、慢性GVHD的关系;比较ALL与AML免疫系统恢复差别.结果表明,移植后患者各淋巴细胞量恢复有各自规律,发生GVHD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较高,而移植后1个月γ/δT细胞、调节T细胞、NK细胞量较低.移植后2-3月时CD4/CD8、B细胞、NK细胞、原始T细胞较低.6-8个月时B细胞,原始T细胞,NK细胞较低.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患者总T细胞及各淋巴亚群恢复较慢,NK,NKT细胞教恢复较快,移植后3个月出现感染的患者,其B细胞及原始T细胞量恢复较快.ALL与AML患者淋巴细胞恢复无差异.结论:不全相合NST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间接反映患者胸腺功能恢复状态,NK、B细胞、原始T细胞的变化对艮分和监测GVHD及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锴勋;郭梅;余长林;王丹红;孙琪云;乔建辉;刘广贤;刘铁强;艾辉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I3K调控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活性及其与mDia1相互作用

    本研究探讨RhoA/mDia1通路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作用及PI3K抑制剂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分离人外周血中血小板,采用GST pull-down法及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Racl及Cdc42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Rac1及Cdc42是否与mDia1相互结合并形成复合体,并进一步检测PBK抑制剂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血酶能够诱导聚集血小板中RhoA活性上调,且与mDia1相结合的RhoA-GTP显著增高;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能够阻断由凝血酶诱导的聚集血小板中RhoA活性上调,并阻断凝血酶诱导的RhoA-GTP与mDia1的结合.凝血酶能上调聚集血小板中Rac1和Cdc42生物活性,但并未诱发其与mDia1结合,该过程也不能被wortmannin阻断.结论:PI3K通过RhoA/mDia1参与调控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等actin细胞骨架重构过程.

    作者:高广勋;董红娟;顾宏涛;高瑛;潘耀柱;杨洋;陈协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确定其在诊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2例血细胞减少伴骨髓病态造血、骨髓幼稚细胞数<5%的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测定成熟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抗原跨阶段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34或CD117表达或成熟粒细胞群HLADR的表达).抗原跨系列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7或CD56表达),CD45/SSC异常(成熟粒细胞群或单核细胞群),分化抗原表达(粒细胞群CD13/CD16和单核细胞群HLA-DR表达缺失);确定阳性结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在222例患者中经临床检测及鉴别诊断,有127例确定诊断为MDS,95例为非MDS(药物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在成熟粒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31.5%、30.7%、49.6%和60.6%,其特异性分别为100%、100%、88.4%和52.6%.单核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2.3%、11%、37%和12.6%.特异性均为100%.在如上观察的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8个项目中,≥2项异常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5.8%,阳性结果预测值为96.1%.结论:抗原的跨阶段表达、跨系列表达及CD45/SSC异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而分化抗原异常虽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差.多项表达异常对于MD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

    作者:徐娟;张维;刘艳;万岁桂;孙雪静;赵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CMPD)是一组骨髓增殖性的恶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等,其特征是一系或多系造血细胞的异常增生.除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与bcr-abl融合基因有关外,其他CMP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多种CMPD中存在较高的jak2基因突变率.本文就近年来jak2基因突变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临床特征及其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丽;李薇;刘念;庞磊;冯思霞;赵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