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飞
目的:本文简要针对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实施外科治疗的措施及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01年3月--2009年4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60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30人。观察组患者采用肿瘤根治术联合造瘘肠管回纳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也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选取手术方式,从而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作者:余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急症救治对策,为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治疗总结理论经验。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急症损伤临床表现特征和有效救治措施。结果:共回顾分析了8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治愈了50例,占总数的59.5%;致残14例,占总数的16.7%;死亡20例,占总数的23.8%。结论:挽救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生命,提高预后良好率重要的就是把我救治时机、早期做出明确诊断并科学对症处理,同时做好其他合并伤的处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变预后结局,提高治愈率。
作者:潘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3W后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经对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奥拉美唑,将埃索美拉唑应用于胃溃疡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临床疗效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更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马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老年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法舒地尔治疗,疗程为7-14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6% vs 65.6%,X2=7.463,P=0.034)。结论:依那普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朱灿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本文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恢复的效果和作用进行分析,并研究普通外科手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它的影响。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普外手术之后早期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有效评价方法。采用的主要探究方式是对比法(单一变量法)将我科近期收治的接受了普通外科手术的24例患者分为两组,在术后7天内,通过肠外方式给予观察组营养支持,对照组接受的则是传统的葡萄糖静脉滴注,并于术后第5--7天排气后给予混合牛奶。通过经过8天的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对两组病人发生并发症及两组病人的死亡率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观察组中12例病人出现了1例切口裂口,死亡病例为0;而对照组中出现了3例并发症,有2例病人死亡,3例并发症涵盖了胰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肠外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普通外科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恢复,对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桂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综合内科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出血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明显优于对照组72%(P<0.05);在出血停止时间方面,观察组(2.27±1.16)d优于对照组(3.39±2.37)d(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15.24±3.27)d优于对照组(20.32±3.56)d(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综合内科护理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孔昀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安定、利多卡因宫颈注射联合术前阴道上药米索前列醇与单纯用利多卡因在人流术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将在我院计划生育门诊确诊早孕后,要求行无痛人流的孕妇,设置分成两组。研究A组:采用宫颈注射安定、利多卡因联合应用米索前列醇术前1小时阴道放置;B组对照组,宫颈直接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观察两组阵痛效果,宫颈软韧,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手术操作难易度。结果:研究阵痛效果;宫颈软化程度,手术时间及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安定、利多卡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阵痛效果好,用药后宫颈松弛,解决了初孕妇人流术中宫颈扩张的困难,手术时间短,且简便安全,并发症机率低,能有效减轻人流时的痛苦,预防人流综合征发生率,降低了麻醉手术的风险,术者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会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5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对其进行中药物治疗,并辅助进行热敷、针灸及功能锻,然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中痊愈的有42例,占75.00%;显效的有5例,占8.93%;好转的有7例,占12.50%;无效的有2例,占3.57%,总有效率达96.43%。结论:对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同时对患者辅助进行中医疗法,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汤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肺病患者行电视胸腔镜切除手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行电视胸腔镜切除术的80例肺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行围术期全面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电视胸腔镜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术期全面护理,护理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椎管麻醉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椎管麻醉,比较其麻醉和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的阻滞时间、语言陈述时间、睁眼时间、麻醉药用量、Bromage运动分级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手术中,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麻醉用药剂量小,患者受到的刺激较轻,避免术后发生后遗症,使患者更加有效、安全的完成手术。
作者:刘孟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1]。据统计,我国脑卒中(Stroke)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很高,且大多遗留有功能障等后遗症,严重威胁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并且大多数患者存在心理障碍[2]。因此在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上进行有效地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使其更好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是当前脑卒中后遗症治疗的关键。
作者:高小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D血培养仪和ATB鉴定系统进行血培养和细菌鉴定,念珠菌采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K-B法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株血培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14株,占45.2%,革兰阴性菌123株,占48.9%,真菌15株,占5.9%。为常见的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株(30.6%),大肠埃希菌31株(12.3%),肺炎克雷伯菌22株(8.7%)、铜绿假单胞菌18株(7.1%)、鲍曼不动杆菌16株(6.3%)、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5.2%)、肠球菌12株(4.8%),草绿色链球菌9株(3.6%),其他54株(21.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高,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阳性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结论:我院血培养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常见,及时监测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可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谢洪辉;孙鸟英;虞亦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结肠癌属临床常见恶性消化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老年结肠癌患者体质较差,各组织、系统及器官呈进行性老化,各项生理机能不断衰退,因此,具有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恢复缓慢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全面、科学、系统的护理服务,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结肠癌术后综合护理、舒适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循症护理、护理表单护理及快速康复护理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郭玉华;陈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在市场环境下,各医院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医院的稳定发展。文章重点介绍了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构建医院文化的主要策略。
作者:夏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间收治的泌尿外科患者10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状况。结果:对照组中,非常满意的患者有6例,满意26例,不满意18例,满意度为64.0%;观察组中,非常满意的患者有36例,满意10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为92.0%,对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护理中取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加快了患者康复进程。
作者:马妹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个性化干预对全血献血者向成分献血者转化的影响。方法:调查从2014年1月-8月全血转成分献血者献血数据,对比分析个性化干预前后数据资料。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19-29岁、30-40岁重复献血率明显提高(P<0.05);41-51岁干预前后重复献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52-56岁干预后重复献血率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全血转成分献血者采取个性化干预,能明显提升重复献血率。
作者:祖亚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临床实习护生实习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评价其效果。方法:对我院80名临床实习护生(A组),分阶段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对另外80名临床实习护生(B组)实施有效对策,观察其实施效果。结果:本研究显示,A组护生在不同的实习阶段,表现有显著差异,即在实习初期,专业态度较好,但专业技能较差;实习中期,专业态度非常好,基本操作技能呈现较大提高,但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完成能力;实习后期,专业态度较差,出现倦怠情绪,自主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无明显提高。经带教有效对策实施,B组在实习不同阶段,均有佳表现,即不同于A组的是,在实习初期护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在实习后期专业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针对临床实习护生各阶段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可显著提高实习护生的教学质量,是护理临床教学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
作者:杨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折的急诊护理方法。方法:68例多发性骨折患者,在经过急诊初步评估和处理后,妥善固定骨折,积极治疗合并损伤,同时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本组68例患者,急诊死亡3例(1例严重骨盆骨折合并肝脏破裂,1例发生心梗,1例合并重度颅脑损伤、血气胸),其余患者在急诊处理、病情稳定后收入院治疗。结论:在对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护中,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保持呼吸道畅通,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效补充血容量,妥善固定骨折,积极治疗合并损伤,可有效提高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何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对慢性盆腔炎患者施以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对其综合治疗效果的影响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6例盆腔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施以常规盆腔炎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予以干预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照组不加以任何干预,对两组患者总的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83.5%,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5.64±4.12)分,对照组为(89.35±10.19)分,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半年复发率为5.8%,对照组为16.5%,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妇科盆腔炎患者以细致完善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宣教,能够帮助盆腔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复发率,于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产程中血糖监测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中的在前瞻性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糖耐量低减、妊娠期糖尿病病理类型,动态监测产程中血糖水平,异常者取短效、低剂量胰岛素静注,对新生儿血糖情况是行观察。结果:本组孕妇血糖在3.8-11.3mmol/L 范围波动,其中血糖>7.8mmol/L 孕妇21例,占42%,采用静滴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孕妇无饥饿感,无酮症及低血糖表现。检查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血糖,评估值为了(4.1±1.4)mmol/L,评估24h后血糖,评估值为(3.9±1.1)mmol/L,有低血糖发生4例,占8%。低血糖新生儿,取葡萄糖液口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强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血糖监测,可为管理血糖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加强周产期糖代谢异常的胎儿及新生儿保障,大程度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梁婉迪;高冬梅;韩秀林;许辉;赵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