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绍敏
目的:观察评价护理干预在显微手外科断指再植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断指患者84例共84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2例,前者给予基础术前及术后护理,后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高标准肤温动态监测、危险因素管理,对比预后。结果:干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11.90%、血管危象救治失败率7.14%低于对照组33.33%、23.81%,患者满意度83.33%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治疗与基础护理外,存在其它因素可致血管危象,通过心理干预、高标准肤温动态监测、危险因素管理,有助于降低血管危象发生风险,及时发现、处置危象,改善预后。
作者:何艳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讨论在临床足月引产中应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结合缩宫素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80例足月引产孕妇,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选择缩宫素,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前提下,选择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照组孕妇的引产总有效率为65.0%,而观察组孕妇的引产总有效率为92.5%,观察组患者的引产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引产孕妇来说,应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结合缩宫素具备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其可以有效的对患者宫缩进行诱发,并使产程得到缩短。
作者:杜黎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5例腕、踝关节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X线平片、单排CT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对三种方法的检查优片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所得出的优片率高于X线平片以及单排CT检查,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诊断方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对于腕、踝关节损伤诊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陈志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根据世界卫生状况及相关社会问题所提出的全新概念,主要关系着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状况及有关社会经济问题展开,其反应着全球卫生服务发展方向,以此实现基层人民均可享有卫生保健相关服务的目标。因此,大力建设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并以防治结合作为主要方针对城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优化,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个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为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作者:温义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1]。据统计,我国脑卒中(Stroke)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很高,且大多遗留有功能障等后遗症,严重威胁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并且大多数患者存在心理障碍[2]。因此在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上进行有效地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使其更好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是当前脑卒中后遗症治疗的关键。
作者:高小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产程中血糖监测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中的在前瞻性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糖耐量低减、妊娠期糖尿病病理类型,动态监测产程中血糖水平,异常者取短效、低剂量胰岛素静注,对新生儿血糖情况是行观察。结果:本组孕妇血糖在3.8-11.3mmol/L 范围波动,其中血糖>7.8mmol/L 孕妇21例,占42%,采用静滴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孕妇无饥饿感,无酮症及低血糖表现。检查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血糖,评估值为了(4.1±1.4)mmol/L,评估24h后血糖,评估值为(3.9±1.1)mmol/L,有低血糖发生4例,占8%。低血糖新生儿,取葡萄糖液口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强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血糖监测,可为管理血糖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加强周产期糖代谢异常的胎儿及新生儿保障,大程度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梁婉迪;高冬梅;韩秀林;许辉;赵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与研究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患者80例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手法复位者48例,疗效优者22例,疗效良者19例,疗效中者4例,疗效差者3例,优良率为85.42%;手术治疗者32例,疗效优者14例,疗效良者12例,疗效中者4例,疗效差者2例,优良率为81.25%。结论:对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国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年龄在80岁左右的老年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65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2组:A组年龄70-80岁(n=132例);B组年龄≥80岁(n=33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结果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合并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的量较A组患者低(p<0.05)。年龄≥80岁胃癌患者的术前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较小于80岁的患者差(p<0.05)。B组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及吻合口漏的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且超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延长(p<0.05)。结论:年龄大于80以上的胃癌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营养状况等。
作者:袁荣华;翟晓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并观察其使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到2014年收治的76名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36例患者,使用罗红霉素治疗,对照组40例使用红霉素,连续用药一周后观察疗效。结果:应用一周后观察,实验组33例痊愈,有效率为91.7%,对照组31例痊愈,有效率为77.5%,两组结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实验组有2例,所占比例为5.6%,对照组有5例,所占比例为12.5%,两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红霉素在临床应用中药效比较显著,不良反应状况少,适合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作者:钱亚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实施康复理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方法:2012年,我院康复科仅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实施康复理疗措施;2013年初,我院康复科组织医护人员集中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将讨论结果应用于康复理疗过程中。记录两组患者康复理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理疗措施治疗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2013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且2013组对治疗满意度显著优于2012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不断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分析工作中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逐渐完善康复理疗方法,有利于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康复效果,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作者:郝秀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益肾固冲煎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使用中药方剂益肾固冲煎为主方治疗,对照组使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88,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1,P<0.05)。结论:以中药方剂益肾固冲煎为主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瑞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肺病患者行电视胸腔镜切除手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行电视胸腔镜切除术的80例肺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行围术期全面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电视胸腔镜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术期全面护理,护理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在肺结核患者中表达意义。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肺结核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对照组42例。PCR检测根据操作说明进行实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IL-6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NF-α及IL-6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在肺结核患者中表达可研究结核杆菌对人体致病机制。
作者:于素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从对恶性肿瘤病人的生理舒适护理、环境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社会舒适护理等方面叙述了恶性肿瘤病人的家庭舒适护理,提出有效的家庭舒适护理对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程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对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用抗生素联合磁疗的综合疗法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甲乳外科就诊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17例,随机分入TDP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两组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TDP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特定电磁波照射。治疗一周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治愈时间。结果:TDP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DP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地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褚瑞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向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心脏病患者,调查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分析,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的总满意率(93.3%)明显优于心理护理前(78.3%),心理护理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心脏病患者护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并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蒋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期急性乳腺炎临床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效果。结果: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满意度和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早期急性乳腺炎临床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胡庆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针对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8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何给予患者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所研究的18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22例,百分比为67.8%,给予患者适当、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由于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强,所以在治疗丙肝中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可减轻或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魏红梅;甘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病症7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早期康复介入组与晚期康复介入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明显地高于本组治疗前评分,P<0.05。早期康复介入组评分明显高于晚期康复介入组,P<0.05。结论:早期接受康复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地优于晚期治疗的效果,应得到优先推广。
作者:王炼;唐兰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该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4.1%明显优于对照组67.6%(P<0.05);在止血时间方面,观察组(2.46±0.65)d明显优于对照组(3.98±0.83)d(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7.43±0.87)d明显优于对照组(10.65±1.32)d(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循证护理具有相当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苗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