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文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讲解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如留置针留置肢体时要避免过度活动,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其自行保护血管,在用药结束后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足背,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减低脆性等。结果: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更加证实了留置针应用的好处,取代了头皮钢针。结论:通过实践认为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盘桂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HO-1)水平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O-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高脂血症组的血清HO-1、ox-LDL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HO-1水平与ox-LDL(γ=0.845,P<0.01)和CRP(γ=0.738,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HO-1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共同参与了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文银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用超声技术诊断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进行诊断价值分析探讨,对超声诊断阑尾黏液性囊肿瘤的误诊进行分析。方法:将阑尾黏液性囊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并且将超声检查所得结果与临床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利用超声技术对阑尾黏液性囊肿瘤进行诊断,其准确率可以达到46%。结论:利用超声技术对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进行诊断,所得到的声像图在诊断以及治疗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方面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孙佳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儿科送检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5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20株,占63.9%,革兰氏阳性菌148株,占29.5%,真菌33株,占6.6%。革兰氏阳性菌前3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乙型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高,亚胺培南等敏感,万古霉素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药敏结果说明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产生。
作者:吴兆海;谢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和三苯氧胺对70岁以上绝经后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96例70岁以上原发性乳腺癌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资料,肿瘤性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是ER阳性,其中57例接受三苯氧胺资料,39例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经行ER、PR和HER2检测。随访时间15~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结果: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组完全临床应答率35%,部分应答率为16%,疾病稳定为81%,3年生存率为78.3%;三苯氧胺治疗组完全临床应答率28%,部分应答率11%,疾病稳定为69%,3年生存率为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对70岁以上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疗效好于三苯氧胺。
作者:周红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11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诊断、处理、预防全球策略修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目标包括:其一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减轻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二是降低患者未来健康恶化的风险,例如反复发作的COPD急性加重[1]。并且将急性加重的历史作为评估COPD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文献已证实了急性加重风险高的患者,FEV1下降更快,健康状态恶化更迅速,导致更高的住院率、死亡率。因此,预防反复COPD急性加重的药物治疗也是稳定期COPD治疗重要内容。
作者:陈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病理分期特点和手术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胃癌急性期穿孔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期与手术方式的关联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胃癌穿孔常发生于胃癌患者Ⅲ期和Ⅳ期,10.0%行根治术、2例Ⅱ期、4例Ⅲ期,31.7%行修补术、6例Ⅲ期、13例Ⅳ期,43.3%行姑息术,8例Ⅲ期、18例Ⅳ期,15.0%行Ⅱ期根治术、1例Ⅱ期、9例Ⅲ期,修补术患者死亡率较高。结论:胃癌穿孔高发于进展期,手术方式与病理分期、年龄等相关,影响预后,因此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
作者:朱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在普外科术前采用心理护理对焦虑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行择期手术的10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54例。一组予以常规的外科护理设为对照组。一组在常规外科的护理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设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予以比较。结果:护理干预以后,观察组焦虑评分(38.3±5.7)分,对照组焦虑评分(51.2±7.3)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收缩压(121.4±11.3)mmHg,心率(73.5±9.2)次/min,明显小于对照组收缩压(136.6±11.8)mmHg,心率(90.2±9.9)次/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可以良好的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可以良好的保持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的稳定。
作者:陈春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乳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以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例于2010年6月~2013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乳癌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等康复护理以及手部和上肢功能锻炼,观察和分析护理效果。结果:1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液,3例患者出现患侧上肢水肿,1例患者发生皮瓣缺血坏死,随访结果显示全部患者上肢功能均取得理想的恢复效果,不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结论:对乳癌患者进行术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康复护理以及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能够保证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患者的上肢功能获得有效改善,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作者:徐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西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黛力新口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A及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7.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15%(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颜黎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利用腹部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黄疸疾病进行探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黄疸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与其肝功能结合从而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所选择的这些患者中,内科性黄疸患者有25例,其中12例为急性肝炎,6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为肝硬化并伴有腹水,2例为肝硬化并伴有肝癌,1例为急性细菌性胆管炎,1例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外科性黄疸有10例,其中有4例是胆总管结石,有2例为胆管癌,2例为胰头癌,1例为壶腹癌,另外1例为胰头局限性炎症。结论:利用腹部超声技术,能够以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来为依据对梗阻性黄疸以及非梗阻性黄疸进行快速诊断。
作者:柴常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和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与分析,对全部患儿采取有效的肺炎预防措施并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和分析护理效果。结果:12例患儿罹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24%,10例患儿治愈,治愈率为83.33%,2例患儿死亡,占16.67%。结论:对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够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得到降低,改善和优化患儿的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胡明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出血是一种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诱发脑出血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情绪激动等。尤其是近几年外伤的原因,导致脑出血突然发生,常常令患者和家属不知所措,而且对于临床救治也出现许多疑问,尤其是手术治疗的时机,治疗不当的话很容易引起脑出血后遗症。
作者:刘晓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在2009年8月~2011年3月间入住我院进行妇科治疗的52例患者,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后在患者出院前采用Likert量表对各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92.3%,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有效减轻医患矛盾,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作者:陈艳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慢性前列腺炎进行重用金银花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即平均分为两组:中医治疗组即观察组与西药治疗组即对照组,均为39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医治疗组好转14例,痊愈23例,2例未愈,有效率达94.9%;西医治疗组好转11例,痊愈18例,有10例未愈,有效率占74.4%。效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之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重用金银花,其临床疗效更佳,患者痊愈率更高,值得推广。
作者:韦克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4例,分为治疗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硝酸酯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那普利、醛固酮,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配合中药方剂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药治疗基础上加用ACEI类及醛固酮拮抗剂及中药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见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作者:黎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与护理干预前对比发现,患者护理干预后PSQ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原因包括情绪障碍、血管舒缩变化、骨质疏松、激素变化等,加强认知和行为干预后睡眠障碍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
作者:李改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1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相应的临床护理,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症状明显好转,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减缓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润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影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因素,探讨影响糖尿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方法:对20~70岁的5000例人群进行询问调查,然后再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族病史,运动量,高血压,腰臀围比,BMI及经济收入水平是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经过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家族病史,高血压,腰臀围比≥0.9,BMI≥25,中度以下职业运动量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家族病史,运动量,高血压,腰臀围比,BMI是某地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而经济收入水平并不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马臻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性分析中西医结合在肩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100例到我院就诊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参照组(5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高于参照组(72%),两组数值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肩周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明珠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