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兵;高清平;陈友华
为了探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作用的影响及比较扩增前后脐血(CB)CD34+细胞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黏附分子CD49d+(VLA-4)的表达情况,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该体系分4组:A组为培养过程中不加细胞因子和基质细胞;B组为单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组为单用细胞因子支持;D组为细胞因子和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支持.在0、6、10及14天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同时检测CD34+细胞上CD49d+及CXCR4的表达数.结果表明:在体外14天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D组CD34+细胞、CFU数及CD34+CXCR4+细胞和CD34+CD49d+细胞扩增数均高于A、B、C组(P<0.05);B、C和D组在各时间点各测量指标与A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6天后,B组各测量指标与C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不仅可以支持脐血MNC的有效扩增,而且扩增后与趋化作用和与粘附作用相关的造血细胞亦较扩增前明显增加.单用细胞因子扩增会造成造血细胞的耗竭,单用基质细胞支持可扩增或维持造血细胞的量,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F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
作者:毛平;王彩霞;林秀梅;杜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脐血是造血祖细胞的丰富来源之一,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体外诱导其定向扩增为红系祖细胞,输入体内产生成熟红细胞.本实验旨在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红系定向扩增的理想因子组合(Flt3配基FL联合TPO、SCF、EPO及FL、SCF、TPO)对CD34+细胞扩增的影响.将单个核细胞接种至stemspan无血清培养液中,共分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TPO+SCF+FL+EPO+IGF-1组,C组为TPO+SCF+FL组,C组在第6天及以后换液加入EPO和IGF-1.于培养0、6、10、14天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测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CD34、CD34CD71、CD71GPA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经10天培养后,B组总细胞数扩增6.89倍,而C组3.06倍;B组CD34+细胞增加4.83,而C组2.47倍;B组集落形成细胞数增加4.3倍,而C组增加2.5倍;B组红系祖细胞BFU-E和CFUE数增加5.4倍,而C组3.1倍;B组CD34+CD71+细胞数增加8.72倍,而C组3.37倍;B组CD71+GPA+细胞数增加53.4倍,而C组30.29倍.结论:脐血MNC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FL+SCF+TPO实现了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细胞的扩增.脐血MNC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FL+SCF+TPO+EPO+IGF-1短期液体培养获得红系祖细胞的扩增,在第0天比6天加入EPO获得更多红祖细胞(P<0.05).由于TPO+SCF+FL+EPO+IGF-1组的集落形成细胞数、CFU-E和BFU-E数于第10天多,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10天.
作者:张洁霞;毛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PI-PLD)对髓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具有完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结构的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做底物,通过TX-114分相,定量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GPI-PLD活性,用1,10-二氮杂菲抑制GPI-PLD的活性,用MTT方法检测抑制组和非抑制组骨髓细胞对纤连蛋白的黏附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I-锚定蛋白CD24的表达.结果显示:1,10-二氮杂菲(1 mmol/L)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5小时可使细胞的GPI-PLD的活性由(42.08±7.21)%降为(5.4±2.96)%,GPI-PLD活性被抑制后细胞的黏附率增加,由(49.78±26.73)%升为(61.19±29.14)%,与此同时,CD24的表达率上调,由(16.02±9.68)%升为(18.5±11.14)%.结论:降低GPI-PLD活性能增加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纤连蛋白的黏附率,与此同时,骨髓单个核细胞上GPI-锚定蛋白CD24的表达增强.
作者:肖广芬;陈方平;付斌;王光平;蹇在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骨髓基质细胞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构成的骨髓微环境在机体造血发育、血液病发生、恶性血液病细胞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骨髓基质细胞保护白血病细胞抑制药物诱导的凋亡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俊;陈幸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D在氨基葡萄糖硫酸盐(glucosamine sulfate,GS)诱导的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为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可能的中介分子.为了探讨Bcl-xL在氨基葡萄糖硫酸盐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变化,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加药前后的形态学改变,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GS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cathepsin D和细胞色素(cytochrome)C的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Bcl-xL、Bax、Bid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5 mmol/L氨基葡萄糖硫酸盐作用于K562细胞72小时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胞浆出现空泡化;荧光显微镜显示cathepsinD和cytochrome C的荧光信号由颗粒状趋向弥散;Bcl-xL蛋白在GS加药组中表达减低,甚至消失,但在抑胃酶肽(pepstat1n)A预处理后的加药组中表达没有明显改变,Bax和Bid蛋白表达在凋亡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结论:Bcl-xL蛋白在GS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介导cathepsin D与线粒体途径之间的联系.
作者:朴瑛;刘丽梅;陈协群;梁蓉;黄高昇;乔岩;王爱勤;王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分子量小于10 kD的肝再生刺激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substance,HGS)在体外液体培养中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分为3组:22.5μg/ml组、40μg/ml组和对照组,用胎盘蓝染色法计数HL-60细胞生长曲线,观察HGS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比较不同剂量HGS引起HL-60细胞的DNA损伤情况;采用基因组DNA体外电泳技术,观察HL-60细胞在HGS作用后凋亡的DNA片段断裂情况.结果表明,22.5μg/ml和40μg/ml2个组在2天培养后均观察到HL-60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基因组DNA体外电泳结果证明,在上述2个剂量的组内,出现了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并于培养第2天有HL-60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SEGE)显示,HL-60细胞在加入HGS后出现有慧尾的细胞数量增多.结论:HGS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诱导凋亡导致DNA损伤来杀伤对HL-60细胞.
作者:朱宏丽;卢学春;范辉;辛宏;庄晓萌;杨洋;姚善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为PAF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sB,GB BN52021)加入全血中,以阻断PAF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将已知的PAF及二磷酸腺苷(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CD62P的表达;将已知的PAF及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FCM检测中性粒细胞细胞CD11b的表达;将PAF及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FCM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PLA),即PLA/L包括百分率及CD42b中位荧光浓度(MFI).结果表明:PAF及ADP均增加CD62P、CD11b、PLA的表达;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明显抑制PAF诱导的CD62P、CD11b的表达及PLA的形成,但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及血小板-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银杏内酯B也抑制ADP诱导的CD62P、CD11b的表达,但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银杏内酯B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白细胞的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有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有多种配基-受体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交互作用.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有明显拮抗PAF的作用,在防治血栓形成与炎症过程中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郭农建;常亚丽;肖东杰;黄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培养猕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析其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从猕猴股骨抽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24小时后去除非贴壁细胞,当贴壁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传代,传至5代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其多向分化,用特异性染色鉴定,用RT-PCR法检测MSC表达的细胞因子mRNA.结果表明:贴壁生长的猕猴MSC主要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对数生长期细胞的倍增时间约31-40小时,可以连续传代、成功扩增.第5代猕猴MSC细胞高表达Flk-1、CD29、CD105和CD166,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CD45和CD33.在不同诱导分化条件下,猕猴的MSC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用RT-PCR法检测,猕猴的MSC高表达IL-6、TGF-β,弱表达TNF-α,而IL-2、Fas-L和IFN-γ未被检出.结论:猕猴的MSC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的MSC相似.
作者:刘丽辉;孙昭;孙琪云;黄雅静;满秋红;郭梅;赵春华;艾辉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 chin,IgH)相关的染色体易位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与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关系.为了快速、简便检测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并明确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和克隆断裂点,根据易位的断裂点通常位于IgH基因转换区,参考国外专利和文献,建立了长距离小载体PCR方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株U266,得到3.5kb的PCR产物,两端序列分别与11q和IgH基因α1转换区同源.结论:长距离小载体PCR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应用该方法对中国人遗传背景的MM患者进行大样本检测,可以发现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和分布,有助于解释该遗传背景下的特殊临床表现,阐明发病机制,寻找MM治疗的分子靶点以及对预后的评估.
作者:郭垞;侯健;姜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1例诱导治疗的AP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不同转录本.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期发生严重的出血合并症.S型和V型PML/RARα患者的复发率高于L型患者.结论:APL患者PML/RARα异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孙爱宁;周海侠;吴德沛;王玮;金正明;仇惠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索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主要和(或)次要不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得率及不去除红细胞或血浆用于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采用Cobe Spectra(Version 6.1)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对9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进行采集,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4例,次要不合2例,主要次要均不合3例.对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循环收集的细胞成分和血浆的量分别作相应调整.输注前从产品袋中留取标本检查有核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比例、CD34+细胞计数和细胞的成活率(台盼蓝拒染率).输入时对受者采取一系列保护肾功能的措施.液体总量控制在4 000毫升/日.结果显示:除1例因供者体重远大于受者经1次采集即可满足移植所需细胞量外,其余供者均经2次采集收集到足够的有核细胞直接回输给受者或冰冻保存备用.共采集PBSC 17次,平均每次获得有核细胞3.77×1010个,单个核细胞占97%-99%.CD34+细胞数平均为8.62×106/kg,细胞拒染率均为l00%.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压积红细胞8-10 ml,ABO血型次要不合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血浆80-120 ml,不去除红细胞及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无1例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结论: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通过调整采集参数采集ABO血型主要与次要不合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减少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或血浆量,可以获得足够的干细胞数量并安全用于移植.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王铁军;欧阳锡林;白丽霞;高春记;朱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观察15例MDS患者应用G-CSF联合EPO治疗后的血像和骨髓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了解其疗效.给患者G-CSF 300μg/d.联合EPO 100U/(kg·d),连续10天,皮下注射.结果表明:15例MDS患者10例粒系明显改善,7例红系改善,输血间隔延长;患者对联合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均能耐受.结论: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感染和出血,有利临床缓解.
作者:李志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亚克隆HLA-E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HLA-I类阴性的靶细胞K562细胞上获得稳定表达.首先采用PCR方法从多顺反子表达载体(pG/A2E)扩增出目的片段A2/E cDNA,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构建成HLA-E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2E,然后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K562细胞,后经G418筛选及有限稀释,利用抗HLA-E特异的单克隆抗体K0126-3进行FACS检测,以观察HLA-E分子在靶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LA-E分子在经pcDNA3.1(+)/A2E转染的靶细胞表面获得表达(27.76%),而经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靶细胞则未获得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A2E真核表达载体,并使HLA-E分子在HLA-I类阴性的K562细胞表面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LA-E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探索HLA-E与NK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HLA-E体外表达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四喜;方建培;徐宏贵;陈国华;黄绍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组织器官中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变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是指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在体内、体外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将其分化物植入体内后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地存活.目前认为分化的可能机制是:多种成体干细胞可能在不同的器官中存在,包括出生后体内仍存在的多能性干细胞.美国Minnesota大学干细胞研究所一系列的研究证明成体骨髓中确实存在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命名为MAPC,能在体外由单细胞分化为具有中胚层系、外胚层系或内胚层系特征的细胞;将其注入胚泡,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多能的成体干细胞在今后能用于多个不同器官的变性或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作者:周卓妍;杨默;Yue-Hua JIANG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氨磷汀(amifostine,AMF)联合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的2例高龄MDS患者中1例为MDS-RA患者(91岁),另1例为MDS-RCMD患者(86岁).治疗方案为rh-EPO 6 000 U皮下注射,1周3次;AMF0.4 g静脉滴注,每周连续5天,休息2天,连用4周.结果表明:4周后2例患者均显示出很好的近期疗效,其中MDS-RA患者输血时间间隔均较治疗前有的延长.1例MDS-RA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开始后第1周即恢复正常,并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另1例MDS-RCMD患者治疗后血像三系细胞量均明显上升,异常增高的网织红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结论:AMF联合rh-EPO在治疗高龄MDS患者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临床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卢学春;朱宏丽;姚善谦;范辉;庄晓萌;杨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研究雄黄对白血病细胞抗凋亡基因存活蛋白(survivin)表达的影响,以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Jurkat为模型,同时应用Westem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系凋亡前后Fas、caspase-3的表达.结果表明:雄黄作用前两种细胞系survivin表达均呈阳性;Jurkat细胞Fas阳性,但无caspase-3表达;HL-60细胞株均无Fas和caspase-3的表达.经雄黄作用后,两株细胞系survivin表达水平均降低,以HL-60细胞株降低显著,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雄黄作用后HL-60细胞caspase-3表达转为阳性,Jurkat细胞caspase-3表达仍为阴性;Fas表达在Jurkat细胞稍减低,HL-60细胞仍为阴性.结论:雄黄可降低白血病细胞survivin的表达;survivin表达下调在雄黄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肖延风;刘雅;刘陕西;任利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研究氯氧甲苯咪唑(econazole)诱导鼠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凋亡的机制,利用Annexin-Ⅴ/PI双染实验测定细胞凋亡,Fura-2荧光负荷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并抽取WEHI-3细胞内质网部分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测定caspase-7、caspase-1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nazole作用后WEHI-3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细胞内游离[Ca2+]i较对照明显升高,caspase-12和caspase-7表达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结论:econazole能诱导WEHI-3细胞凋亡,caspase-12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芳;邹萍;张敏;吴耀辉;肖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影响,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为动物模型,对其进行allo-BMT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的供鼠BMMSC,同时设立单纯allo-BMT对照组.记录受鼠存活时间;观察受鼠发生aGVHD一般反应及病理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CD4+、CD8+T细胞亚群的差异;采用性染色体检查检测嵌合状况.结果显示:BMMSC推迟aGVHD发生的时间;降低CD4+T细胞的同时增加CD8+T细胞的数量;明显延长受鼠allo-BMT后的生存时间.结论:BMMSC与allo-BMT联合进行具有一定的GVL效应;BMMSC能抑制allo-BMT后aGVHD的发生,但同时具有一定的GVL效应.
作者:胡文兵;高清平;陈友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外周血像检测、病理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①共移植后30天,MSC可在致死量照射的受者存活,并被发现受者胸腺、脾脏和骨髓;②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恢复;促进骨髓细胞数恢复及B淋巴系、巨核系分化增强;有利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发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可在受体的造血器官长期存在,MSC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
作者:雷俊霞;朱美玲;郭振宇;赵东长;余伟华;温冠媚;张秀明;李艳;项鹏;李树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有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收集MDS和AML患者各16例骨髓有核细胞,经离心涂片机制片,用免疫酶标记方法(APAAP)及TdT凋亡检测(TUNEL)法先后在同一标本上检测IGF-IR表达和凋亡信号,并以16名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作对照.结果显示:①MDS组骨髓细胞IGF-IR表达[(56.8±14.3)%]高于正常对照[(40.4±9.6)%](P<0.01),AML组骨髓细胞IGF-IR表达[(86.8±13.8)%]高于正常对照(P<0.01),AML骨髓细胞IGF-IR表达高于MDS骨髓细胞(P<0.01);②MDS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为[(5.4±3.0)%]高于正常对照[(1.2±0.9)%](P<0.01),AML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为[(0.3±0.4)%]低于正常对照(P<0.01),MD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ML组(P<0.01);③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IGF-IR阴性细胞[(9.0±4.8)%],IGF-IR阳性细胞中凋亡细胞仅占[(1.4±2.4)%](P<0.01),IGF-IR表达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0.852;P<0.01);④MDS骨髓细胞IGF-IR表达阳性率RAEB/RAEB-t/CMML组高于RA/RAS组,分别为(64.1±3.2)%和(53.5±16.2)%,但差异无显著性,细胞凋亡率RAEB/RAEB-t/CMML组低于RA/RAS组,分别为(3.1±2.1)%和(6.4±2.8)%,(P<0.05);⑤MDS和AML中IGF-IR阳性率与原始细胞百分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7;P<0.01).结论:MDS和AML造血细胞过度表达IGF-IR.IGF-IR表达增高可能预示造血细胞的恶性增殖倾向并通过某种途径抑制细胞凋亡.如果能证实此点,则抗IGF-IR治疗有希望成为治疗MDS和AML的新方法.
作者:贺琪;李晓;陶英;刘薏芝;杨莲萍;应韶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