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利;黄莹;汪菲;刘丽晓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实施腹腔镜手术的EM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6.0生成随机数字表分为GnRH-α组、孕三烯酮组各60例,两组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对应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激素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前,GnRH-α组和孕三烯酮组患者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糖类抗原125 (CA125)、催乳素(PRL)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GnRH-α组患者FSH、LH、E2水平、VAS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孕三烯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GnRH-α组缓解率90.00%高于孕三烯酮组7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α组复发率5.00%低于孕三烯酮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67%高于孕三烯酮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治疗EMS的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作者:葛莉莉;叶春萍;余宁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初产妇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作用效果,为临床产妇产后康复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该院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86例.将所有患者以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产后予以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产后则予以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会阴肌力评价量表对所有产妇治疗前后的盆底肌肉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的盆底功能情况以及SF-36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级、Ⅰ级人数占比分别为0.00%和9.3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3%和27.91%,而V级人数占比(30.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63% (P<0.05),两组Ⅱ级、Ⅲ级、Ⅳ级人数占比分别为20.93%、23.26%、13.95%和13.95%、11.63%、2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以及子宫脱垂发生率分别为6.98%、2.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16.28% (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各项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盆底康复仪与盆底肌训练联用能有效促进初产妇盆底肌肉张力与盆底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海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疾病,其发生率目前已达10%,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高,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引起的死亡占到妊娠期和产褥期孕产妇死亡率的12%[1].其中子痫前期是目前引起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及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证据表明滋养细胞侵润功能受损,对子宫内膜及螺旋小动脉侵蚀过浅,导致胎盘缺血缺氧是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人体内细胞外基质降解的有关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是胎盘植入、胎盘形成及子宫螺旋动脉重铸等过程中的重要酶类,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
作者:吴雅琴;罗健英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官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行官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对照组单独行B-Lynch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产妇止血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官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勇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核型,探讨异常核型的类型及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的培养情况,统计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发生率、异常染色体的分布情况.结果 22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培养成功149例,成功率65.93%.149例标本中发现异常核型47例,异常率31.54%.其中数目异常38例,占异常核型的80.85%,非整倍体30例,占数目异常的78.95%,整倍体8例,占数目异常的21.05%.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的2.13%.嵌合体8例,占异常核型的17.02%.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发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流产绒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建林;张俊荣;杨益梅;王珊珊;吴晓燕;陈晨;谢娟;姚锋;张玉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至该院就诊的200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外阴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竹红霉素进行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性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x2检验结果显示,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168,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性生活治疗调查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竹红菌素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相比,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睡眠状态和性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宪军;陈志红;李明;李桂芬;宋永贞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妊娠结局,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促排卵+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DOR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年轻组(<37岁且DOR)153例,高龄组(≥37岁且DOR)97例,测定治疗前后基础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IVF/ICSI周期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DOR患者治疗后血清基础卵巢刺激素(FSH)、基础雌二醇(E2)水平均显著下降,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5.92%、42.44%,均显著高于高龄组的45.02%、29.01%(均P<0.05);年轻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0.62%、30.19%,高于高龄组的20.00%、16.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排卵能明显改善DOR患者卵巢功能,辅助生殖治疗中虽然卵巢反应低,周期取消率较高,但37岁以下女性相对能获得较好的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
作者:胡晓薇;叶华娟;吴小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现状,并对导致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的诊治和早期干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所在地区10所幼儿园共1 20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弱视发病情况进行筛查,并对弱视患儿的弱视类型和弱视程度进行分类统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 200名研究对象中,弱视患儿72例,弱视发病率为6.00%,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主.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近亲近视史、父母吸烟饮酒、出生时窒息、母亲高龄生育是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弱视患儿病情以轻度为主,弱视类型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主,近亲近视史、父母吸烟饮酒、出生时窒息、母亲高龄生育是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和早期预防.
作者:王小燕;何佳丽;王金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温州市龙湾区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对策,终达到降低残疾儿童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方法 对2013-2017年该市龙湾区出生的17 370名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出生72 h,充分母乳喂养后采集足跟血检测血清促甲状腺素(TSH)、苯丙氨酸水平等,对筛查结果阳性者及时进行复查确诊,确诊患者均由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专家进行正规治疗和随访.结果 17 370名新生儿中共检出阳性31例(0.18%),其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 19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 10例,其他2例.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早期诊断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有效地防止患儿智力和体格发育低下及对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
作者:刘仁林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临床观察不同方式的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在该院急诊科及儿科病房就诊并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布地奈德组、干扰素组、联合组及共用组,各25例.布地奈德组全程予以布地奈德雾化及止咳、化痰对症治疗,干扰素组全程予以干扰素雾化及止咳、化痰治疗.联合组予以干扰素(发病72 h内)+布地奈德(72 h后)雾化,并配合止咳、化痰对症治疗;共用组全程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及相应对症处理.观察患儿咳嗽、咳憋、喘息缓解情况,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病程长短及转归.结果 联合组及共用组咳嗽、咳憋等临床症状缓解及病程方面优于布地奈德组及干扰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组及共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明显,可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重症病例,合理联合使用两种雾化,能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余彦亮;邹新英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欣普贝生作用时间对晚期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晚期足月妊娠且无前列腺素制剂使用禁忌证的孕妇8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采用阴道放置欣普贝生10 mg促宫颈成熟,根据欣普贝生作用时间分为A组(0 h<作用时间≤12h)、B组(12 h<作用时间≤24 h)和C组(24 h<作用时间≤48 h),观察比较3组孕妇用药前及临产或引产失败取药时宫颈Bishop评分变化、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急产率、追加催产素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的差异.结果 3组药物使用前、药物使用后及宫颈Bishop评分改变情况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促宫颈成熟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促宫颈成熟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促宫颈成熟无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急产率、追加催产素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及产后出血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钳助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宫颈评分较低的孕妇,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效果理想,能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但需注意产程过快造成的影响.欣普贝生作用24 h以内母婴结局良好,作用时间过长会增加胎儿窘迫、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周冬;赵云;肖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和分娩方式对出生胎龄≥32周新生儿/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以及感染结局,为患儿提供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7年2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经孕检发现其中286例孕妇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IgG阳性且IgM阴性,新生儿出生孕周均≥32周,出生后检测母体与新生儿血清巨细胞病毒感染IgM和IgG抗体.同时按照出生后新生儿喂养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母乳喂养)139例和对照组(人工喂养与混合喂养)147例.分析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结局、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不同月龄婴儿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月龄IgG阳性婴儿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的婴儿CMV IgG阳性率高于剖宫产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婴儿CMV 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对护士提供的病情观察、皮肤护理、营养干预、健康指导等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9 ~10个月时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 IgG阳性、阴性婴儿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是新生儿感染CMV病毒的途径,母乳喂养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感染CMV病毒,但对机体身高、体重发育未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作者:王淑珍;孙文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效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并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GnRH-a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血清中糖类抗原125 (CA125)、糖类抗原199 (CA199)、胎盘蛋白14 (PP14)、卵巢癌生物标记物4(HE4)水平,血清中性激素相关指标、疾病复发相关指标,6个月及1年内的妊娠率及治疗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A125、CA199、PP14、HE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125、CA199、PP14、HE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CA125、CA199、PP14、HE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FSH/黄体生成素(FSH/LH)、雌二醇(E2)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则波动较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P-9、TIMP-1和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nRH-a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疾病及复发相关因子水平、维持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的稳定、降低复发率,且具有较好的治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孙丹;张勇 刊期: 2018年第17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发生于妊娠20周后以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病症.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维持长期的收缩,血管内皮损伤及缺血缺氧.HDCP发生率约为5%~12%,国外报道发病率为7% ~ 10%,其增加了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1-2].因此对HDCP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HDC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发现HDCP是母体、胎儿及胎盘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HDCP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及学说相关:氧化应激(OS)学说、胎盘浅着床、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激活、滋养细胞的缺血及缺氧、胰岛素抵抗(IR)、钙平衡调节失调、遗传因素及营养物质缺乏等[3-4].其中血管内皮损伤是HDCP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OS在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中起主导作用[5].OS反应可激活JNK信号转导通路.当JNK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后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下游基因,从而使凋亡诱导因子Bax蛋白表达增加,启动细胞凋亡.本文对HDCP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春霞;庞义存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调查沈阳地区不同季节分娩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为指导临床合理补充25-(OH)D3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自2015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晚期孕妇2 321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①沈阳地区孕妇妊娠晚期的25-(OH)D3的平均水平是17.15 ng/ml,其中25-(OH)D3缺乏者(<20 ng/ml)占69.4%,不足者(20~20.99 ng/ml)占21.1%,正常者(>30 ng/ml)占9.5%.②春季573例分娩孕妇血清25-(OH) D3平均水平为(15.32±9.45) ng/ml,夏季580例分娩孕妇血清25-(OH) D3平均水平为(19.10±10.25) ng/ml,秋季595例分娩孕妇血清25-(OH)D3平均水平为(20.71±11.30) ng/ml,冬季573例分娩孕妇血清25-(OH) D3平均水平为(13.30±7.66) ng/ml.冬季分娩的孕妇25-(OH)D3水平明显低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夏季组25-(OH) D3不足比例为63.2%,冬季组25-(OH)D3不足比例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沈阳地区妊娠晚期孕妇普遍处在25-(OH)D3缺乏或不足状态,妊娠晚期的25-(OH)D3水平受季节影响差异大.
作者:陈慧月;乔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血清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甲胎蛋白(AFP)水平检测对孕中期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特异度及阳性检出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1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 895例单胎产妇,所有孕妇均于孕中期(孕13 ~ 28周)进行超声检查及母体血清free-β-hCG、AFP检查,多个超声软指标(≥2个)阳性的胎儿染色性异常视为高危;并依据母体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计算染色体异常风险值,风险值>风险截断值(唐氏综合征风险率1/270)则视为高危.针对血清学指标高危和(或)超声软指标高危孕妇进行遗传学咨询、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检查;追踪2 895例孕妇直至妊娠结局,对比单项及联合筛查结果.结果 超声软指标、母体血清学指标及二者联合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软指标、母体血清学指标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软指标、母体血清学指标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特异度均低于二者联合筛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软指标联合血清AFP、free-β-hCG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孕中期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特异性,有助于减少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对提升出生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筱玉;唐中锋;林晓娟;吴菊;孙庆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氨茶碱、枸橼酸咖啡因以及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疗效及对其血清维生素A (Vit A)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RDS早产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单用氨茶碱治疗,B组单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C组采用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析患儿动脉血中pH、PaO2、PaCO2水平,并对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ACTH及Vit A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PaO2、pH、PaCO2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儿pH及PaCO2水平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儿PaO2、pH、PaCO2水平明显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中ACTH、TNF-α及CRP水平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儿血清中ACTH、TNF-α及CRP水平明显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中Vit A水平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血清中Vit A水平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氨茶碱、枸橼酸咖啡因及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RDS早产儿后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清中Vit A和ACTH水平,且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氨茶碱或枸橼酸咖啡因.
作者:高万;施央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妊娠合并衣原体属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该院108例衣原体属感染孕妇,根据感染孕期分为早期组(感染时孕周<14周,33例)、中期组(感染时孕周14 ~ 28周,40例)及晚期组(感染时孕周>28周,35例).3组患者均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中IL-2、IL-4、IL-10浓度,胎膜早破、羊水过少、产褥感染、前置胎盘、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黄疸、肺炎、新生儿结膜炎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阴道分泌物中IL-2、IL-4、IL-10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2水平均明显降低,IL-4、IL-10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早期组治疗后的阴道分泌物中IL-2浓度低于中期组与晚期组(P<0.05),中期组低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治疗后的阴道分泌物中IL-4、IL-10浓度高于中期组与晚期组(P<0.05),中期组高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胎膜早破、羊水过少、产褥感染、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分别为6.06%、0、0、0,均低于中期组的27.50%、15.00%、15.00%、17.50%与晚期组的34.28%、20.00%、17.14%、22.86% (P<0.05).早期组前置胎盘发生率分别为0,低于晚期组的17.14% (P<0.05).早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肺炎、新生儿结膜炎发生率分别为0、12.12%、9.09%、6.06%,低于中期组的20.00%、35.00%、30.00%、27.50%与晚期组的28.57%、54.28%、45.57%、45.71% (P<0.05).结论 感染时间对妊娠合并衣原体属感染患者阿奇霉素的疗效有较大影响,孕早期感染采取阿奇霉素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孕中期与晚期感染的妊娠结局与新生儿结局较差.
作者:王迎;王静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LASH)序列在测量不同年龄段小儿髋关节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体检的儿童12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12岁,分为12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10例.分别采用MRI 3D FLASH测量所有儿童的髋关节相关指标,主要包括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盂唇角以及软骨性髋臼覆盖率,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6个月~12岁儿童BAI、CAI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6个月~2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BAI水平高于3~12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而6个月~2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CAI水平高于3~12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月~12岁年龄阶段的儿童盂唇角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月~1岁儿童软骨性髋臼覆盖率均低于2~12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12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软骨性髋臼覆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儿童年龄与BAI、CAI均呈负相关(P<0.05),而与盂唇角、软骨性髋臼覆盖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BAI与CAI呈正相关(P<0.05).结论 MRI 3D FLASH序列在测量不同年龄段小儿髋关节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反映髋关节软骨发育情况.
作者:吴倩倩;刘鸿圣;陈元凯;邝民伟;刘振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通过了解海口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和儿童口腔卫生习惯,讨论儿童口腔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口腔疾病防治的不足之处.方法 2015年6月选取海口市某幼儿园6岁学龄前儿童100名,对其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口腔检查结果,并发放调查问卷,由其家长填写,了解儿童日常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口腔卫生习惯,进行数据筛选及统计分析,终收回有效问卷93份.结果 海口市某幼儿园儿童口腔疾病以龋病居高,患病率约69.89%,其次患病率较高者为色素沉着,患病率约12.90%.海口市儿童各六龄齿萌出率明显偏低,在口腔疾病干预情况中,龋齿充填率极低,仅充填率约8.41%,行窝沟封闭者仅1名,儿童口腔卫生习惯普遍较差.结论 海口市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应以龋病为主,改善儿童口腔卫生习惯是首要任务;应改进儿童饮食结构,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起到防龋、促进颌骨生长的双重效果;应加大对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以及预防措施的施行力度,从而改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
作者:冯甜;刘晓晶;吴丹;黄华凡;胡硕雪;王颖;范琳 刊期: 2018年第17期